查看原文
其他

17家肿瘤免疫治疗企业上榜!CB Insights首次发布肿瘤免疫疗法中国企业榜单

雨萌、安钊仪 DT Insights 2022-12-01


自 2014 年全球第一款 PD-1 单抗药物上市以来,经过 6 年的发展,全球范围内 PD-1 单抗药物的适应症已扩展至数十个,覆盖肺癌、肝癌、淋巴癌、胃癌等各常见癌种。以默沙东的 PD-1 药物 Keytruda 为例,截至 2020 年 7 月,其已覆盖 19 个癌种及 26 个适应症。


PD-1 单抗正在从以往看似遥不可及的昂贵的肿瘤免疫疗法成为可以惠及更多患者的某种意义上的“广谱”抗癌药。


而 PD-1 单抗药物在商业推广和适应症研发上的迭代扩张则可在更广范围内视作全球肿瘤免疫疗法在近年来跃进式发展的最高光缩影。


免疫疗法领域俨然已成为当下生物医药领域资本博弈和研发竞赛最炙手可热的“角斗场”。


在中国,我们可喜地看到有众多优秀的企业以及富有远见的资本投身于这一革命性的领域,以更甚于国际先发者的投入、决心与信念,追赶、并驾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了超越(License-out)。


因此,我们从数百家已呈燎原之势的中国肿瘤免疫治疗企业中选取了 17 家组成这个榜单,试图从中找出那些最为亮眼的光,得以照亮中国肿瘤免疫疗法发展的一寸未来。


在本次评选当中,CB Insights 中国依据 DPTC 体系(Depth、Popularity、Tendency、Collaboration)从四个维度全方位评估企业自身研发和商业化能力、外界资本态度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具体到肿瘤免疫疗法榜单上来讲, 评价维度包含以下五个方面:技术前沿度、管线布局丰富度、临床管线研发进度、与国际大厂及知名中型药企研发合作情况、全球临床与市场布局能力。



 

免疫肿瘤疗法是当代最具突破性的生物医学技术之一。肿瘤免疫治疗为抗肿瘤医药领域带来了划时代的新疗法,通过激活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使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可重新识别并对肿瘤细胞进行高选择性杀伤,从而避免了放化疗或靶向药物所引起的毒副作用。随着技术不断地进步,新靶点、新机理不断地被发现,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全球研发阶段和获批上市的以 PD-1 和 CAR-T 为代表的免疫肿瘤药物数量增长了约 91%。

     

图 | 全球细胞和基因疗法市场规模增长趋势图(来源:CB insights)

*根据 CB insights 预测,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细胞和基因疗法市场可以达到 290 亿美元,CAGR为 19.70%。

 

肿瘤细胞通过表达 PD-L1 与 T 细胞上的 PD-1 结合,激活 PD-1 通路,抑制 T 细胞活性,从而伪装自身,逃过免疫系统监控。而当 Anti-PD-1 与 Anti-PD-L1 药物加入之后,便可以切断这一通路,使 T 细胞恢复功能。

     

图 | PD-1 抑制剂“解锁” T 细胞(来源:Knowable Magazine,CB Insights 中国)

 

中国当下 PD-(L)1 单抗市场呈 4+4 格局。从 2013 年开始,靶向 PD-(L)1 通路的药物研发逐步成为免疫治疗的热点。治疗策略主要就是设计相关的抗体,使其阻断 PD-1 与 PD-L1 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解除对 T 细胞的抑制。目前,在中国获批 PD-(L)1 药物的厂商呈“4+4”格局,即 4 家中国厂商加上 4 家非中国厂商。

     

图 | 在中国有 PD-(L)1 单抗药物销售的 8 家公司,蓝色字体部分为中国公司(来源:公开资料,CB Insights 中国)

 

但是在大多数未经挑选的实体瘤中单独使用 PD-1/L1 单抗的有效率并不高,一般在 10%-30%。即便如此,得益于 PD-1/L1 单抗可以通过使人体免疫系统形成记忆从而实现临床治愈,肿瘤不复发、不进展、长期生存,使得 PD-1/L1 单抗依然得到众多的追捧。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PD-1/L1 单抗领域已逐渐变为红海市场,未来企业如何在此基础上破局是大家尤为关注的方向。所以,在扩大 PD-1/L1 单抗的使用范围及提高其有效率的进程中,与其他药物或疗法的联用自然就被提上了议程,联用疗法将会是免疫肿瘤疗法未来一条重要的向上突破之路。


图 | 2019 年和 2017 年 anti-PD-(L)1 联用格局:在过去两年中,联用试验的数量增加了一倍,新增联用靶标 136 个(来源:CRI,CB Insights 中国)

 

针对目前在中国获批的 8 款 PD-1/L1 单抗的统计发现,君实的特瑞普利单抗以及信达的信迪利单抗在中国的联用临床试验项目最多,分别有 54 项正在进行。恒瑞的卡瑞丽珠单抗位居第三,共有 43 项正在进行的联用试验。K 药与 O 药紧随其后。

     

图 | 八款抗 PD-1/L1 单抗在中国进行联用疗法的临床试验数量(来源:Clinicaltrials,CB Insights 中国)

 

在联合治疗当中,其主要机制还是在于对抗肿瘤微环境、激活免疫细胞响应、帮助肿瘤细胞释放抗原等等。目前,较为熟知的与 PD-1/PD-L1 抗体联合疗法包括:免疫检验点抑制剂、小分子激动剂或拮抗剂、化/放疗、靶向药、细胞疗法、溶瘤病毒等。

 

以最近备受关注的 EP4 拮抗剂为例,百时美施贵宝与默沙东先后布局了 EP4 拮抗剂与自家 PD-1 单抗产品的联用。2017 年底,BMS 以前期款项 4000 万美金收购了 EP4 拮抗剂 ,旨在开发与 PD-1 单抗 Opdivo 联用的实体瘤治疗新方案;2018 年初,阿诺医药宣布通过支付首付款、里程碑金和销售提成,获得日本卫材的 EP4 拮抗剂 E7046 的全球独家专利授权(即后来阿诺医药产品管线中的 AN0025),并于 2020 年 8 月宣布其 EP4 拮抗剂与默沙东 Keytruda 联用治疗多种实体瘤的 Ib 期临床在美国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图 | 全球范围内靶向 EP4 的临床在研药物,黄色字体部分为肿瘤适应症(来源:Clinicaltrials,CB Insights 中国)

 

此外,作为 PD-(L)1 潜在联用对象的 CAR-T 细胞疗法,其自身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也已有了惊艳的发展。CAR-T 细胞疗法是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疗法的简称,T 细胞是人体内消灭肿瘤细胞的主力军,一般情况下 T 细胞受体只有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出现的情况下才会被激活,而肿瘤细胞为了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监测则常常调低 MHC-1 分子的表达,在这样的情况下T细胞并不能被活化。经过基因改造加上 CAR 之后的 T 细胞注射回病人身体后可以绕开 MHC 提呈机制,直接攻击肿瘤细胞,从而避免了肿瘤细胞通过 MHC 下调的逃逸机制。

 图 | CAR-T 疗法的运作过程(来源:Leukemia & Lymphoma Society,CB Insights 中国)


CAR-T 疗法已在血液瘤治疗领域取得突破。2017 年是 CAR-T 疗法爆发的元年,目前全球市场上仅有的两款 CAR-T 免疫疗法的药物均在 2017 年经 FDA 批准上市,他们是诺华公司的 Kymriah 以及吉利德全资子公司 Kite Pharmaceutical 的 YesCarta。这两家 CAR-T 疗法的靶向均是 CD19,其首批适应症分别是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和特定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

      图 | 全球范围内各国在研 CAR-T 临床项目个数(左图)和临床阶段进度统计(右图)(来源:Clinicaltrials,CB Insights 中国)

*具体搜索条件包括"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Inventional","Recruiting","Not yet recruiting", "Active not recruiting","Enrolling by invitation"(截至2020年4月10日)

 

Kymriah 在 2019 年销售额达到 2.78 亿美元,同比增长 265.8%。而 Yescarta 的销售额同样表现不俗,年销售额为 4.56 亿美元。从销售数据上来看,Yescarta 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它在近三个季度的销售额趋于平缓,增长幅度较小。根据药渡的报告预测,在未来五年间,预计 CAR-T 产品销售额将以 46.1% CAGR 增长,至 2025 年市场规模可达到 67.75 亿美元。

       图 |  两款上市 CAR-T 疗法销售额统计(来源:公司年报,CB Insights 中国)

 

而实体瘤治疗的需求与市场远大于血液瘤。根据 2019 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中国发病率最高的前 10 种癌症均为实体瘤,占全部癌症的比例高达 76.64%;2019 美国癌症年报数据也显示,每年新增癌症病例中仅有不到 5% 的比例是血液肿瘤。征服实体瘤才能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图 | 2015 年中国女性、男性主要恶性肿瘤死亡分布图(来源:2019 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CB Insights 中国)

 

相对于血液恶性瘤,CAR-T 在实体瘤治疗领域的应用仍然充满挑战。目前临床进度较快的大多为血液恶性瘤靶点,实体瘤靶点相对较少。目前在已注册的 CAR-T 药物共有 26 个品种获批临床,获批率为 63.4%。其中,靶向 CD19 的治疗血液瘤的热门 CAR-T 品种获批率约 60%,这远低于 CDE 近两年约 84% 的平均获批率。

       图 | CAR-T 药物临床获批率统计(来源:CDE,CB Insights 中国)

 

CAR-T 实体瘤疗法研发的困难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需要克服脱靶毒性,因为几乎所有的靶点都是肿瘤相关抗原,即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均会有表达的抗原,所以如何避免 CAR-T 细胞在清除肿瘤细胞时误伤机体正常组织是首要议题;


其次,因为实体瘤实质上是一群异质性肿瘤细胞,不同突变肿瘤细胞上的靶点不一样,所以某一种特定的 CAR-T 细胞并不能完全杀死所有的肿瘤细胞;


再则,不同于血液肿瘤发生于血液系统遍布全身,CAR-T 细胞很难直达实体瘤部位,而且即使 CAR-T 细胞能够浸润进入到实体肿瘤内部,实体肿瘤拥有自己的与正常组织相异的微环境,有自己的血管、淋巴管、结缔组织等,CAR-T 细胞和正常免疫细胞可能都会被肿瘤微环境抑制,从而无法发挥应有的免疫作用。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开发成品型通用 CAR-T 细胞(UCAR-T)也已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投入。UCAR-T 作为未来 CAR-T 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被产业界寄予厚望,开发成品型 T 细胞的主要挑战是免疫排斥反应,下一代 CAR-T 技术是希望通过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 T 细胞中造成免疫排斥的基因,将其制成没有免疫排斥的、只特异杀伤肿瘤的标准化 T 细胞,将 CAR-T 变成可标准化出售的药品,从而大幅降低 CAR-T 成本,使之惠及更多病人。

 

除了炙手可热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细胞疗法之外,另一个已然吸引到越来越多关注的领域则是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s),即被设计用来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并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病毒。这些“武装”的病毒可以消除肿瘤诱导的免疫抑制并可改变肿瘤微环境,以提高治疗效果。目前常被用来作为溶瘤病毒的病毒类型包括: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单纯疱疹病毒-1(Herpes Simplex Virus-1,HSV-1)、呼肠孤病毒(Reovirus)、溶瘤腺病毒(Oncolytic Adenovirus)等,这些病毒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嗜肿瘤特性。

       图 | 溶瘤病毒作用的三种机制(来源:Molecular Therapy Oncolytics,CB Insights 中国)

 

与溶瘤病毒的联用将会是免疫疗法未来发展的另一大热点。肿瘤可被分为“热肿瘤”和“冷肿瘤”, 热肿瘤也被称为炎性肿瘤,其特点是在热肿瘤内部和周围都有很多免疫细胞;而冷肿瘤却不会被免疫细胞环绕或渗透,像 Keytruda 这样的 PD-1 单抗可以在有免疫细胞存在的肿瘤中提高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响应,但在没有免疫反应可以被提高的肿瘤中不起作用,所以 PD-1 抑制剂只对热肿瘤有效,而对冷肿瘤无效。而溶瘤病毒的加入,则可使被病毒激活的免疫系统使得更多的T细胞进入了肿瘤组织,从而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

 

图 | 全球范围内已上市的溶瘤病毒药物(来源:CB Insights 中国)

 

全球已上市溶瘤病毒药物共 3 个,但均为区域性上市。Imlygic 是唯一一款被 FDA 批准上市的。Imlygic 是一种经过基因修饰的 1 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可以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分泌细胞因子 GM-CSF,而 GM-CSF 作为多种白细胞的化学引诱物,可以激发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中国仅有三维生物的安柯瑞上市。

 

首款溶瘤病毒疗法在美获批上市后,大批生物创新型企业开始深挖这一领域。同时,大型药企也频频出手,多次与溶瘤病毒疗法初创企业合作甚至收购,这其中不乏像 BMS、艾伯维、默沙东、强生这样的顶级创新型药企。

       

图 | 近年来,药企与溶瘤病毒公司合作与收购信息,不完全统计(来源:公开资料,CB Insights 中国)

 

溶瘤病毒疗法的研发围绕解决的问题是单药应答率低以及给药方式带来的局限性。

 

第一,虽然瘤内注射可以很好的将病毒递送到肿瘤的部位,但其适用的癌种较少并且不适合需要系统性治疗的晚期多发转移灶的患者,所以静脉注射可能是一种更为理想的给药方式。

 

第二,由于第一款上市溶瘤病毒与免疫检验点抑制剂的联用临床数据较好且单药的应答率较低,大多数溶瘤病毒公司都选择了与抗 PD-(L)1 单抗药物联用的策略,后续可能还会出现与更多癌症疗法的联用。

 

另外,溶瘤病毒作为一种基因治疗载体,也将会是未来基因治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中国肿瘤创新药领域“带头大哥”

 

上榜理由:自研 PD-1 单抗药物卡瑞利珠单抗相继拿下经典霍奇金淋巴癌、肝癌、非小细胞肺癌及食管鳞癌四个适应症,适应症获批数量在中国仅次于 K 药,2020 年上半年销售额超 20 亿元,稳坐中国创新药市场“一哥”宝座。多个创新药联合疗法进入临床后期,在肿瘤领域创新药布局全面的优势正逐步凸显。阿帕替尼+卡瑞利珠单抗一线治疗 NSCLC、阿帕替尼+白蛋白紫杉醇+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三阴乳腺癌、阿帕替尼+卡瑞利珠单抗二线治疗胃癌、氟唑帕利+阿帕替尼治疗乳腺癌、氟唑帕利+阿帕替尼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等 III 期临床试验获得临床批件。

 

充分利用自身丰富抗肿瘤药物品种优势,围绕卡瑞利珠单抗开展的 33 项临床试验中约 2/3 为联合用药(以阿帕替尼和化疗为主,也包括 MEK 抑制剂 SHR-7390)。现有临床试验全面覆盖中国发病率最高的四大实体瘤(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与韩国 CrystalGenomics 公司达成协议,以不超过 8775 万美元交易总额将卡瑞利珠单抗韩国市场权益许可给 CrystalGenomics 公司,后续销售提成 10-12%。

      


关键词:中国本土自研抗癌新药出海“从 0 到 1”


上榜理由:自研 PD-1 单抗药物替雷利珠单抗于 2020 年 4 月 11 日获 NMPA 批准上市,为中国首个获批用于尿路上皮癌治疗的免疫肿瘤药物。自研 BTK 抑制剂泽布替尼于 2019 年 11 月被 FDA 以突破性疗法的身份优先审评获准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项疗法的成年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为首个在美上市的中国本土自研抗癌新药。此外,PARP 抑制剂已在中国递交上市申报并得到受理,有望用于脑肿瘤或者肿瘤脑转移的治疗。

 

过去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 20 亿美元,在中国药企中遥遥领先。拥有近 30 款抗肿瘤新药,其中 11 款为自主研发的新药。为目前开展全球临床试验最多的中国药企,有三四十项全球的临床试验在进行中,其中有 10 项是全球性 III 期临床试验。此外,于 2020 年 8 月以 1.65 亿美元获取百奥泰贝伐珠单抗中国市场权益,切入生物类似药市场。另还在中国代理新基公司(现已被百时美施贵宝收购)的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物 Revlimed 和白血病治疗药物维达莎等产品。

       


关键词:唯一进入中国医保目录的 PD-1 单抗

 

上榜理由:与礼来深度合作开发的 PD-1 单抗药物信迪利单抗为全球范围内唯一进入中国医保的 PD-1 抑制剂药物,被批准用于经过二线系统化疗的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今年以来已获得 FDA 与 EMA 三项孤儿药认证,包括食管癌、T 细胞淋巴瘤与外周 T 细胞淋巴瘤适应症,稳步拓展小适应症领域;持续推进与化疗及 IBI305、IBI301 等自家产品联用针对多种肿瘤的临床试验,2 款联用产品已进行申请上市,7 款联用产品处于临床 III 期。

 

在红海到来之前提前切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转移性结直肠癌领域,于今年 6 月 19 日获 NMPA 批准上市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为中国上市的第二款国产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抢占先发优势。同时推进多项自主研发管线开拓全球市场,已有多款自研新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临床试验。将信迪利单抗部分国家与地区的权益独家许可给礼来,获 2 亿美元的首付款和 8.25 亿美元的开发和销售里程碑付款,并将持续收到两位数比例的净销售额提成,进一步增强全球市场前景。

      


关键词:达成中国 Biotech 公司最大的跨国对外授权战略合作

 

上榜理由:自研创新型 CD47 抗体 lemzoparlimab 突破性克服 CD47 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副作用,极大提高了产品在临床试验中的成功率。将 lemzoparlimab 在大中华区以外的的国家及地区开发和商业化的许可权授予艾伯维,艾伯维将为此支付 1.8 亿美元的首付款同时额外支付 2000 万美元的 I 期临床研究结果的里程碑付款,并且此后将为 lemzoparlimab 项目支付最高 17.4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与艾伯维的合作也将共同探索 lemzoparlimab 同艾伯维 venetoclax 在治疗 AML 和 MDS 中的协同作用。

 

此外,公司还拥有目前全球唯一处于临床阶段的 B7-H3 常规单克隆抗体、全球首个基于杂合 Fc 融合蛋白技术开发而成的长效重组白介素 7 分子、差异化的 CD73 抗体等多种创新药在研中,重仓免疫治疗。

      


关键词:先手布局肿瘤免疫联合疗法的中国生物类似药龙头

 

上榜理由:中国生物类似药龙头,已上市两款生物类似药利妥昔单抗与曲妥珠单抗,阿达木单抗也已申请 NDA。从生物类似药起步,逐步开发创新型单抗药产品,在国内率先进行肿瘤免疫联合疗法布局,自主研发的 PD-1 人源化单抗 HLX10 已相继获得美国、中国的临床试验批准,其用于治疗经标准治疗失败后、不可切除、转移性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型(dMMR)实体瘤,其联合化疗、HLX04(贝伐珠单抗)、HLX07(EGFR单抗)的联合疗法已先后获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准,现于土耳其、中国等地开展 HLX10+化疗、HLX10+HLX04 的 II/III 期、HLX10+HLX07 的 II 期临床试验。

      


关键词:首家向全球顶尖药企 license-out 自研单抗的中国 Biotech 公司

 

上榜理由:打出差异化,独特设计研发的 PD-1 单抗 AK105 完全去除了抗体的 Fc 区段,有效避免了因 PD-1 单抗与 Fc 受体结合而导致的 T 细胞抗肿瘤活性降低的情况。与正大天晴成立合营公司,共同推进 AK105 的开发及商业化,AK105 和安罗替尼针对非鳞非小细胞肺癌和肝癌的研究也已处于 III 期临床阶段。

 

拥有两个国际首创的双特异性抗体新药:PD-1/CTLA-4 双抗以及 PD-1/VEGF 双抗。PD-1/CTLA-4 双抗产品 AK104 处于临床 II 期开发阶段,是全球范围内首个进入临床 I 期和 II 期的双抗药物,处于研发第一梯队,已被 FDA 已经授予快速审评资格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PD-1/VEGF 双抗产品 AK112 也已获 NMPA 批准进入 Ib 期临床。曾于 2015 年向 Merck 授权了自研 CTLA-4 抗体药物 AK107,总对价高达  2  亿美元,为中国第一家向全球领先制药公司授权完全自主研发的单抗的生物技术公司。 

      


关键词:两款自研产品获 FDA 授予孤儿药资格

 

上榜理由:专注于创新肿瘤免疫生物大分子靶向药物的全产业链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大分子药物开发技术平台,包括蛋白质工程平台、多功能抗体开发平台和抗体筛选平台。生产基地占地 75 亩且具备 cGMP 标准并符合 NMPA、FDA 和 EMA 监管要求。产品管线包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八种肿瘤单抗和双抗候选药物以及一种 Covid-19 的多功能抗体,四款产品在中国、美国、日本处于 I-III 期临床试验和上市前阶段。

 

自研产品 KN035 被 FDA 授予晚期胆道癌孤儿药资格,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可皮下注射的 PD-L1 抑制剂,计划 2020 年申报上市注册。重组人源化 PD-L1/CTLA-4 双特异性抗体 KN046 也获得 FDA 授予的孤儿药资格,用于治疗胸腺上皮肿瘤并于 2020 年 9 月 26 日完成 III 期临床研究的首例患者给药。

      


关键词:中国第一个进入临床研究的 ADC 药物

 

上榜理由:致力于开发同类首创(first-in-class)和同类最佳(best-in-class)生物药物,研发管线涉及超过十个新药分子。2020年9月由其自主研发且处于后期临床阶段的抗 HER2 抗体-药物偶联(ADC)药物纬迪西妥单抗(RC48)获得 FDA 突破性疗法认定,适应症为HER2表达的(IHC 2+或 IHC 3+)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二线治疗。RC48 也是我国第一个进入临床研究的 ADC 药物,为胃癌精准治疗开启了全新路径,是我国自主创新生物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拥有总容量为 12000 升的大规模重组蛋白生产生物反应器和符合全球 GMP 标准的顶级生产设施年产量高达 230 万瓶抗体及 150 万瓶 ADC。2020 年 3 月完成超过 1 亿美元融资。本轮融资由礼来亚洲基金和清池资本领投,维梧资本、建峖实业投资、奥博资本、Hudson Bay Capital 及公司原有投资人共同参与。

     


关键词:12 条研发管线系统性覆盖肿瘤免疫治疗 4 大领域

 

上榜理由:专注肿瘤免疫治疗,外部合作、自主研发双轨并进,自 2017 年成立以来已快速搭建起 12 条研发管线系统性覆盖肿瘤免疫 4 大领域:获得性免疫(3 条)、固有免疫(6 条)、肿瘤微环境(1 条)、肿瘤特异性抗原(1 条)。其中 70% 为针对已获得验证靶点,确定性高;30% 为全新靶点,具有领先性。PD-L1/4-1BB 双抗 ES101 及 OX40 激动剂抗体 ES102 由 Inhibrx 引入,TIM-3 单抗 ES001 由 Enumeral 引入,其中研发进展最快的 ES101 已进入 I 期临床试验,ES102 也已在中国获 IND。

 

创始人纪晓辉博士曾任罗氏全球副总裁兼商业开发负责人。公司于 2019 年 12 月 28 日宣布完成 1 亿美元 B 轮融资,由汇鼎医疗投资领投,腾讯、高特佳投资、德屹资本、元禾控股、聚明创投、盛山资产、Parkway Global 等共同参与,现有投资人礼来亚洲基金,高瓴资本及鼎晖投资继续加持。 

     


关键词:首家与默沙东 K 药进行全球临床联合用药的中国公司

 

上榜理由:布局的大部分药物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均无同类已上市产品,具备相当的先发优势。EP4 拮抗剂产品 AN0025 于 2019 年 1 月与默沙东 Keytruda 在全球范围开展针对 5 种实体瘤的联用临床试验,并于 2020 年 8 月完成 1b 期临床首例患者给药;PI3K 抑制剂 buparlisib 获 FDA 快速审批通道资格,目前已进入全球多中心临床 III 期试验(头颈癌),在全球范围内靶向 PI3K 针对实体瘤的在研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Pelareorep 为全球首个静脉注射溶瘤病毒管线,获 FDA 快速审批通道资格,目前进展到 HR+/HER2- 转移性乳腺癌 III 期临床试验,通过与紫杉醇联用使患者的总生存期相较于紫杉醇单药接近翻倍。


此外,PD-L1 抑制剂、HPK1 抑制剂等前瞻性药物也都已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于 2020 年 8 月 31 日宣布已完成近 1 亿美元 C 轮融资,由泰格医药及盈科资本共同领投,ATCG Holdings、盛鑫创投、浦信睿远、鸿图五号及工银资管全球旗下的一家基金参与投资。

      


关键词:技术和资本的强强联手

 

上榜理由:为复星医药和全球 CAR-T 领导厂商 Kite 共同设立的合营公司。2020 年 3 月,其CAR-T 产品益基利仑赛注射液(拟定)上市申请被受理,为中国进度最快的 CAR-T 新药。依托复星医药高度协同的产品线和在国内强大的渗透能力,有望助力新产品迅速打开市场。公司已在上海张江成功启用首个 CAR-T 产业化生产基地。

    


关键词:背靠两大制药巨擘

 

上榜理由:背靠药明康德与 Juno 两大制药巨擘,引进 Juno 成熟技术平台,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进行二次开发,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 CAR-T 产品。其产品 JWCAR029 是首个在中国获批进入临床的靶向 CD19 CAR-T 产品。2018 年 3 月,公司完成了由淡马锡、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元明资本领投的 9000 万美金 A 轮融资。

     


关键词:CAR-T  专家与基因编辑专家“聚变” UCAR-T

 

上榜理由:艺妙神州在自体 T 细胞以及恶性血液肿瘤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与国内多家顶尖肿瘤医院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合作,优异的临床数据在 ASH 年会以及 ESMO 年会上展示;博雅辑因拥有强大的基因编辑平台,而基因编辑平台是通用型 CAR-T 的关键技术,同时在广州建立的 GMP 生产车间已经能够生产临床级别的细胞治疗产品。双方于 2020 年 5 月 27 日宣布达成合作,集双方之长,共同进行 UCAR-T 的开发,预计两年内进入临床阶段。

        

关键词:全球首个携带 4 个免疫因子溶瘤病毒产品

 

上榜理由:致力于新一代基于肿瘤免疫疗法的溶瘤病毒的研发,并通过结合协同性免疫调控因子与探索不同给药途径,以实现高效持久的抗肿瘤免疫。旗下自主研发的溶瘤病毒产品 VG161 同时携带 IL-12、IL-15/15RA(IL-15和IL-15受体 α 亚基) 和 PD-L1(PD-L1B)阻断肽的基因,于 2020 年 9 月在中国获批临床,并且是全球首个携带 4 个免疫因子溶瘤病毒产品。近日,复诺健完成 6200 万美元 C 轮融资,鼎晖、国投招商联合领投。

      


关键词:打开细胞因子新思路

 

上榜理由:专注于细胞因子等重组蛋白药物开发,已在抗肿瘤细胞因子类药物和重组酶类药物领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研发管线。向君实生物授予其在全球范围内对 IL-2 药物 LTC002 进行临床前开发、临床研究及商业化并使用相关专利技术的独占许可,获得 2100 万人民币首付款,及不超过 9.38 亿人民币的里程碑款及技术服务费和 6-8% 的销售提成。于 2020 年 10 月宣布完成过亿元 B 轮融资,由沂景资本、乔景资本和昌发展共同投资。

   


关键词:多款自研药物与君实 PD-1 单抗开展联用临床

 

上榜理由:现有临床化合物 8 个,临床前化合物 3 个,其中 8 个为原创新药。与君实生物开展多项 PD-1 单抗联用临床试验合作,包括德立替尼、希明替康与 PD-1 单抗药物特瑞普利单抗联用治疗实体瘤的 I 期/关键性 II 期临床试验、c-Met 抑制剂谷美替尼与特瑞普利单抗联用治疗多种实体瘤的临床试验等。其中与上海药物所合作开发的希明替康是一款 2 代喜树碱类化合物,已在前期研究中显示出免疫疗法的应用潜力。于 2020 年 3 月 18 日从上海药物所获得肿瘤微环境调节剂 STING 激动剂 SOMCL-18-202 的全球独占研发、生产和商业化权益,在免疫疗法发布局上更进一步。



纵览人类近现代肿瘤治疗史,可以发现在少数“跨越式”的突破节点之间,更常态且更坚实的则是“累进式”的迭代进化,现阶段在肿瘤免疫疗法问世之后在各个新方向上的不断突破与联用大潮便是迭代进化的一部分,而量变的不断叠加终究会聚变出飞跃式的质变,CB Insights 中国将持续关注抗体联用领域的进展,期待肿瘤免疫疗法在不断迭代进化中出现下一个跨越式的突破节点。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