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张潇雨为方法

俊杰在记录 百天自律行动 2023-03-05

这一个月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

大部分想的都没想明白,比如:

  • 写作的韵律

  • DNA 双螺旋和人生飞轮模型的关联

  • 怎么利用 Obsidian 把知识网串起来

  • 我该分享些什么

诸如此类,一念起,烦恼生。

晚上会翻来覆去,想到什么就喊一句「嘿,Siri」,说出想法,让 Siri 记在备忘录里。

但还好,再瞎想,手不停。

今年 7 月初我给自己开了一个新项目,叫「以张潇雨为方法」。

这个项目是 主题阅读法 的升级版,旨在拆解目标来充实自己,并创作出作品。

「以张潇雨为方法」我预想做 3 个产品:

1)《张潇雨 100 问》

2)《张潇雨微博日历 365 句》

3)《得意忘形》播客转文字稿

做完这 3 个产品后,我的目标是能采访张潇雨,或坐下来一起录一期《得意忘形》。

现在的项目进度是:1 已经完成,2 进度 70%,3 刚开始。
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来的时间分配在漂移。原定工作 4 小时,做张潇雨项目 4 小时,读书写作 2 小时。变成了做张潇雨项目 8 小时,娱乐 2 小时。

这种变化,我在某天夜晚散步时找到了解释,就叫它「项目制人生」。

我为什么不能把 工作,主题研究和创作 放进同一个项目里?为什么一定要区分呢?

点明这一点,仿佛世界线收束,我卸下负担,暂停工作,沉浸在这个项目。

其实项目大部分时间都在编辑校对,无聊枯燥,但我视为一种修行,视为对过去追求「效率」的自我反叛。

既然我把「张潇雨」视为一份好材料,如果材料是好的,我就不应该想着赶快做完逃离好材料,因为好材料的背面往往藏着更多好材料,等待发掘。

我要做的就是解构、吸收、再发掘。

不得不说,在整个过程中,张潇雨的话治愈了我很多。

张潇雨说:「想要一个长期计划成功,就要允许它时不时就失败。」

比如筛选张潇雨的 60 万字微博,再编辑排版,每当我推进不下去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这是个长期项目,我随时可以暂停,我允许自己懒惰一会儿。玩儿去吧。」

这一个月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并因此决定了一件事。

走上一条新的主线,就叫「以他为方法」,听说读写,解构经典,回归创作。


相关文章:《我从张潇雨身上学到的。

上篇文章:《关于升级笔记系统的思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