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关于阅读的真相,略囧

2017-09-19 张立宪 悦读进化论

授权自 | 读库(微信号 dukubook)



1


一家健身房,靠的是那些办了卡又不来健身的人挣钱。要是把会员卡约定的次数满满当当用完,估计健身房就该赔钱了。


一家出版机构,靠的是那些买了书又不看(至少没看完)的人挣钱。要是把书架上的书仔仔细细看过再去买新书来读,那时候大多数出版社就已经倒闭了。


作为一个以书为生的人,我说出这个真相,并不是在砸自己饭碗。


你不会就此罢手的。人们不断地买书,是靠一种错觉来维系:摆上书架,标志着已经拥有;粗略一翻,就宛若了解熟知;旧的未读新的已至,是因为相信自己以后总会有时间看的,那时候至少应该手头有啊。


从消费心理学来说,买书更大程度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所有权迷恋症——这件东西是属于我的。你没有,而我有。你有那么点,而我有这么多。你的是那样的,而我的是这样的,以及,我们是一路的。


是的,某一类书会成为某种身份的象征、某种品味的装饰,它反过来可以成为你用来证明自己身份和品味的成本最低的投资。


阅读并不是我们的刚需,虚荣才是。


于是我们买书、晒书太多而读书太少,网上点蜡烛向某人表示敬意太多而看人家的书太少。



2


做书这么多年,我有一个很重要的心得:你很难说服一个觉得书很贵的家伙,让他认同书其实不贵。


但对于那些买起书来不眨眼、宁肯别的不干也要花钱买书的兄弟来说,有一个真相也很残酷。


一本书,无论是参加促销满三百送二百买的,还是咬半天牙拆东墙补西墙买的,不管是抱怨书贵,还是觉得便宜,事实上——


即使你花钱把书买了下来,它也并不是你的。


没错,你买到手的只是它的皮相。市场上的书都是按照其物理成本定价:用了多少纸,什么样的印装工艺,以及渠道费用等等,曹雪芹老师的前八十回《红楼梦》,马伯庸老师的全四册《古董局中局》(抱歉找不到其他可类比又不嫌冒犯的了),字数相近,厚度相仿,你花的钱也就相差不多,可这俩人写的东西,你说能一样吗。


你买下来的一本书,如果不读,它的价值就是零。装饰品的属性另计。


可如果你读了,它的价值、带给你的阅读体验和人生影响,可能远超那个金钱额度,也可能给你带来的精神损失和隐患,比把你们家房子烧光尤甚。


好像从来就不会有真正等价交换的买书行为。


3


“你存了好几十块移动硬盘的片子,看过多少呢?”“这些片子我每一部都看过——它的下载进度条。”


书也是这样,我们记述最多的,是这本书的拥有过程。购买时的场景,到手后的喜爱,隆重的上架或上床仪式,当然免不了拍照,然后……就很少有人有然后了。


即使在很少有的阅读行为中,占很大比重的是用来印证自己的真知灼见和深厚学识,吐槽作者果然不负我之所望、不出我之所料,指摘书在编辑制作中的种种毛病和错误。书好像不是让你发现作者价值,而是用来佐证自己如何不俗不凡的,这笔钱才算没白花。


还有另一种书内损失书外补。不去读书,而是读相关的书评、书摘,趸来别人的读后感或精华集萃,为我所用,似乎自己也就算读过了。还有这等高效的阅读。


真相到这里,我自己也是瀑布汗了。人类的文明成果就摆在那里,哪怕只把几本书认真读过、诚实践行,这世界也不至于混蛋成这样。


我尽量把这篇文章写短,少占用些大家的时间。然后,你我各自看书去,可好?

— END —

本文作者:老六 · 读库主编 

 个人订阅号:六格拉底


『 要么庸俗,要么悦读 


那些拿命换钱的年轻人,换着换着就死了


对不起,香港!你已沦为环深城市!

大数据告诉你:中国女人有多贪心

没读过历史宗教哲学及心理学,你都不算读书人

《西游记》真正的境界,看懂的人寥寥无几

心理 | 怎样从微信头像、昵称了解一个人的性格

30篇文学名著开场白,读过便终生难忘!

书单丨从有趣、有知...到颠覆认知的思考,复归好玩


世界纷扰
唯有心灵永不止步

 悦读进化论(id:yuedujinhu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