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杂谈▏浙江海洋大学是简称“浙洋大”还是“洋大”?

点击上方“溪流之海洋人生”即可订阅哦

算上台湾海洋大学,全国目前共计6座以“海洋大学”命名的高校,其余5所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以及浙江海洋大学。

多省已经传出建设“海洋大学”的消息,其中有的还处在建议阶段,有的已进入规划。 

“淮海工学院申报更名“江苏海洋大学”工作进入关键时期”的消息引发关注;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已在官网“学院概况”一栏介绍道:学院是泉州市政府重点扶持升格(福建海洋大学)本科的院校;

在2018年7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官网发布了一则题为《我校召开筹建河北海洋大学工作推进会》的报道;

海南提出在琼州学院的基础上创建“热带海洋大学”,而琼州学院现已更名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在名称更贴近“海洋大学”。

Ocean与Sea的区别是指范围大小上的不同

Ocean是特指(五大洋的)大洋,比如the Atlantic Ocean 大西洋,或者(总称) 海洋,“洋”既有规律的潮汐变化,也有洋流系统,比如大西洋,The Atlantic (Ocean);

Sea单纯指海洋、海滨、比如the north sea 北海。 而“洋”比“海”大得多。“ 海”有规律的潮汐变化,但不存在洋流,比如地中海,The Mediterranian (Sea)

黄建钢老师《对我们学校简称的思考》一文中提到:

“全国共有五所冠名“海洋”的大学也都自称为“海大”。它们的英文名称也都是没有sea而都是ocean的。

“洋”和“海”差距甚大。这反映了人们至今对“海洋”的认识具有极大的局限性、狭隘性和模糊性。这不仅是一个理解问题,还有一个称呼有没有特点和吸引眼球的问题。我们能不能用一个特别简称去跨越这个现实局限的障碍呢?由“海大”变为“洋大”,不仅在称呼上会别具一格,最主要是我们学校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将随之发生重大改变——将研究“大洋”,如太平洋、北冰洋和南极洋等等。这个称呼上的改变缘起固然有些偶然,但论证起来后还确实很有一些必然。

“洋大”毕竟有些洋气而宏大和深远;“洋大”这个概念和称呼可以给一个学校和在这个学校中学习和工作的人一种理念和思维的冲击,让人去思考和行动。这个称呼至今确实还有一些拗口。

中国人基本还在一个陆地思维中思考和生活。即使有过一些海洋意识和措施也多半很肤浅或有些偏颇,而还在一个“海”的层面徘徊而还没有进入一个“洋”的层次,还只是一个“防”的概念而没有进入“用”的状态。

其实,现在人类真正的“大洋”研究还是很少,还有很多的空白点,尤其在制度研究上。在英文中,“制度”和“系统”其实是同一个单词。

所以,我建议,我们学校还是应该率先自称“洋大”。这种“我有它无”的称呼不仅可以耳目一新,最主要是还可以在国内率先有意识地把我们学校的研究方向从“海”进入“洋”。这是“海洋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谁先迈出此步,谁就优先抢占了先机。

所以,我们要成为国内第一个简称为“洋大”的高校。“洋大”本来就是“大洋大学”的中间两个字。我们学校应该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Ocean university。这将是我们创新的特色。这个特色将填补中国教育界的空白。”

【相关阅读】对我们学校简称的思考

文/黄建钢

新学期了,应该有新变化。变化什么?我想,还是从学校简称切入做一点思考。

简称也是一种名。这个“名不正”,也容易导致一种“言不顺”。要使新年开启的新征程顺风顺水,就必须做到这个“名”必须“正”。我们一直都是在称呼自己的学校叫“海大”。对此,能不能改变一下呢?我们如果不叫“海大”,还能叫什么?仔细琢磨了一下,发觉,可以叫“洋大”。这既是一个称呼问题,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称呼问题。任何称呼都是一种概念的表达。任何概念又都包含有理念。任何理念又都是学术视角、思维和态度发生变化的结果。

我们是“海洋大学”。对其中的“海洋”,它到底算一个偏正结构,还是算一个并列结构?我还是喜欢把它放在并列结构中进行审视。那么,这个“海洋”就既可以“海”为主,也可以“洋”为主。对这由“海大”到“洋大”的称呼变化建议,很多人可能还会为之思绪一动。难道我们一直都在说的那个“海洋”,在概念和理念上还有可以进一步挖潜和甄别的必要和余地吗?地球本来就是一个“海只是海,洋又是洋”的状态。问题在于,到底是“海”可以概括“洋”,还是“洋”可以包含“海”?它们虽有联系,但更有区别。没有区别“海”与“洋”之间的不同,只能说明你的意识停留在了1999年。这是什么意思?虽然你的肉身已跨进21世纪并且即将走完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但你的意识还依然停留在了那个过时的20世纪。这是一种即将被时代out的停留。停留得越久,被时代抛弃得将会越远。

一、起因是对《海洋法公约》应该怎么翻译的思考

“海洋文明”起源于西方。所以对“海洋文明”进行学术研究最好还是要用中西比较的方法。“海洋文明”到了20世纪下半叶已经进入一个“海洋制度文明”状态。在对1982年联合国海洋制度进行中外文比较研究时发现,过去对英文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的翻译似乎有一些不妥。我们现在把它翻译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实把它翻成《联合国海法公约》可能要更加合适和贴切一些。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对那个sea到底是翻成“海洋”,还是只能翻成“海”?仔细查看英文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发现,它通篇就没有一个ocean的独立单词,只有与ocean有关的被翻译为“海洋科学”的Oceanographic内容。这意味什么?意味在所谓的“海洋法公约”中,涉及到“大洋”的内容其实极少。它的主体只是一个对大陆架上“海”事务的行为规范,如“公海”“领海”等等。但由于中文对sea多翻了一个“洋”字,从而也导致了中国人在海洋制度的研究上受到了很大甚至极大的自我束缚和限制。

其实,世界上还真的缺少一个《联合国洋法公约》即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ocean。而且随着21世纪的逐渐深入,人类对这个制度的迫切性也在急速加剧。对“21世纪是一个海洋世纪”即21 century is an ocean century的一般性理解也都只是突出了一个ocean,而不是sea。在英文中,20世纪后,sea和ocean的概念已经非常明确。但其中“近海”和“远洋”的说法还只是从陆地看海洋的结果。如果从月球来看地球,它实际上就又是一个“大洋”包着“小海”又围着“海岛”的状态。在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中,95%以上是“大洋”。现在联合国对“大洋”的管理仅参照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但人类的冲突很快将大幅度和大程度地进入“大洋”。这也是“海洋世纪”的必然结果。

二、我们的英文校名本来就是一个“洋大”

那么,我们这个具有60多年历史的学校简称到底应称什么呢?这也是一个至今几乎还无人思考的问题。现在,全国共有五所冠名“海洋”的大学也都自称为“海大”。它们的英文名称也都是没有sea而都是ocean的。那么,它们为什么都会舍大取小呢?只有一个原因是主观客观存在的:身在“海洋大学”里的人,其思考方式也还只是一个陆地思维。从陆地看“海洋”,“洋”往往是被“海”包围的。人们也是先从“海”才走向“洋”,也是先从“海”了解“洋”的。其实,“洋”和“海”差距甚大。这反映了人们至今对“海洋”的认识具有极大的局限性、狭隘性和模糊性。这不仅是一个理解问题,还有一个称呼有没有特点和吸引眼球的问题。我们能不能用一个特别简称去跨越这个现实局限的障碍呢?由“海大”变为“洋大”,不仅在称呼上会别具一格,最主要是我们学校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将随之发生重大改变——将研究“大洋”,如太平洋、北冰洋和南极洋等等。这个称呼上的改变缘起固然有些偶然,但论证起来后还确实很有一些必然。

根据上面谈到的那个sea和ocean之间的不同,再来看学校的英文名称,“洋大”还是可以成立和立得住脚的。Ocean university本来就是“大洋大学”。“海大”毕竟有些俗套而狭窄,“洋大”毕竟有些洋气而宏大和深远;“洋大”这个概念和称呼可以给一个学校和在这个学校中学习和工作的人一种理念和思维的冲击,让人去思考和行动。这个称呼至今确实还有一些拗口。中国人基本还在一个陆地思维中思考和生活。即使有过一些海洋意识和措施也多半很肤浅或有些偏颇,而还在一个“海”的层面徘徊而还没有进入一个“洋”的层次,还只是一个“防”的概念而没有进入“用”的状态。其实,现在人类真正的“大洋”研究还是很少,还有很多的空白点,尤其在制度研究上。在英文中,“制度”和“系统”其实是同一个单词。所以,我建议,我们学校还是应该率先自称“洋大”。这种“我有它无”的称呼不仅可以耳目一新,最主要是还可以在国内率先有意识地把我们学校的研究方向从“海”进入“洋”。这是“海洋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谁先迈出此步,谁就优先抢占了先机。

所以,我们要成为国内第一个简称为“洋大”的高校。“洋大”本来就是“大洋大学”的中间两个字。我们学校应该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Ocean university。这将是我们创新的特色。这个特色将填补中国教育界的空白。只有有了名副其实的中文“洋大”即ocean university,中国的高等教育才算真正走进一种“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状态。人类也只有认识了“大洋”,才能最终认识“小海”,才会最终理解地球,才会最终理解人类。人类又需要在“大洋”的基础上创新地勾勒出一种符合地球生态和自身生物发展规律的制度。人类至今的制度虽然已经经历过陆地时代和小海时代,但还没有进入“大洋”时代。只有“大洋制度”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整体性根本制度。

■本文来自“付宗国老师”微信公众平台及浙海在线新闻网,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相关阅读推荐

周末趣谈▏由国内高校简称所引发的恩怨

教育史话▏中国高校史上的八次阶层划分

周末杂谈▏“非升即走”在中国高校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