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朱可铮:一个与故乡同行的人——记作家高宏民

2017-06-07 朱可铮 冯老师为你读书

 

高宏民在邓州的文学圈子里算得上是一个“名人”,但就是这个“名人”却一点都不拿“名气”当回事儿。平日里,他依旧顶着一头稀疏的头发,戴着一副深度眼镜,衣着朴素,完全一副农民的模样。走在生养他四十多年的故乡路上,感受故乡的一草一木,感受故乡的喜怒哀乐与沉沉浮浮,带着一个纯文人的悲悯情怀,守望那一方热土,书写人生,感念人生……


高宏民仍然记得小时候的一个麦天。天气燥热,父亲要他去地里收麦子,他有点不情愿,在桌上随手写了一首打油诗。父亲看见后异常欢喜,说,只要能写诗,不下地干活也行。因为一首诗而被免去下地干活,让他感到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他对父亲充满了感激。


高宏民一直按部就班地上学,课余听一听收音机。收音机的文艺节目,让他如痴如醉,正是它们,激发了他对文学的兴趣,也给他上了最初的文学课。对于文字和文学,他一直是喜欢和痴迷的。在上大学期间,他写了一篇散文发表在校报上,后来又被广播站里播放,竟一时成为学校的“红人”,引得不少女生艳羡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人也因此认识了他。这种突来的惊喜让他尝到了文字的甜味,文章带来的满足与幸福让他癫狂。于是他笔耕不辍,连续在《郑州晚报》《河南农村报》等省级报刊杂志上刊登文章,自得其乐。



大学毕业后高宏民回到家乡构林,在这个豫西南小镇的乡政府一干就是几十年。多年的基层生活使他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田野里的乡风,脚下的黄土,满脸汗珠的乡里乡亲,是他小说里的主要场景和主要核心人物。


2003年高宏民第一篇超过万字的短篇小说发表在《躬耕》上。2005年,短篇小说《熊是可塑人》上了《躬耕》头题,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南阳的大家们对这位拙于言辞的“文学黑马”投以注目。写了短篇、中篇,又开始尝试着写长篇。高宏民曾写过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自知拙落,很少向人提及,一直在家里搁置。但也正是这次长篇写作之旅,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写作水平,为其后来的长篇写作打下了基础。


2008年以后,他的写作状态开始进入旺盛期,接连在《莽原》、《延河》、《飞天》、《牡丹》、《东京文学》等发表一系列小说,每一部都发人深思,在文坛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并结集出了第一本书集《寻找踏实》。踏实的创作态度,对土地的一往情深,自带的文人性情和理想让高宏民接连不断地在小说园地里大放溢彩。



2011年2月,高宏民再次出书《盼你离婚》。这部集子收录了他在外地刊物上发表的一批如《拍卖季节》《小镇纪事》《蛋糕》等九篇具有较高水准的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依然是坚持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小说原型很多是高宏民熟悉的人,他身边来源于社会底层的农村人。那些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必然的情感倾向以及价值观念都充盈在他小说的字里行间里,一条乡村维系着民族精神的根脉渗透于他的作品里,欲罢不能。


在这里,不得不说说高宏民的长篇小说《迁与安》。这部23万字的大部头是一部大迁移不可多得的移民史诗,《迁与安》从主人公方进和临死前的回忆开始,以一种回溯、逆向叙述的方式,讲述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作品用个人生活的“小历史”去诠释“大历史”的意义,成就了一种将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结合起来的写作,这种在历史现场,现实历史之中的生命叙事,让高宏民的作品具有非凡的还原和揭示历史进程的品格。小说的成功还源于高宏民家居丹江湖畔几十里,与移民近距离地生活在一村一庄,亲眼看着他们落脚异乡,在思乡和迁徒中,慢慢平息飘落的忧愁。


虽然小说创作是作家由虚构而出的,但这个世界的砖砖瓦瓦一定还是从现实生活中来,这个世界的搭建还是扎根在作家现实经验夯实下的基石上。在那段移民迁安工作中,高宏民作为乡政府工作人员,是这项工程的参与者和亲临者,他每天与移民朝夕相处,所以体会移民的离别愁绪就更真切,发现命题和开掘小说主题就更深刻。由此看来,原型的力量十分强大,它对小说世界的渗透是决定性的,所以有人称《迁与安》是“一部寻根立命的撼心之作”。《迁与安》出版后,被文学刊物《莽原》选中并刊登。


经常写小说的高宏民偶尔也写一些散文随笔之类,他的散文随笔虽然是随手掂来,但却充满着灵性之光,社会的独体观察,内心的情绪宣泄,还往往带着深刻的自省和嘲弄。如他在《乡石》这样写道:“乡石始终都默默无闻,即使那些有幸做了石雕、石碑、石座的乡石,也是这样,它们知道自己高贵不到哪里去,自己其实和那些做石子、沙的石头是一样的。乡石们总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未听它们发过一句牢骚……”



高宏民说,他很享受现在这种工作状态和创作状态,除了每天的工作以外,就是伏案写作。他保证每天写作两个小时以上,如若遇到文思打不开的窘地,他从不强求,也不痛苦,他会放下手中的笔,走出房门,走向一望无垠的田野,等他再回来时,他会惊奇地发现,所有遇到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脑洞大开,文思奔涌而来。因此在构林这片故乡的热土上,他有许多割舍不了的情怀,他的“老乡”周大新,对他的创作给予较大的鼓励和帮助。他曾在北京和构林两地都与周大新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周大新这位“大家”也曾生活在构林,他的风范和涵养如一缕沁人心脾的阳光,照耀着他,激励着他,让高宏民有种类同乡亲的欣喜。还有我市的周学忠,刘东风等一些故去的作家都让高宏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人文关怀,让他永远难忘。


现在的高宏民是有了点“名气”,但他丝毫不在意这些,他宁肯在意头顶上日渐稀落的头发,也不会在意世俗偏颇的目光。他在意的是他笔下的人物,那些与他一路走来的故乡人,若即若离,有时候会在某个时刻触动他的心弦,心弦的脆响挟裹着故乡人的精神诉求,变成他笔下安静的文字,这些文字足以能让主人公们找到存在的证据,活着的痛点。


高宏民把文学创作当做生命价值的体现,居于故乡,他要努力挖一口深井,汩汩流淌。他在文学的高地上也终将不会被岁月冲刷成一块平庸的石头,在角落里,寂寞。


往期栏目回看



  • 让悦读润泽心灵,用经典抚慰人生!

  • “冯老师为你读书”微信公众号,集结朗读新势力,以原创美文为立足点。开辟有“关注”、“悦读”、“美文”、“行走”、“诗歌”、“词赋”、“评论”、“人文”、“荐读”、“鉴赏”等栏目。

  • 欢迎关注“冯老师为你读书”公众号!倾听花开的声音,倾听心灵的悟语,开启崭新一天的轻松惬意!   


本微信公众号为以原创为主的微信公众平台,转载原创作品请注明“冯老师为你读书”!

主    编:冯  兵  

责任编辑:魏新征  王文建  

投稿邮箱:flswnds2017@163.com

推广策划:刘芽萌      联系电话:13782088068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