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崇赵尊唐的乾嘉帖学

2017-09-03 南博 休休文库






清政权建立之初,全国政局尚未稳定,清政府一方面继续采取高压政策,以武力镇压反抗势力 ;另一方面则又适时地采取怀柔政策,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作为汉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书法艺术在明清鼎革中也未遭到强烈的破坏,并随其创作主体—文人士大夫主动或被动地向清廷妥协,而日益显现出向清朝平稳过渡的姿态。


张照  《题画十二首》(其二)  扇页  金笺  

行书  18.7cm×54.2cm  南京博物院藏


虽然清初书坛一直不乏像“康熙四大家”这样的有识之士在与书坛大流作斗争,但是清初书法的发展却始终受制于帝王的导向。正如康熙皇帝玄烨偏好董书,董书就大行其道一样,乾隆皇帝弘历偏好赵书,“赵书又大为世贵”。弘历自幼受祖父玄烨影响,接受良好的汉文化教育,酷爱书法,具有相当的书法功底和浓厚的文艺热情。


玄烨  临董其昌《闲窗论画》

手卷  绢本  行草 | 405.4cm×30.5cm  


赵孟頫和董其昌都属于“二王”一脉,但是他们的书法面貌却有一定的不同,因此,“崇赵”和“崇董”所造就的书法风格也一定不同。对于当时的书法家而言,不论是“崇赵”,还是“崇董”,都是受制于帝王导向的表现,而非真正从书法的本体出发。


从这个意义上说,乾隆朝的“崇赵”和康熙朝的“崇董”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反而还有些共通之处。譬如,它们都是功利的行为,它们都违背了书法的本体规律等。一味地“崇赵”和盲目地“崇董”都淹没了书家的审美个性,在一定程度上都导致了清代帖学书风走向单一和衰落。


查士标  诗品三则

册页  纸本  行书 | 20.6cm×23.7cm


一般来说,最先迎合帝王喜好的是近臣。在乾隆皇帝的近臣中,最先响应其“崇赵”号召的则是以张照、汪由敦和梁诗正为代表的老一辈书法家。张照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书法由董其昌入,后转学米芾和颜真卿,乾隆初年积极响应皇帝的崇赵趣味,将赵孟頫作为书法的旁涉对象。然而,张照对于清代书坛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他的书法实践对乾隆初年帖学书风的转变具有重大的影响。


翁方纲  致毛辉祖札  册页  纸本  行书  21.9cm×30.5cm  南京博物院藏


汪由敦,初名良金,字师苕,号谨堂、松泉居士,安徽休宁人。雍正二年进士,改庶吉士,官至吏部尚书。他的书法博采众长,自成风貌,其小行书深受赵孟頫的影响,秀媚婉丽、平正圆润,为清代“馆阁体”的典型。


他的字迹秀丽,点画一丝不苟,起承转合交代清楚,用笔劲健精妙,徐疾有度,线条苍劲有力,寓刚于柔 ;结字工稳从容,法度严谨不迫,章法整齐划一,但却不失字间、行间的掩映联系,布局错落而有节奏,墨色自然天成,展现了书法家深厚的功力。


汪由敦  应制《哨鹿赋》

册  纸本  行书 | 24cm×28.6cm


梁诗正,字养仲,号芗林,浙江钱塘人。雍正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迁侍讲学士。乾隆时召南书房行走,累迁户部、兵部、吏部、工部尚书,官至东阁大学士,掌翰林院学士。其书法酣畅圆润,笔画华滋遒劲,笔间的呼应和联系十分密切 ;结体宽绰秀美,安稳谨严,笔圆架方 ;其章法的处理尤为值得称道,虽然行距和字距几近相同,但是整体却不凌乱。


乾隆帝“崇赵”号召的影响力巨大而持久,正如康熙帝的“崇董”号召一样。因此,除了张照、汪由敦、梁诗正等老一辈近臣书法家受到“崇赵”号召的影响外,乾隆中期所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帖学名家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崇赵”号召的影响。


梁诗正   节录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页  纸本  行书 | 26.2cm×35.3cm


典型的如“浓墨宰相”刘墉,学书之初便由赵孟頫入手 ;而同为帖学大家的梁同书,作行草更是一副赵孟頫、董其昌姿态 ;再如乾隆皇帝第十一子永瑆,更是深受赵孟頫书法影响,忠实地继承了赵书之长,并有发扬光大之势。而当时取法赵孟頫书法的文人、学者、官僚、士子,更是数不胜数,正是他们的响应,共同铸就了乾隆年间书坛的“崇赵”之风。


刘墉  临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轴  纸本  洒金  行书  | 126.8cm×58.2cm | 1801 年




新书推荐


《 清代帖学书法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定价 : 1680.00元



帖学书法自古有之,是中国书法千百年来的坚固传统,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时至清代,承袭了明代风气,刻帖数量之多,收录范围之广,都超过了以前任何时代,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尤其是乾隆至道光时期,更是清代帖学书法的鼎盛期。




南京博物院拥有丰富的书法、篆刻收藏,涵盖了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其中尤以明清书法和文人篆刻最为特色,数量之多,类别之全,蔚为大观。在南京博物院藏明清书法、篆刻中,又以清代书法的面最广,量最多,其中帖学书法部分,几乎涵盖了清代书坛所有的帖学名家。


除此之外上百位虽不以书法闻名但又颇具书法造诣的官僚文人,以及江苏地方名人,他们共同书写了一部活泼泼的清代书法史。有鉴于此,本次从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上千件清代帖学书法作品中精挑细选出几百幅优秀的作品集结出版,以期再现清代帖学书法的发展历程。







信息来源 / 南京博物院













· 阅读需要分享  学术在于传播·





· 休休堂是传播金石学、整理古美术文献的研究、出版机构

· 藏品著录、研究出版、投稿宣传、装帧设计、新书发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