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2016)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围绕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对地质矿产信息的重大急迫需求,与包括“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在内的27个国家合作开展了不同比例尺地质地球化学填图,面积逾364万km2。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质矿产数据库建设,新增或更新了18个国家地质矿产数据,使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数据涉及国家达127个。
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落户中国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政府批准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研究中心,体现了中国在该领域取得的国际领先地位。2016年5月12日中心正式成立和运行,国土资源部姜大明部长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钟自然局长出席成立仪式。目前为止,完成全球陆地面积22%的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建设,对全球地球化学基准数据80万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校对和入库。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建立为持续记录全球化学基准与变化等科学数据,以此为基础设立了“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为编制全球地球化学一张图,绘制地球化学元素图谱,建立“化学地球”大数据平台,支撑全球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数据,为决策者、科学团体和社会公众提供共享服务,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⒉中国地质调查局全球区域地学研究中心相继成立
2016年全年局共成立4个区域地学研究中心,分别是东南亚南亚地学研究中心、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东北亚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和西非北非地学合作研究中心。通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为中外地质学家搭建地学合作研究的平台,未来这些区域地学中心将建成一流的学术交流中心、一流的地学研究中心、一流的合作调查中心、一流的信息交流中心和一流的人才培养中心。
⒊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
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建设取得突破。在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工作组的协调下和各国政府的支持下,世界范围内先后开展了8个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基准填图计划,涉及30余个国家,覆盖面积近3200万km2,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2%。目前世界上已经完成9项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基准填图计划,这些计划基本都是参照“蓝皮书”要求进行采样。但分析的元素除中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外都未达到分析71个元素要求。因此,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委员会主席David Smith评价“中国地球化学基准图将全球地球化学填图推向了极致”。欧洲地球化学基准计划负责人,著名地球化学家Clemens Reimann评价“分析指标是世界最好的,一些元素地球化学图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启动“化学地球”大数据平台,发布全球地球化学权威数据。初步建立了27个元素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值和绘制了地球化学基准图。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值,绘制全球一张地球化学基准图,需要把不同国家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一致性对比。目前已完成数据评判标准制订,对全球地球化学基准数据80万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校对和入库。按照采样介质、样品制备方法、分析指标、分析方法、检出限和报出率、质量控制来评价数据的可对比性,挑选出一致性元素27个,进行了入库和编制全球一张地球化学基准图。
启动基于互联网的“化学地球”大数据平台,管理全球地球化学数据,绘制地球化学元素图谱,支撑全球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决策者、科学团体和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服务,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弗莱维娅·施莱格尔表示:“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将提供全球高质量地球化学数据和图件,这些数据和图件将为认知地球化学属性做出巨大贡献。”姜大明部长指出:“要与世界各国开展务实合作,建立覆盖全球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和监测网,搭建共建共享的‘化学地球’大数据平台,为监测未来地球化学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参照标尺。
绿颜色带红颜色采样点是已经完成的国家,黄颜色是开展了部分工作的国家,白颜色未开展工作的国家
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进展图
⒋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
岩溶编图成果服务“全球岩溶”国际大科学计划。编制的《世界岩溶分布图》《“一带一路”岩溶分布图》有效服务“全球岩溶”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议报告编制。“国际大科学计划”是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实施的重大国际科技行动,以地球系统科学和岩溶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建立全球岩溶环境监测网络,研究和查明全球不同岩溶动力系统类型的碳、水、钙循环规律和资源环境效应,突破岩溶关键带资源环境科学问题的瓶颈,创新岩溶资源勘探开发和岩溶环境治理与保护科学技术体系,创建全球岩溶资源环境信息平台,各国共绘全球岩溶一张图,为人类提供全球岩溶公共服务信息,为不同类型岩溶地区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岩溶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该计划的实施,对于推动岩溶领域国际合作及重大科技创新,促进全球岩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意义。
⒌面向需求以多种形式提供信息服务
2016年通过举办“一带一路”地质调查国际合作研讨会、2016境外地质矿产信息发布会,参加矿业大会等,依托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服务国家重点工程和需求,以不同形式推动境外地调成果转化,服务400多家国内企事业地勘单位。如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提供巴基斯坦地质资料,有力支撑了其巴基斯坦ML-1铁路勘测工作;为支持“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向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提供了40多个国家100多幅境外地质图件及相关资料,服务取得了实效。
⒍海上丝绸之路非洲中东部7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完成非洲中东部7国构造单元划分,共划分三级构造单元,非洲-阿拉伯陆块(Ⅰ级),中非克拉通(Ⅱ级),坦桑尼亚克拉通等11个Ⅲ级地质构造单元。初步划分了成矿区带,将包括除大陆西北缘从摩洛哥到突尼斯的阿特拉斯山脉之外的非洲大陆划分为Ⅰ级成矿区带,命名为非洲地块成矿域。Ⅱ级成矿区带划分:Ⅱ-1南非克拉通金、铁锰、铬镍、铀、金刚石矿成矿省、Ⅱ-2中非克拉通金、铜、铁、钨锡铌钽、金刚石矿成矿省、Ⅱ-3坦桑尼亚克拉通金、铁、铜、金刚石成矿省、Ⅱ-4泛非活动带成矿省。Ⅲ级成矿区带划分:构造单元+主要矿种+主要成矿类型,项目初步划分了14个Ⅲ级成矿区带。
⒎编制完成1∶2500万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图
通过编制世界海洋地貌背景图和构造背景图,在全球4大洋厘定3类、161个海洋地貌单元和3类、36个海洋构造单元。采集世界海洋矿产资源数据2334组,建立包含17个属性的世界海洋矿产资源数据库。首次在国际上编制完成数字化的、展示7种海洋矿产资源空间分布的1∶2500万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图,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对世界海洋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磷酸盐岩、铁锰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及勘查开发概况、分布特征、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全面论述,初步总结了世界海洋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为21世纪开发利用海洋矿产资源、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奠定了地质科学基础。该项成果对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⒏编制完成《大洋洲地区地质图及金属矿产图(1∶250万)》
编图范围覆盖了整个大洋洲的大陆及较大岛屿,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等国家和地区,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10°到西经160°,北纬0°到南纬50°。本次编图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全面系统利用大洋洲地区地质调查最新成果,突出展示了其总体地质构造轮廓特征和区域地质矿产研究最新进展。地质图以系为单元,包含区域地层、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构造等信息;金属矿产图以地质图为底图,叠加区域最新编制的矿产地数据库编制而成,能够反映区内最新的金属矿产勘查开发进展。两个图件的编制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国际地学研究交流与对比提供服务。
⒐中南半岛5国水文地质合作编图
中南半岛5国水文与环境地质合作编图推进中国与中南半岛5国区域合作,填补或提高了某些国家水文与环境地质图空白或精度,推动了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①建立了中国-东盟岩溶地质国际合作网络。与越南科学院海洋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马来西亚国立水力学研究所、印度尼西亚加扎马达大学、印度尼西亚地质局地下水中心、泰国地下水资源厅、泰国矿产资源厅、老挝自然资源和环境部、菲律宾矿产与资源局、柬埔寨科技研究所、柬埔寨矿产资源总局、缅甸环境研究所相关专家针对东南亚地区岩溶环境地质与编图开展了交流与研讨,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为共同开展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岩溶地质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②合作编制了岩溶地质系列图件。通过与东南亚国家相关专家多次研讨,共同编制了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地区岩溶分布特征图、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地区水文地质图。该系列图比例尺为1∶500万,覆盖中国南部及整个东南亚地区,岩溶分布特征图主要包括岩溶发育程度分级、主要岩溶现象,水文地质图主要包括地下水赋存特征、地下水水质。
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地区水文地质图
⒑中亚5国水文与环境地质合作编图取得重大进展
在建立中亚5国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基础上,野外实地路线考察着重调查了研究区的现状生态环境问题,并通过以往遥感解译和生态环境资料对比,了解了其变化特征和演化趋势。调查了自然条件下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发现研究区自然灾害频发,湖泊湿地严重萎缩甚至消失,湖泊河流水质恶化,生物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土地盐碱化、沙化、牧场退化日益严重,沙尘暴和盐尘暴频发,农牧业遭到严重损失。人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湿地面积减少,其功能下降;②大量开荒使井灌用水量急剧上升,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超过环境容量和水资源承载力;③大量开荒、农业灌溉加上该区域的干旱的气候特点,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发展,沙尘暴频繁发生。
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卫星遥感解译
以国产卫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初步制定了《“一带一路”资源环境卫星遥感解译技术指南》,制作了“一带一路”64个国家/地区不同比例尺的三维遥感影像图;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泰国、蒙古、哈萨克斯坦、波兰等35个国家(总面积达1300万km2)的城镇、交通、水系、构造、地层、岩性、矿业活动区、林地、耕地、荒漠化、湿地等11个资源环境要素的遥感解译,形成1∶100万遥感解译中间图件近40幅;初步开展了中蒙俄、新欧亚大陆桥、中伊土、中巴、孟中印缅和中新等6条经济走廊沿线重点地区的资源环境遥感解译2万km2,形成1∶25万遥感解译中间图件10多幅;对22处重点矿业活动区和重要地质环境区,开展了卫星遥感动态观测,初步编制了22幅1∶5万遥感解译图件;同时,完成了全球卫星遥感“一张图”解译数据服务软件模块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及原型系统设计。通过半年来对“一带一路”地区35个国家的遥感地质解译,快速有效的获取了大范围、多要素、多尺度的资源环境信息,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部署、多家“走出去”企事业单位资源勘查和投资决策提供了信息服务,发挥了重要先导作用。
⒓中巴经济走廊工程地质调查服务重大工程建设
通过对中巴经济走廊文献资料分析、遥感解译、InSAR观测、野外线路调查、山地工程等工作,对该地区的工程地质问题及控制因素取得了认识并提出解决方案。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成一条连接中国内陆与巴基斯坦阿拉伯海沿岸,集公路、铁路、油气管道、光缆和电力线路“五位一体”的综合大通道。青藏高原西构造结段由于强烈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发育了极具特色且非常严重的工程地质问题,成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卡脖子区段。该项工作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支撑“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供了技术参考。
中巴经济走廊西构造段区域位置及工程地质
问题严重程度分段图
■本文依据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内容筛选,用于学习与交流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