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炜:留学过程中我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原创:陈思炜
编辑:小知(公众号“知己职彼”编辑)
已委托律师对发布内容维权,从不发律师函,直接传票,侵权必究。
随着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如今每年高达60多万的留学生“净流入”回来成为『海归』,其中大部分都在抱怨“没有学到什么知识”、“留学价值有限”、“找工作还是一样难”。
全球经济大环境持续下行之下,更多人也开始思考——去留学到底能学到什么?与在国内读研比呢?
这里我不想展开过多两者间的对比,也不想过多阐述微观层面的能学到什么知识、课程设置、师资水准、毕业平均起薪、申请成功率和录取标准等,我想谈谈通过这段美国留学经历真正从内在改变我的是什么、对我的影响是什么、特别是对我毕业后对我之后几年来职业发展的意义。
之前看过校友吴军老师的书,关于美国大学的书,有讲到中美教育的差异,关于中国的学生在美国就读的种种,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点说的就是——美国最优等的教育带给学生最大的收获是“自由”。
在全美国也只有少数学校的教育都达得到这样的水准,而且可以达到这样水准的学校几乎都是私立院校。
乍一看这话看着说起来挺务虚的,但对我这样的过来人而言却感触却很深。
我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校训叫做——感谢真理让人自由。
对于校训里的这个“自由”,我感慨颇深并曾不下百次在各种场合和读者们学生们家长们讲到过我留美最大的收获,我说它不是别的,而是学校的教授、同学、校友组成的圈子以及整个氛围引导我走向了自由。是这种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定位自己的职业、自由地追寻人生目标,才使得我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做着许多人不太理解的事情。
关于“许多人不太理解的事情”:比如我十多年前离开全球九大投行UBS瑞银、国家主权基金PE等光鲜的金融平台投奔教育行业,而后十年如一日地创业,付出巨大机会成本不去“专心搞钱”做业务板块里最赚钱的部分,而是投入巨大精力研究“生涯教育&职业规划”(至今这部分业务依然连年亏损,最理想假设下其盈利能力比公司其余业务平均水平低5倍以上),还在繁忙工作之余累计出版了3本累计80余万字的书籍,并自费捐赠给全国百余个图书馆和学校,同时还自2016年3月起担任复旦交大等高校『特聘生涯教育校外导师』和『客座教授』,参与平时的「生涯教育学分课」 授课和各类相关沙龙、座谈、研讨会等。
确切的说,在美国留学的时光让我彻底明白了自己擅长做什么,明白了自己适合做什么,明白了要做什么才能最大化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而且还逐步明确了接下来每一步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
在这些“明白”背后,自然离不开各种经历和故事,所带给我持续的触动:
经历一
在我刚到美国的前半年,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每天我起床的时候宿舍的同学们(不都是我的同学,也有其他学院的学生)早都不见了,而晚上睡觉的时候几乎也见不到他们回来,这样一个实际住着七八个人的屋子常常像是鬼屋一般的寂静。
当时我还以为大家只是特别勤奋而已,可能像那种勤工俭学一样,要忙于学习也要忙于打工挣钱吧?这在国内一些大学也不少见。
但后来当我数次在图书馆撞见同班同学的时候,我好奇地问我的同学:
“你们这是在做什么?怎么在图书馆能常见你,在社交场合也基本有你,在课堂里你积极,在课外也那么积极,到底在忙啥呢?”
我同学回答说:
“其实基本都在忙一件事啊,我很清楚自己留学后要立刻回国,并且目标就是先从做一级市场卖方业务起步,在大陆从事资产的兼并重组和收购并购业务的前台分析师。所以我最近在图书馆查阅一些美国摩根时代并购史的资料,平时也会用Bloomberg Terminal和其他终端查一查时事的并购案的情况来保持热度,与此同时也很关注国内M&A的市场情况和发展状况。”
“此外,我的课外社交也是focus在几个美国的Investment Banker,其中几个是我通过linkedin上主动认识的,有几个是我找教授或者学长引荐认识的,因为他们做过跨国的并购案,我对回国是否要侧重做跨境的并购类业务还存在一些犹豫,所以就想请教一下他们。”
“对了,他们中有一个应该可以推荐我接下来假期去纽约华尔街一家中型投行做相关实习,明天会跟他还有学长一起看橄榄球赛,后边打算约他单独吃个饭什么的。
“你问我为什么在图书馆看CPA?不是为了考证本身啦,那张证本身能有什么用,所谓“敲门砖”也只是影响后边找工作的一个加分项,严格说都不是找到好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学习其中的一部分知识还是有点用的,特别是针对国内的资本市场而言。其实我下定决心往M&A这块走有一年多了,但目前还有很多东西想学,感觉时间不够用,时间管理还要提高……”
以上“...”后省去了那次我和他来回对话的数千字...因为当时真的很受震撼,问了他非常多问题。
从那刻起,我终于意识到他们并不只是单纯勤奋,而是有目标,有规划,所谓的执行力都是方向感背后的自然产物!这也为我在之后的留学日子里,迈出重要的一步去寻求“真理”奠定了基础。这对我能在留学期间逐步探索到最适合的我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不止“至关重要”而是“不可或缺”。
经历二
在美国大学的课程设计中,除了知识的教授外,同样重视帮助学生在人性层面的探索和提升,比如从学生的人格和性格上入手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天性、优缺点以及内在的驱动力。
在有一门商科创业课上,我们的教授在第一次课上让大家掏出自己身边全部的财物,然后自行组队外出“乞讨”来满足今天全校的晚餐,通过我们的勇敢开口、谈判技巧、团队精神,一个个商学院西装革履的学生放下尊严挨家挨户祈求商户给食物;
到了第二次课时,老师又安排我们每人一周内打100个cold call并要求自行从google找各大公司的客服代表,从客服那边一层层对接到高管那边邀请对方前来我们学校参加我们课程的final presentation,这样的课程让我们直面人性最大的弱点之一——恐惧(害怕被拒绝是恐惧的一部分),除了不断尝试之外,还结合不断的技巧优化,让我们看到最后的结果往往好于我们“自以为的预期”。
期间传授给我一个至今受用的信条“Nothing to lose”——每每当我们犹豫不决要不要开口,要不要尝试的时候,不妨多问问自己,被拒绝或者没成功又有什么实际的损失吗?自己的脸面很值钱?比起成功而言呢?何必试都不试就直接投降?迈克尔乔丹也曾说过类似的话——I can accept failure but I can't accept not trying.
教授的课程不但让我们更深度理解了“The only thing you have to fear is the fear itself.”,也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便身边大多数大学生本身都非常优秀,但最终决定一个人能否走得长远、走得好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克服恐惧(包含惰性)并在此基础上展现出持续的执行力。
而确保职业发展可持续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则是定位,自我的定位,认清自己、找到人生方向和最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为此在国外的校园内你的academic advisor和career advisor,你的professor你的系主任都会热忱找你谈心沟通,帮助你看到自己最适合、最不适合的是什么,最该做的最能发挥自己价值的是什么,然后鼓励你积极去实践、探索和试错,在实践中进一步确定自己的精确目标。
除以上之外,我认为身边的校友、同学构成的圈子和氛围也至关重要。给我个人极大的感触之一是,同学间勾心斗角、相互冷嘲热讽,见不得人好的情况相对国内少很多,大家更多的是相互间都希望对方能更好。因为你好,大家都好,我们才会更好!在这样的氛围下,真诚相待、互通有无,智慧在不断尽情碰撞中得到升华,可以说我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职业方向是学校faculty和classmates和alumni以及我自己自由地思考一起作用的结果。
2015年初的时候,我意外地收到了一份UPS快递,里面是我的母校授予了我“杰出校友”的证书。其背后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源自我毕业后持续对母校的贡献,包括但不限于帮助学校组织在大陆的各类活动数十场(有不少活动是我全额出资、独立牵头身边的工作资源从0到1一手筹办的)、协助对接当地市场的知名企业招聘负责人和部分高管以利于母校的应届生求职、连续多次为母校捐款(包括整个学校、学院等各类组织)。
其实去美国深造,对于当时在投行(世界九大投行UBS瑞银投行部)工作,也在国家主权基金(迪拜世界资本-PE投资/另类投资分析师)工作过的我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动力,是一位前雇主的boss(95级耶鲁MBA校友)对我的影响,让我感慨美国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华裔精英居然可以如此闪耀;
在去美国深造前,在我赴美前我都从未能够理解那些捐款给母校的行为,我甚至不屑地以为那要不就是炒作、要不就是虚假新闻、要不就是学校PR做lobby太难缠了校友打发点钱了事。没想到的是,从我自己一毕业起至今的四年里我每年都会为美国的母校贡献一些绵薄之力,虽然和香港的陈氏兄弟捐哈佛3.5亿美元、潘石屹张欣捐哈佛千万美元、迈克尔彭博捐给我们霍普金斯10亿美元相比我只是表表心意罢了,但由衷的是我自发的在我年收入中抽出的部分。
但这背后的源动力是什么?很多人可能没有想过。是为了拿“杰出校友”身份?为了这张证书、这个title?显然不是,本身自己创业都忙得不可开交,如果没有把这些事情当做自己心甘情愿并主动愿意做的,何来动力去持续投入呢?答案其实就来自上一段里提到的“你好、我好、大家好!”——既然我的现在得益于母校整个圈子当年对我的栽培,我自当“饮水思源,涌泉相报”!
创业进入第十年后的我,会更经常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自己为什么能站在这里,成为现在的自己?成为在工作中被同事、客户、合作伙伴信赖和需要的人?成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全国最年轻入会会员(组织要求的最低年龄28岁时入会,全国会员平均年龄45岁)?成为被复旦交大主动邀请担任特聘生涯教育导师和参与学分课程教学的客座教授?成为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特邀的“留学精英进校园”讲师团主讲?成为全网百万粉丝、教育行业影响力IP/意见领袖?回国后连续出版3本书并通过捐赠让数百万读者受益的自己?
是的,美国的学习时光转眼即逝,刚到美国之初的孤独感、迷茫感和无助感似乎还历历在目,但转眼间我已从母校毕业十多年,至今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十年创业,也获得了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大转变和大升华,能从这样的一次又一次低谷中站起来并变得越来越好,其背后支持我的是,心中始终有的那份“不畏恐惧”,还有那十年如一日的那股“方向的力量”(也是我第一本书的书面)和“使命感”。
留学的过程中我已经明白了之前的自己,连方向都没有,真的没法跟别人比勤奋和拼天赋,因为缺了自驱自燃,就真的完全没法比,不论从“扬长避短”的天赋角度,还是“执行力”和“持续力”角度!而从学校走出来的那刻起我已经变得非常积极和自信,我坚信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事情和人可以打倒我自己,连我自己都不能!
用而言则,我的母校给了我新生、给了我新的灵魂和方向,给了我之前从未敢想象的价值观重塑和精神升华。
看完以上分析,希望你对美国教育(其中的一小部分较优质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again,决定重大事项前,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如果你也希望去美国留学,万里长征第一步,就是做好职业规划!留学规划只是职业规划中的一部分。
如果你有个人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职业规划和留学指导,欢迎添加我的微信chsw37咨询。
其他相关内容:
【精】职业规划x生涯地图(人人都值得学的生涯规划课,67节936分钟纯干货。)
【精】职业发展x底层逻辑(2022年终大作,33节398分钟深度硬货。)
本文作者:陈思炜
知乎大V(职业规划与留学全国头部意见领袖),百万粉丝教育IP&KOL
国际教育与生涯教育领域全国资深专家,创业企业家,15年+行业经验,11年+创业经验,现任全国5家教育机构董事及战略顾问
职业规划1v1案例3600+/时长7000小时+/生涯教育课及培训时长8000小时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最年轻入会会员)、民进上海市教委直属系统委员会会员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杰出校友(2015被授予)经济学学士、金融学硕士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特聘职业生涯教育导师及客座教授(均于2016年起)
三本畅销书作者《方向的力量》(2014年出版22.4万字)《方向的力量 修订版》(2018年出版32.8万字)《知己知彼》(2021年9月23万字)
曾全职供职迪拜世界资本(主权基金PE)/全球九大投行瑞银(UBS投行)/平安银行总行副行长助理
留学规划与申请指导背景:
从业15年创业11年来始终专注美英港澳为主方向的研究生申请,770+成功案例,其中全程亲自跟进负责占250+,全程+文书占110+
所带学生近90%的学生被美国综排前20名校录取、近80%的学生被US NEWS美国综排前10的名校录取,其中40%以上获2所或以上Top10录取
截止至2023Fall申请季,已累计助100多位本科背景或其他条件有严重短板的学生获美国综排Top10大学录取,其中的22位同时被美国综排Top5/英国Top2大学录取,offer包括MIT/耶鲁/哈佛/哥大/芝大/宾大/牛津/剑桥等(含二本进哈佛2例/耶鲁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