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 如何做组织尽调
《资助通识》共十二讲,本文为第七讲,文稿全文约2800字。
尽调不是越详细越好,需要根据资助标的(项目资助或机构资助)、资助目标、资助周期和资助金额等,来确定尽职调查的范围和深度。
考察组织时要有系统观和时间观,横向看组织系统切面,纵向看所处的发展阶段。没有完美的组织,要综合分析组织的潜力和风险。
尽职调查是资助工作者应掌握的基本技能,遵循一定的框架在实践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复盘,慢慢培养尽调能力与判断直觉。
我们不可能在对组织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做出资助决定。资助官员多多少少都要开展一些组织尽调工作。
如果我们是做项目资助的,也即以阶段性的具体项目为合作重点,组织尽调相对简单些。可以主要了解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项目在组织战略中的位置,是核心业务还是边缘项目,如果是边缘项目,后期内外部环境一旦变化,很可能得不到组织足够重视;二是,要确认项目将由谁来做,能力和经验如何,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组织会为项目安排最得力的人员,我们要确认实际工作人员的能力,如果有所不逮,至少可以有所准备,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如果我们是做组织资助的,也即以组织为合作重点,比如希望提升组织的整体能力,或者支持某些专项能力,如业务、筹款、管理、监测评估等,那么尽调就要复杂些。资助官员就需要投入时间,学习组织发展相关的知识,锻炼组织尽调的技能。
我们看一家组织,首先可以横向看,看组织在一个时间节点上的切面;其次可以纵向看,看组织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脉络。
横向看组织,要建立组织系统观,我们要看到组织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筹款问题的原因可能在产品,产品问题的原因可能在团队,团队问题的原因可能在筹款,我们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看待组织问题。在做组织尽调时,我们一般看组织机构的三大系统。
第一,价值创造系统:关系到组织面向谁,解决什么问题、创造什么价值的问题。一般落实为机构的愿景、使命、战略、核心产品与服务等内容。
第二,团队能力系统:关系到为了创造价值,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招聘合适的人,培养相关能力,以及如何让这些人更好地在一起工作的问题。一般落实为组织的治理、管理层以及团队发展等。
第三,资源发展系统:关系到为了创造价值,组织需要哪些外部资金和非资金资源,以及如何获取这些资源的问题。一般落实为组织的财务、筹款、品牌、合作伙伴开发等。
上述是CDR对组织系统的功能划分,资助机构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组织系统做出不同的拆解。
纵向看组织,要理解组织生命周期。
不同发展阶段的组织,核心任务不同,关键挑战不同。比如初创期组织的核心任务是找出一到两项关键需求,试验出至少一项有效的产品服务,组织能力依赖创始团队,对外部资源和内部管理要求不高;发展期组织的核心任务是围绕1-2件产品,建立起包含资金筹措和服务供给的可持续业务模型,组织开始出现中层管理人员,开始尝试较为规范的治理和管理;成熟期组织则可能开始尝试产品标准化,大范围规模化社会影响力,此时组织对品牌、筹款以及团队发展的需求开始迅猛增加。组织尽调,要根据潜在被资助方发展阶段的不同,考察不同的内容。
当然,尽调是有成本的。从资助机构来看,尽管选择伙伴非常重要,但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对于被资助方来说,尽调也需要抽出时间配合,尽调越是深入,被资助方对资助越是有更高的期待。因此,要根据资助目标、资助周期和资金金额的大小来确定尽调的深度。如果要资助的组织数量较多、周期较短、金额较小,尽调可以做得轻一些,有的时候可以只用一到两个回合,考察三到四个具体方面即可。如果要资助的组织数量较少,希望精挑细选,周期长,金额大,是重要的战略伙伴,尽调就要做得详尽些,有的要考察上百项指标,必要时甚至先出资做一轮机构诊断再做资助。
在尽调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一些现象,进而做出判断。如果有些现象,会让我们对潜在合作产生极大担忧,这就是“红灯”;有些现象会增加我们对合作成功的信心,这就是“绿灯”。红绿灯的设置,往往需要根据资助机构长期的经验来积累。
通过以上对组织系统、生命周期、资助目标、资助方式以及特别值得关注的红绿灯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制定出组织尽调的一个工作表,结构如下:
做组织资助的机构,一般都有一个类似于上表的尽调工具,大家可以向机构内的资助业务负责人学习使用。
尽调的目的不是为了积累信息,而是为了做出资助决策。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资助工作者要思考:
整体来看,申请方的优势和潜力如何?尤其是在行业背景下,与同类机构横向比较。
整体来看,风险的性质和程度是怎样的?组织存在哪些不足?这些不足对于实现这次合作的目标致命吗?
这些不足能够解决吗?对方有解决的意愿和能力吗?
这些不足是本次资助应该帮助的内容吗?
如果合作,重点支持方向是什么?跟进管理时应特别注意什么?
我们要切记,没有完美的项目,也没有完美的组织。发现问题并不可怕,更何况,我们作为外部支持机构,本来就是要支持对方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实现发展突破的。只要没有一些致命问题,我们都需要综合考虑机构的风险和优势,然后给出资助建议。
资助工作者经常需要撰写尽调报告,把尽调结果和资助建议,提交给决策委员会供最终决策。由于众多决策委员会的成员并不直接参与尽职调查,尽调报告以及资助工作者的问答就成了资助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资助工作者也要重视自己的信息总结和表达能力。
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尽调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它们常常能显著提升尽调效果:
不要先入为主,先有了主观判断,再收集信息论证自己,这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尽量去现场,现场能看到书面信息以外的内容。
适当做交叉验证,与服务对象做些访谈,给过往的资助机构打个电话,能帮你预防一些隐蔽风险。
没有通过机构决策,不要向对方暗示可能资助,如果失言,对资助机构的声誉影响很大。
在了解对方信息时,也说明自己机构的资助目标、资助标准、参与深度、资助要求等等,让对方也能够判断是否愿意接受你们的资助。
把了解信息和资助服务分开,尽调时尽量不给“怎么做”的建议,当对方问你“有什么建议”时,尽量管住自己的嘴。
与决策委员会客观沟通,不是试图强力说服对方,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思考,决策委员一般经验丰富,大家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关于组织尽调的内容很多,在这么短的篇幅内,只能给大家做个简要介绍,信息可能过于密集,希望大家能够看着不太累。关于组织尽调方法更深入的讲解和练习,我们也将开设线下课程,仍然期待大家一块学习交流。
从第五讲到第七讲,我们把选择合作伙伴的部分讲完了。最后说明一下,不管我们做出多么审慎的努力,都不能保证资助决策一定正确。任何决策,都是有风险的,我们只能在成本接受的范围内扩大成功的概率,并不断回头检视当初的决定,将每一个项目和机构的状况与当初的预期相对比,以此来调整资助目标,筛选方式、筛选标准,如此循环往复,在一个个具体项目和具体机构的分析上,提升我们分析力和经验值。
你们机构资助的红灯是什么,有哪些现象要特别注意?有哪些死线,一旦触及,就绝不会资助,甚至在合作过程中一旦发现,也会终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