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识窗▏潮间带地貌与生物特征及其环境保护

2017-09-27 溪流 溪流之海洋人生
点击上方“溪流之海洋人生”即可订阅哦


谈起大海,人们总会赞叹海水的辽阔,海洋生物的绚丽多彩。而在海陆交织的分界线上,并不起眼的泥沙岩礁之下,还有另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潮间带。

潮间带又称前滨,是指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的潮侵地带,潮间带区域会产生海水周期性的淹没与出露。该区域因泥沙活动频繁,地貌侵蚀与淤积现象产生的成因较为复杂,一般与区域水动力环境及地形特征有关,水动力强劲区域多出现侵蚀地貌,水动力较弱的区域多出现淤积地貌。

潮间带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自上而下(指由陆向海)一般可分为龟裂带、内淤积带、滩面冲涮带和外淤积带。按大、中、小潮的高潮线和低潮线范围可分为:高潮线带位于大潮高潮线与小潮高潮线之间,中潮带位于小潮高潮线与小潮低潮线之间,低潮带位于大潮低潮线与小潮低潮线之间。

潮间带上部较高,是指平均高潮面以上的潮上平台,大部分长期出露于水面,仅在特大潮来临时被淹没,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细颗粒物及生物碎屑。因常露出水面,干燥时其沉积物表面会发生泥裂,又因水深浅,蒸发作用强,且含盐量高,因而沉积物表面常产生白云石、石膏、盐等蒸发物,具有薄层纹状层理。

潮下带是指位于平均低潮线以下、浪蚀基面以上的浅水区域,通常是潮间浅滩外面的水下岸坡。因常被海水所淹没,受波浪及潮流作用影响,海底沉积物被改造。潮下带区域水浅、阳光足、氧气丰、波浪作用频繁,故海洋底栖生物常在此发育。沉积物以细砂为主,分选良好,磨圆度高,自低潮水边线向海,沉积物由粗逐渐变细。开阔的潮下带区域与外海直接相连,海底地形微微凸起,波浪和潮汐对海底沉积物影响明显;闭塞潮下带区域海底微微下凹,波浪振幅较小,水流较弱,沉积物较细。

我国的潮间带沉积物主要来自黄河、长江和珠江等大河,大多是由粉砂组成的泥质,以黄河三角洲湿地、苏北大泥滩、杭州湾庵东浅滩、珠江河口滩涂等最为著名。生活于最高高潮线与最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区域生物,包括大量鱼类、虾及蟹、珊瑚、苔藓动物、棘皮动物、海绵类、腕足类及软体动物等。受潮汐涨落的影响,落潮时出露水面,涨潮时被淹没,使潮间带底栖生物对潮汐涨落、海浪冲击和温度变化等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潮间带生物具有很高的生产力和多样性生活环境(包括岩岸、沙滩、泥滩、珊瑚礁、红树林和海塘等)。许多经济价值较大的生物物种,如牡蛎、贻贝、紫菜、蚶等都始于此。

潮间带不等同于滩涂,滩涂是我国对淤泥质沉积海岸、湖岸和河岸的习惯性称谓,并不是国际通用的科学概念。海岸滩涂一般分为潮上带滩涂、潮间带滩涂和潮下带滩涂三类,其中潮上带滩涂是指平均大潮高潮线以上的淤泥质沉积地带,潮间带滩涂是指指平均大潮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的泥质、砂质和岩滩等沉积地带,潮下带滩涂是指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区泥砂质沉积地带。

潮间带位于高低潮水位线之间,在我国,潮间带资源集中于长江口以北各省,主要在江苏、上海和山东沿海地区。在台湾人们利用潮间带特有的生态环境,因而呈现盐田、渔塭、蚵架、竹筏等样貌,形成台湾西部海岸常见的人文景观。除了滩涂养殖及围垦造地等外,潮间带区域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海上风电场建设,以江苏沿岸区域最为明显。与陆上风电相比,潮间带风电工程的经济性取决于安装成本和风资源,从电网角度看,我国东部沿海电网的连接相对容易;从海底电缆看,潮间带风电场距离海岸较近,电缆成本的比例不会显著地升高。当然,潮间带风能资源资料十分有限,这是风电场效益的隐患,风速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

潮下带相是位于平均低潮线与浪基面之间,这一区域水浅,阳光充足,氧气充分,波浪活动频繁,从潮坪及陆架地区带来丰富的养料,故大量底栖生物发育,有珊瑚、苔藓动物、棘皮动物、海绵类、层孔虫、腕足类及软体动物等,行光合作用的钙藻也会大量繁殖。由于水浅蒸发量大,海水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沉淀大量灰泥。在气候温暖,有海风影响,陆源物质供给很少以及海底地形平缓倾斜时,可以在碎波带出现岸礁或沿岸鲕粒沙堤,这时礁后或坝后形成澙湖环境,以球粒泥晶灰岩和生物泥晶灰岩为主,粟粒有孔虫、绿藻、软体动物等广盐种生物大量繁殖。

不论何种类型的潮间带,都是地球上海陆交替的过渡地带之一,是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的物质和能量的集散地。为适应这种以小时计的剧烈变化环境,各种潮间带生物都练就了顽强的生存技能。比如用鳃周边的小口“含一口水”就能较长时间待在陆地上的弹涂鱼,再比如能分泌黏膜封住壳口从而在环境巨变时自我隔离的滨螺。五花八门、神通广大的潮间带生物生活在一起,构成了潮间带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

同时,精彩的潮间带生态系统也是敏感和脆弱的,它受到的人类活动干扰最为严重。其中,潮间带是填海造地项目最集中的区域,却也是围垦养殖的最佳场地。目前,过度捕捞、生物入侵、废水排放、垃圾堆放等,使潮间带生物在挺过了水淹暴晒,并躲过海风巨浪后,却逃脱不了人类不间断的海洋开发活动对其产生的打击。在海洋与陆地上发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在潮间带区域几乎都可以被找到。

海水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数量超出了环境的自净和容纳能力,海洋环境便会遭到污染。海洋环境容量是衡量海水自净能力大小的标志,它是指在不危害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的前提下,某一海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所以潮间带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人类开发海洋资源,不应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否则人们将再也品尝不到潮间带小海鲜的美味了。

相关阅读推荐

海洋话题▏大规模围填海对滨海湿地的影响与对策

海洋论坛▏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海洋话题▏填海造地的现状与思考

海洋地理▏中国的海岸类型

海洋论坛▏海岸线分类体系探讨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