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洋课堂▏李安龙:海洋地形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李安龙 溪流之海洋人生 2023-05-07
点击上方“溪流之海洋人生”即可订阅哦

一、地质作用力

地壳表面有高低起伏。它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陆地上有终年积雪的高山,也有平坦的大平原,地面上这些高山与平原都具有不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内力和外力的对立统一就是地貌形成发育的基本规律。

内力来源于地球的内部,主要是指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地震等。例如,地壳升降运动使地壳拗陷和隆起,引起海侵海退;水平运动往往使陆地上升褶皱成为山地,山间相对凹陷形成盆地;火山作用形成各种火山地形。总的来说,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强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地壳表面的基本形态。

外力来源于太阳能,主要包括风化作用、流水、地下水、冰川、风力、海洋和湖沼等的剥蚀作用及堆积作用。所有外力作用的过程就是把地壳表面坚硬的岩石层破坏、分解,并运到另一个较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外力的各种地质作用对地壳的改造总趋势是削高填低,使地壳的高低起伏降低。

一般来说,内力塑造了大的地貌的基本轮廓,在地貌形成中内力起主导作用。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外力也可以造成大的地貌,如冲积平原。又如地壳运动造成了高山的同时,又加强了流水的侵蚀作用,当地壳运动逐渐变弱,地壳相对稳定时,流水侵蚀仍然不断进行,此时地壳运动对地貌形成的主导作用逐步减弱,地表的变化以剥蚀作用为主,高山也就逐渐进入转变为准平原阶段。

因此,地貌发展是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长期演化的结果。随着地质作用力性质和强度不断变化,同一地区内不同发展阶段,或在同一时期内不同地区,它们内力、外力的强度和比例关系不断变化,表现出来的地貌形态和发育方向便各不相同,于是形成的地表形态多种多样。

此外,人类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貌形态,如整田平地、修筑梯田、开挖河渠、修建水库、开采矿石、围海造陆等。

综上所述,全球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圈层中内力、外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地壳表面的基本起伏,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外力地质作用改造地貌基本形态,削高补低。

二、地形地貌分布规律

虽然地壳表面的形态千变万化、多种多样,不过也有其分布规律。地貌是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而内力的各种地壳变动形式及外力作用过程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地貌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规律性。

地貌的大地构造分带性,各种地貌的分布规律,从内力分析,大致受大地构造控制。根据地壳运动的活动性,槽台学说认为地壳上最基本的大地构造单元可分为地台区和地槽区两个基本单元,各种构造单元都有其特有的构造运动的发展过程,因而也就形成相应的地貌类型和地貌特征。


⒈地槽区地貌特点

地槽区一般具有狭长的轮廓,经历过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变动(图1),因而地貌的最大特点是长条状的、高耸的褶皱块山脉和山系,高差极度悬殊的高山、深谷和盆地。高山强烈地进行冰川和重力作用,河谷下切。

图1 地槽与地台结构示意图


⒉地台区地貌特点

地台区一般具有浑圆形或有棱角的轮廓,地壳运动比较稳定。地貌上特点是具有广阔平缓的地面,形成大的高原、盆地、平原和准平原,地表起伏不显著。但也有山地,主要是穹窿状山、断块山。在长期缓慢沉降的地区亦可以形成沉积层深厚的冲积平原(图1)。

图2 亚洲东部地形地貌

地台和地槽之间的过渡区,具有中间型的构造性质,这一构造区即是一般所指的边缘拗陷,在地貌上讲就是山前凹地。具有浑圆形的低山,一排排地分布在地槽区和地台区之间,常形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是由七大板块构造,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由于板块的运动形成了地表不同的地貌形态。板块张裂地带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或聚合地带形成山脉,两陆块相撞,则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图2);陆块与洋块碰撞则形成海沟、岛弧,如太平洋西部的深

海沟壑———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产生的。地壳的相对稳定和活动只是地壳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地质历史中它们也是会变化的,地表形态也随着变化,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可能相互转化。

三、地貌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知,影响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⑴取决于内、外力作用之间的量的对比。如地壳上升,地面高低起伏加大,流水的侵蚀作用随之加强,上升愈高侵蚀力愈强。相反,在地壳下降的地区,促进了流水的沉积作用,这就是内力的变化影响到外力的变化。又如地壳上的高原和山岭,经过长期的侵蚀作用,地壳表面物质的大规模转移必然会破坏地壳及地壳与地幔之间的平衡,促进新的地壳运动发生,这就是外力的变化促使内力的变化,因此,内力和外力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矛盾的两个方面,然而,对于相互矛盾的内力和外力,它们的性质和强度往往是不平衡的,其中总有一方是主要的,起主导作用,另一方是次要的,地貌形成的特点主要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地质营力特点。

⑵取决于地貌水准面和海平面的变化。在陆地上侵蚀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重力和水流,而抵抗侵蚀的力来自于土颗粒与下覆土体或岩体之间的摩擦力。当抵抗侵蚀的力等于或者大于侵蚀动力时便开始产生堆积,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的平面称之为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会引起河流下切深度的改变,从而引起新的地貌变化。海平面的变化会引起浪基面的变化,从而引起海洋水动力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发生改变。

⑶受地壳运动、地质构造、火山活动、岩性、海平面升降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地壳水平运动往往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构造,所以又称为造山运动。地壳的垂直运动常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或拗陷,造成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所以又称为造陆运动。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也有很明显的影响,不同地质构造往往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态。例如,褶皱构造会形成背斜山、向斜谷或向斜山、背斜谷等;断裂构造会形成断块山、断陷盆地及断裂谷等;岩浆喷发形成火山,熔岩流形成各种熔岩流地貌。局部地貌的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断层、节理控制,如断层节理发育的地方往往形成沟谷;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往往形成山头和高地;温暖湿润的地带风化活动剧烈,形成平原和沼泽。在海底,抗侵蚀能力强的海底往往形成蚀余台地等微地貌,而易于冲刷的海底则形成冲沟和洼地,如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微地貌特征就主要受岩性控制。热带海洋是珊瑚礁地貌发育场所,很多海台、海岭上有大型生物礁平台。

1

END

1


【作者简介】李安龙,男,1972年6月出生,海洋地质博士,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海洋牧场建设专家;1998年起至今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师,从事海洋工程地质学、土力学、ARCGIS应用与开发的教学与各类海洋工程调查与评价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了海岛海岸带生态修复、海洋牧场的选址与规划、海底管道路由调查与评价、海洋平台的选址调查、海洋能资源调查与规划、三维海底虚拟仿真软件设计与开发等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重点项目3项。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国家发明专利1项。本文来自《海洋工程地质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2.3节),李安龙、林霖、赵淑娟编著,海底科学与技术丛书,书号ISBN 978-7-03-062320-1,本文编发已得到作者授权。


相关阅读推荐

海洋讲坛▏李安龙:海洋工程地质-理论与方法
微课堂▏李安龙:海洋工程地质调查方法
海洋论坛▏李安龙等:岬间海湾岬角形状变化对岸线演化的影响研究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1216344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