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展示▏王素刚:海风吹过的海测往事
随笔▏海风吹过的海测往事
文/王素刚
青岛,一座与海军有着深厚渊源的城市,海测的故事也源远流长,这是一段真实的故事。
因2020年冠状病毒引起的武汉肺炎封城,大家窝在家里不能外出,听故事中的老王说一段56年前的海测往事。老王同志,中共党员,曾任原北海舰队后勤部二中队交29艇上士班长、1958年入伍时为海字1661部队19岁海军小战士,在北海舰队服役近十年。纵贯老王同志海军生涯,前段搭接新中国海军的初建时期,后期跨入十年动乱初期,写下这篇稿子,目的只想回忆过去的岁月,回忆那些曾经的战友和往事。
1964年时年25岁的老王同志
昔日的老王和他的战友们
1958年4月,海军部队在天津组建了海洋航海科学技术研究所,即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前身,1965年11月从天津迁来青岛,并且与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山东海洋学院合一办公,由山东海洋学院领导。
1960年在从苏联收回的旅顺基地和直属海军的青岛基地的基础上成立了海军北海舰队,两年后又花费约17吨黄金的代价迎来了从苏联购置的即将淘汰的101号鞍山舰等四大驱逐舰,但即使这样的军舰,在七十年代国产驱逐舰诞生以前,北海舰队这四艘买来的驱逐舰是当时中国海军最先进、吨位最大的军舰,是全海军的精锐、顶梁柱,号称人民海军“四大金刚”。新中国的海洋守卫者在蹒跚中起步。
本文作者身后即为退役的101号鞍山舰
当时北海舰队后勤部设有一个非战斗船只大队,大队(正团级)下设三个中队。一中队负责出海打渔,供应舰队伙食补给;三中队负责晒盐和养殖海带;因为时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供应非常紧张,这么大的比重用于物资保障可以理解,只有二中队负责后勤交通联络,而且二中队只有两艘艇,交29艇和另一艘小型铝制快艇,快艇只能搭载八九个人,吃水较浅,难以完成大任务。因此交29艇就成了后勤部的主力,北海舰队有好多小工作不适合动用大舰大船,交29艇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忙碌。
很多人知道1950年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大将租渔船登刘公岛的故事,到1962年登潮连岛时条件就好多了,就是乘坐老王同志所在的交通艇,后期也接送过海军参谋长张学思少将(张学良之弟)等高级将领,交通艇任务之一就是担任迎来送往的海上交通任务,在葫芦岛、旅顺、青岛基地间接送舰长政委们等高级别领导,让老王特别引以为荣的事情就是,这些新中国海军高级的将领们,好多握过老王的手,现在想想其实不难理解,那时的老王还是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海上风高浪大船摇晃是家常便饭,领导们上艇脚下不稳,这时站在船舷的王班长一伸手就将领导们拉上来,身材高大的肖司令员还数次心疼的地拍拍身材单薄小战士的肩膀,以示感谢。现在的海军已经拥有宽大的航母,领导们上船还需要这样的小艇吗?还需要伸手拉上来吗?
当年的老王战友艇上照片
交29号交通艇系美国援助国民党海军的植长18号双桨坦克登陆艇,于一江山岛战役中俘获,配备GM671双发高速柴油机,6缸,缸径71mm,发动后声音就像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前甲板中央配双联装25毫米高射炮,后甲板两侧配两挺120重机枪,火力配备在那个时代可谓非常猛。该艇靠岸前挡板放下后,下甲板可以搭载一辆轻型坦克,上甲板搭载一辆越野吉普车,可同时运载一个排30余人的兵力。常规配员9人,设副连级少尉艇长一人,轮机班长1人,操舵航海1人,信号收发报务员1人,枪帆班长1人,配甲板士兵4-6人,厨师由士兵轮流担任,任务重时满员11人,满排水量128吨,海上自持力40天。放在现在看看这样的船太普通了,普通渔船性能也比这先进多了,可以想象一下新中国海军刚开始的那些峥嵘岁月。由于当年照片资料有限,补充部分网络照片资料。
未配武器的国产069型玉清级登陆艇(来自网络)
国产玉清级登陆艇(来自708所公开资料)
玉清级登陆艇1962年开始研制,首艇1966年服役,共建造300多艘。交29艇由于由登陆艇改装而成,航速虽较慢,但有着普通海船不具备的浅水登陆性能,还具备一定薄冰破除能力,可当小型拖轮使用。1964年青岛胶州湾内部分结冰,青岛港务局拖5、拖6两艘烧锅炉的蒸汽拖轮处于冰区,进排水口结冰,无法启动锅炉不能动弹,交29艇前往拖带至无冰区码头,帮助加开水融冰后恢复启动。1963年6月还被抽调前往苏岩礁参与过新中国首艘国产万吨巨轮“跃进号”打捞,并荣获集体三等功。
交29艇作为小型登陆艇,在非码头和没有航道的内河停靠,不小心造成搁浅是家常便饭,但大多依靠自身功能很就快能简单解决。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执行完任务后适逢晚上,那时看电影可是一种高档享受,二十岁的青春年级,特别惦记去岸上看电影,便经常电报请示领导不回港,停靠沙子口、青山湾等,记得那时演《五朵金花》、《柳堡的故事》等,还跑片,就是在两个村之间同时放映两部电影,每部只有一副片子,两地同时放映不同电影,放映员派助手来回倒腾片子。某一天,领导不在艇上,轮机区班长商量王班长靠岸看电影,说领导不在,咱俩人就可以决定等等。停靠点是沙滩地不能栓桩,甲板战士请示抛几个锚,王班长有某一种优越感,有些大意,说抛一个锚行了,按惯例应该船头船尾共抛两个锚。结果几个人电影回来一看傻眼了,退潮后搁浅,抛锚兵更年轻啊,所抛的锚在靠岸上那一头,海里那一头用缆绳一拉,结果因以前有磨损一下子断了。幸亏没啥大任务要办,挨了后勤部领导一顿怒批,等了快一天后潮水来时解决了。下面要讲的故事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1963年初春,接上级指示,对青岛周边水域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海洋水文测量,中间还穿插着执行了好多工程部的任务。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测深,采用一个铅球作坠,上有一个铁环,铁环上栓测量绳,每隔一米做结,系不同颜色布条,用罗马数字计数,球体上涂黄油,沿船体边缘放下后看布条颜色和数字序号测深,拉上铅球后看黄油粘附物质确定海底底质。那是测量手段相当落后,现在看用测深声呐不就简单了嘛。时间到了秋季,指挥部指示沿胶州湾的母亲河——大沽河上溯测量,探究能进入多深。
当时艇上参加任务的人员,最高领导是曾艇长,湖南人。轮机班长老曲,黄县人;航海兵兼操舵手小江,天津静海县杨柳青人,是学历最高的一个;枪帆班长老王同志,青岛即墨人;信号兵小王,烟台人;还有枪帆兵小岳、小金、小刘等。
接到任务后艇员们都很兴奋,小岳甚至跟王班长开起了玩笑,说至今未见过王班长家里的大爷大娘,开到村边上,到家里吃顿饭喝顿酒再回来;王班长如实说开不到那里,中途还有一座拦河水闸;小岳说咱们就到水闸下拴住就行,再上岸过去。说说笑笑就开始了。
那时现在的红岛还叫个不好听的名字叫阴岛,过了阴岛向北,沿大沽河入海口上行,其实离水闸那里老远,到了胶州小麻湾附近,船尾士兵突然报告说螺旋桨喷出的水由清变浑,可能是搅底了。艇长马上至船尾观看,决定掉弯返回,谁知刚拐弯一小段,突然船身一斜,搁浅动不了了。
当时季节水还不算凉,艇员们赶紧卷起裤管下到水里,用铁锹轮流挖水道突围。但士兵体力有限,渐渐海水落潮,向来路望去,海水退却,沙滩竟然漏出水面达1里多路。
胶州小麻湾段(来自网络)
后查资料显示:大沽河,胶东半岛最大河流,河口段受潮汐影响,大潮时进沙量大,河道平均比降1.2/1000,河道平均宽500米,季节河,1961年与1962年胶东地区比较旱,庄稼收成不好。据1956—1979年平度南村水文站实测资料,最大年径流量出现在1964年,为30.3亿立方米,最小值出现在1968年,为0.659亿立方米,最大值为最小值的46倍,径流量集中在汛期的7-9月份。胶州东乡有胶莱河与大沽河入海处,名麻湾口。从现在的百度截图上还能依稀看到入海口处弯弯曲曲的河段。
图中红圈处即为大约的当年故事水域
报告到后勤部也没有办法,此水域太浅,120多吨,没有合适救援手段,只能开展自救。到附近村里雇村民来挖,那时三年自然灾害刚过,村民提的条件就是管饱就行,由于好久没有见过白面馒头,结果发现一个村民比两个半士兵的吃的还多,怕人看见笑话,就一上手抓三个馒头,捏紧了后只见头尾,从外边看就一个。那时国家对核心军备非常重视,一穷二白的年代给海军的待遇非常好,对来自不易的海军舰船心疼拿的像宝贝疙瘩似的,海军战士可以日常吃白面馒头。可能现在的90后00后们还不知道三年自然灾害是什么概念,简单说就是什么东西吃都没有,许多地方饿死过很多人。
此间没有想到北海舰队有重要任务调艇出海,后勤部只好如实汇报,上级领导非常恼火,立派一辆小轿车来现场,带走艇长送交军事法庭,那时能坐小轿车是很多人的奢望,可能好多普通人一辈子没有坐过,那像现在满大街都是,知情后众人皆惊愕不已。
前后四天经过一系列努力,大潮后终于将艇开回,马上送交海军4808厂进行检修,入坞后工程师发现船侧偏底处有少量漆皮掉,但船底下的海蛎子全磨掉了,只剩下两侧不接触沙的部分还有一些,于是发动大家一并刮除干净。经过一个星期的综合检修保养,无甚大碍返回值班。
此间艇长待了三天返回,像是受了惊吓,有次甚至半夜梦中大声喊“到!”。艇员们依例喊曾艇长时,艇长神态黯然摆了摆手,说以后不要喊曾艇长了,喊曾少尉吧。不久复员湖南原籍,王班长想念写信询问近况,回信说地方安排到供销社工作,不过哪里的供销社不是像青岛的那样有车辆送货上门,而是山区,需要自己用扁担肩挑进货。
交29艇又迎来新任韩艇长。
此事故交29艇本身是奉命测绘,完全是无心失误造成,谁也不希望造成损失,在全艇人员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深深的遗憾,以致后期老王同志常常念叨,常常说起,57年后依然不能释怀……
后记
曾艇长前任唐艇长,青岛市里人,转业至青岛市中山路南端的红星电影院任职,那时电影热的一票难求,工作安排非常好;后任韩艇长,济南人,工作安排也很好。中间唯独亏了曾艇长。
1966年,文革初始,全国各地陷入一片混乱,海军也被闹得不得安宁。
1967年交29艇在曾前往石岛参与过围歼台湾国民党特务艇,所谓的5.29镆铘岛事件,该艇航速慢被安排在外围带毯子棉被参与救援。
1968年11月交29艇由后勤部转工程部,包括老王在内的4名艇员重新安排工作,老王同志遂转战地方。
1969年初交29艇退出现役,移交龙口港务局,用于码头拖带大船靠泊码头。
由于年代久远,主要凭81岁的主人公回忆,文中所涉资料可能存在偏差,有失史实部分还请读者谅解,文中涉及人物均为真人真事,不知其它人员是否还曾健在,为了显示尊重,没有全称,以姓氏代指,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原谅。
【作者简介】王素刚,青岛赶海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赶海机器人,位于青岛蓝谷,海洋科技集聚地,旗下还有一间江苏子公司——远洋探海机器人东台有限公司,主导产品是系列海底机器人,英文简称ROV,拥有多项水下机器人发明专利。
相关阅读推荐
征文公告▏“智海杯”海洋文化类有奖征文活动评选办法随笔▏我与军事节目的那些事儿
作品展示▏廖辉军:保护海洋刻不容缓
作品展示▏祝宝玉:在波浪与波浪的碰撞间,擦出时代的火花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12163440@qq.com
“本收益归征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