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角 | 广州律师助力优化大湾区法治化营商环境

广州律协 2022-03-31

法制日报2019年11月4日07版

10月25日,适逢第126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举办期间,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的法律服务界人士、专家学者、企业代表聚集在广东省广州市东方宾馆,参加第二届中国广州法律服务交易会(下称法交会)。

第二届中国广州法律服务交易会

2018年8月,广州在全国首开把法律服务以交易会形式向社会推介的先河,取得显著成效。因此,第二届法交会承载了更多期待: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法律共同体的融合与协作,搭建三地法律服务机构及企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平台,助力优化大湾区法治化营商环境。


广州市司法局局长廖荣辉近日接受《法制日报》采访时说,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广州市司法局和市律师协会致力于全面加强三地法律服务领域的协同发展,在三地法律服务领域共同研究规则相互衔接问题,为破解三地体制机制壁垒发挥积极作用,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9+2”城市律协共商融合协作

10月25日10时30分,第二届法交会开幕式刚刚结束,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等城市律师协会及香港律师会、澳门律师公会的会长或代表就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法律服务的合作与发展。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律体系这一粤港澳大湾区独一无二的特点,给大湾区建设的推进深化带来挑战。”广州律师协会会长邢益强首先发言说,如何把握历史机遇,最大限度克服三个法律体系的挑战,在大湾区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三地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普遍关注的话题。借着本届法交会的契机想与大家一起商讨,如何通过扩大律师协会之间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法律服务共同体的融合与协作。

与会人员逐一发言并达成共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律师行业应增进对具体合作事务的常态化交流和兄弟城市间律师业发展的相互支持,致力在法律服务产品推介和高端律师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打造新合作平台,加强大湾区律师品牌建设,不断将“一国两制”三个法律体系的区位格局转化为大湾区法律服务业的特色优势。

此次法交会聚焦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集中了数十家参展单位,涵盖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翻译机构、司法鉴定机构、保险公司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律师协会等领域。交易会汇聚各类新型法律服务产品,延续上一届模式,以现场宣讲、主题展示及分展位展示的形式举办。三地企业、法律服务机构在交易会现场进行自由交流,参展商通过最为直接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参会单位也能通过多项法律服务产品的发布进行深层次了解。

本届法交会专门邀请业内专家,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重大法律风险防控等系列专题展开宣讲,三地法律服务行业精英间分享各种新型法律服务产品,深入探讨当下的法律热点、法律服务前沿问题。

据统计,今年法交会多项专业特色法律服务产品吸引了各行业人士的目光,参会人数将近2100人,83.8万人次观看网络直播。现场共有35家单位与各参展律师事务所达成合作意向并签订合作协议,成交金额900万元,比去年增长50%。


律师“保驾”港珠澳大桥建设


“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三地政府首个共建共管的跨区域项目。君信所的法律服务贯穿项目前期策划、准备、建设施工到正式通车运营的15年。”广东君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谈凌说。

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开展港珠澳大桥项目前期工作,成立由香港特区政府作为召集人、粤港澳三方组成的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次年3月,设立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广东君信律师事务所成为前期办的法律顾问,这是这个项目与别的大型工程建设截然不同之处,体现了三地政府和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超前法律安排的意识、坚定不移依法决策的态度。

据谈凌介绍,在“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下,港珠澳大桥项目建设的法律环境特殊,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技术标准、三个独立关税区、三个不同司法管辖区,法律环境的复杂性不亚于工程建设难度。

项目启动初期,君信律所进行了大量法律研究与探索工作,用两年时间形成律师意见,为建设模式选定、三地协议、政府投资模式、管理局设立、口岸布设模式五个关键问题的最终决策提供了法律支撑。

由于大桥主体工程的工程量巨大,施工环境复杂、工程时间紧迫,项目准备阶段和建设施工阶段各种重大问题不时出现,各单位之间亦时常发生意见分歧。君信所律师及时、高效、优质地为这个超级工程的建设提供法律指引,帮助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依法稳妥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争议与矛盾,保障工程如期顺利推进。

通车前夕,君信律所协助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完成了大桥运营期将要面对的法律问题及解决措施的全面研究工作,为运营做好法律保障准备。

君信律所为大桥建设提供了贯穿始终的法律服务,是广州律师在粤港澳大湾区法律服务实践探索中的典范。近年来,广州律师积极为粤港澳大湾区和自贸区重大平台、项目提供法律保障。其中,广州穗港合伙联营所为南沙母基金(总规模300亿元)、广州人工智能产业基金(规模100亿元)等自贸区项目以及香港上市公司收购、重组境内某企业(资产规模约100亿元)等涉港项目提供了法律服务。

据了解,发挥律师专业优势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广州市委、各级党委政府着力打造大湾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大抓手。为此,广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高端专业服务业的意见》《关于深化律师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广州市司法局联合市商务局、市外办等单位联合出台《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将法律服务业纳入全市高端服务业发展规划,对服务大湾区、加强穗港澳律师合作、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作出全面部署,从健全完善扶持保障政策、加速培育专业服务机构、建好用好合作交流平台、优化提高服务方式与质量等方面推出许多实际措施。

在全力保障服务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中,广州律师业不断发展壮大,专业化建设取得新突破。据悉,目前广州执业律师超过1.5万人,律师事务所760多家。去年,全行业营业收入达57亿元,连续3年增长20%。


涉外律师队伍专业能力领先


不久前,有着多国国际仲裁委委员身份的律师杨良宜走上广州律协的讲台,为全市250多名从事涉外法律服务的律师授课。

杨良宜以证据攻防战为切入点,介绍了在国际仲裁中取得对方证据以及保护己方证据的方法,结合其作为律师或仲裁员所经办的案件,讲解各种方法的运用及技巧。

在为期两天的国际仲裁法主题讲座上,参会律师不仅学习了国际仲裁中的证据类型及庭审程序,广州律协还专门组织了模拟法庭,让参会律师进一步清晰认识国际仲裁证据规则与国内仲裁证据规则的不同,籍此提高律师参与国际仲裁的专业技巧。

讲座结束后,一名听课律师评价道:“参加这场主题讲座受益匪浅,让我对国际仲裁及其规则运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进一步拓宽了涉外法律服务的国际视野。”

邢益强介绍说,为了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广州市司法局的指导下,广州律协充分依托协会专门成立海归律师联谊中心和涉外、“一带一路”、大湾区与自贸区等专业委员会,有效组织和培养涉外律师人才。

据了解,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涉外律师,广州市司法局制定出台“广聚英才计划”任务实施方案,提出培养引进涉外及高端律师人才十点措施。同时,出台一系列培养措施,如支持设立广东涉外律师学院,选派优秀律师参加全国、省律协涉外领军人才赴英美、香港培训班,组织广州涉外律师领军人才赴境外培训,委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办涉外律师精英培训项目等。

目前,广州已经形成在全国领先的涉外律师队伍。全市有167家律师事务所开展涉外业务,拥有648名涉外法律服务律师,其中23人入选全国律协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库,61人入选司法部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拟入选名单,入选人数仅次于京、沪两市。5家律师事务所和9名律师被国际评级机构评为最佳海商海事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入选数量位居国内各大城市首位。


文章来源 | 法制日报

荐阅读

荣誉 | 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成为省级“青少年维权岗”命名单位

征集 | 2014-2019年广州律师履行社会责任典型事迹或素材

划重点!“六个一”带你速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附全文)

//

欢迎投稿律师原创文章

实务技能、法律时评、生活感悟、行业观察等

投稿邮箱:gzlx2016@qq.com

//

长按关注 广州律师行业最新资讯


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