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高国政:陶岔情结——邓州民工建设渠首的血泪记忆

2017-06-14 高国政 冯老师为你读书


喜闻大型纪录片《渠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以及邓州市委宣传部“关于对陶岔施工中的实物进行登记造册”的通知后,心潮起伏难平,激起的浪花冲击着对四十年前往事的回忆。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年华,在那个战天斗地的火热施工中一去不返,留下的只是难以忘却的记忆。 


1968年11月份的一天,刚出校门的我和高国文、高兴仁,响应邓县革命委员会的号召,拉着架子,带着铁锨、老虎爪子和床被等日用品,迎着剌骨的东北风,踏着冻雨,随着去陶岔的大军向工地进发。



我们三人拉一把架子车,一人驾辕,两人拉梢,一直走到晌午后才到九重街,在一个下坡处,由于冻雨路滑,驾辕的高国文一屁股坐在地上,车子上的床砸在他脑门上,整了一个二寸长的血口子,鲜血直流,眼瞅着没有办法止血,我把唯一的内衣撕下一只袖子包扎他的伤口,结果只剩一只袖子的内衣,我一直穿到第二年开春。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在计划经济的年代,每人每年只有一丈三尺布票,必须凭票撕布做衣裳,大冬天的也只能穿一件祆子内套一件内衣过冬。当然穿空筒袄的也很常见,不过那时候的多数人都有一个腰带,以抵外寒,当时就流行一句顺口溜:腰里缠一道,强过穿皮祆。


常言说,东风头大西风腰粗。午后的东北风渐渐小了,我们继续上路,边走边啃着家里提前给准备的干粮,实际就是红薯面窝窝头。天黑以后,才赶到工地,吃了点连队食堂的剩饭,带着散了架的身体,倒头便睡。



工程才开始的时候,连里安排有挖土的、装车的和拉车的。因为当时工地实行的是部队编制,所以有师营连排的称呼。三人一把车,一人驾辕,两人拉梢。因我年龄小,身单力薄,既不会挖土,又不会驾辕,只能拉梢。但骨子里却有一股愣头青劲,拉梢非常卖力,两天后肩头磨出一道道血印,肿得像蒸馍,火辣辣的浑身也酸疼。有时疼得我流着眼泪在地铺上打滚。连指导员钱明海发现后,立即叫来营部医生,诊断为伤口感染,就放了我两天假休息。所谓钱指导员,其实就是大队派去的带工干部,他是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对政治工作很有一套,民工们都尊称他为钱导。


随着工程的进展,水渠越挖越深,河岸上的土方越堆越高,坡度越来越长,用人拉车的难度越来越大。这时聪明的民工们发明了爬坡器,即用一个空拉车圈,安装在河岸的最高处,套上一根长绳,河底拴一把重车,下河的空车拴在绳的上端,再坐上几个人,利用空车下坡的力量,将重车拉上岸。虽然解决了重车上坡难的问题,但需要几个人上下往返,工效并不高。



刘集民工发明了利用东方红拖拉机拉土的方法,就是把拖拉机架在河岸最高处的土台上,去掉履带,利用后轮的动力,带动两根钢丝绳,钢丝绳的下端,固定在河底的地滑轮上,车子挂在转动的钢丝上往上拉,由于拖拉机的力量大,每条钢丝绳上能挂三十多把车子,那景象真象一串串蒜辫子,解决了人力拉车难的问题,提高了施工效果。其他的民工,同时也发明了空车飞车的技术,就是空车到坡顶时,拉车者顺势将拉车双把一抬,两个轮子同时前行,由车架上的将军柱挡住拉车大扛,然后转弯,车把朝后,车尾朝前,放下脚踏板,一脚踩踏板,一脚踩车前檐,车子顺下坡飞驰而下,引丹民工的汗衣在风中飘场,这景象,真好象林海雪原中杨子荣的小分队,省工省时,速度快效率高。但也有危险,由于当吋用的是小钢球活轴头拉车,下车时的飞速运转会蹦掉车轱辘,一旦车轱辘失去控制,飞奔下行,一蹦几丈高,很容易伤到民工。我们连就发生过此事,碰伤了对面林扒营施工的民工,师领导发现后,供应工地施工的拉车,都改用大花股拉车,这种拉车是死轴头,不会蹦掉,装土又多,民工都喜欢用。


为了早日实现通水,工地的广播里,每天都在广播着各营的施工进度和好人好事。营连的各级领导都在研究怎样才能加快施工进度,调整施工方案。于是采取了三定一挂钩多劳多得的大包干的方法:每两人为一组,配一把拉车,一张锨一把老虎爪,连部配有施工员,专计车数,并要求车要装大,如每天两人完成多少土方,发多少生活票,凭票就餐。多劳多得极大调动了广大民工的积极性,加快了施工进度。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缩影,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的邓县革委会,将这一方法在全县农村推广应用,应比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实行的包产到户早几年,或将对中国农村的改革开放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紧张的施工进度,迫使着每一个参战者必须奋力苦干,连部领导安排每两人一把架子车,要求人闲车不闲,各级领导都带头上工,这一阶段的施工真是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当时二排的刘克富同志,也只有十八、九岁,长得又小又瘦,为了工程早日完工,他提前上工挖土。当他正在挖底层土时,三尺多厚土方突然坍塌,将刘克富埋在下面。随到的民工们赶紧抢救,挖的挖,扒的扒,救出来时,刘克富已经没气了,整个连队的民工都流着眼泪一边望着这位已经死去的战友,一边听钱导用他那沙哑的声音喊道:“同志们,刘克富冋志为引丹工程早日通氷,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只有加倍努力,才能对起他的在天之灵。”



第三天的上午,刘克富同志的灵棺运回文渠乡岳洼大队刘岗西队,老天也仿佛为这位年轻的英雄而落泪。刘克富的老母亲发疯似的哭喊着扑向墓坑,没有鞭炮,没有白花,没有哀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在风声、雨声和乡亲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里弥漫。善作政冶工作的钱导,含着泪氷,跪地扶起哭成泪人的刘老大娘。我准确地记得,那是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六日。


做为一个老引丹人,数次重游故地,踏遍陶岔的每一个角落,凡是见到的石碑呀,广告呀,单位名称呀,落款上连咱邓州人的一点痕迹也没有。而我们邓州因陶岔工程施工而伤残和牺牲的民工,怎能被忘却?



陶岔工程从1968年10月开始施工,到1974年8月16日通水,6年时间中,邓州出动民工4万多人,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投料投资1.3亿多元,按现价计算近10亿元,完成了4.4公里长的引渠,渠首闸,8公里长的引丹总干渠以及下洼枢纽,包括灌区在内共计完成土石方3470万立方米,若筑成1米高1米宽的墙,可绕地球一周半。在陶岔工程建设过程中,邓州有2280多人致伤致残,有141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文章选自网络,向作者、以及邓州众多老一辈引丹人致敬!)

往期栏目回看



  • 让悦读润泽心灵,用经典抚慰人生!

  • “冯老师为你读书”微信公众号,集结朗读新势力,以原创美文为立足点。开辟有“关注”、“悦读”、“美文”、“行走”、“诗歌”、“词赋”、“评论”、“人文”、“荐读”、“鉴赏”等栏目。

  • 欢迎关注“冯老师为你读书”公众号!倾听花开的声音,倾听心灵的悟语,开启崭新一天的轻松惬意!   

本微信公众号为以原创为主的微信公众平台,转载原创作品请注明“冯老师为你读书”!

主    编:冯  兵 13838750835  

责任编辑:魏新征 13782012147  

          王文建 13603419820  

投稿邮箱:flswnds2017@163.com

推广策划:刘芽萌      联系电话:13782088068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