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等 法留香法律资讯


一、关于死亡:这是一篇可能颠覆你认知的文章!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作者:拾遗


中国各大城市在陆续发布幸福指数。


但这些发布很健忘——忽略了“死亡质量”也是幸福指数的核心指标。


经济学人智库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后,发布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


“科技发展到今天,医生面对最大的问题不是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死掉。”


不得“好死”——这可能是现在最被我们忽略的幸福难题。



1



1999年,巴金先生病重入院。


一番抢救后,终于保住生命。


但鼻子里从此插上了胃管。


“进食通过胃管,一天分6次打入胃里。”


胃管至少两个月就得换一次,


“长长的管子从鼻子里直通到胃,每次换管子时他都被呛得满脸通红。”


长期插管,嘴合不拢,巴金下巴脱了臼。


“只好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


巴金想放弃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可是他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因为家属和领导都不同意。


“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


哪怕是昏迷着,哪怕是靠呼吸机,但只要机器上显示还有心跳就好。


就这样,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整整六年。


他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



2



“不要再开刀了,开一个,死一个。”


原上海瑞金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朱正纲,2015年起,开始四处去“拦刀”。


他在不同学术场合央求医生们说,“不要轻易给晚期胃癌患者开刀。”


现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一到医院,首选就是开刀,然后再进行化疗放疗。


“就是先把大山(肿瘤主体)搬掉,再用化疗放疗把周围小土块清理掉。”


这种治疗观念已深植于全国大小医院,“其实开刀不但没用,还会起反作用。


晚期肿瘤扩散广,转移灶往往开不干净,结果在手术打击之下,肿瘤自带的免疫系统受到刺激,导致它们启动更强烈的反扑,所以晚期胃癌患者在术后几乎都活不过一年。”


而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很多都采用“转化治疗”,“对晚期肿瘤患者一般不采取切除手术,而是尽量把病灶控制好,让其缩小或慢扩散。因为动手术不但会让患者死得更快,而且其余下日子都将在病床上度过,几乎没有任何生活质量可言。”


所以,朱正纲现在更愿称自己是“肿瘤医生”,外科医生关注的是这次开刀漂不漂亮,肿瘤医生则关注患者到底活得好不好,“这有本质的区别。”



3



美国是癌症治疗水平最高的国家,当美国医生自己面对癌症侵袭时,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和选择的呢?


2011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教授穆尤睿,发表了一篇轰动美国的文章——《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


“几年前,我的导师查理,经手术探查证实患了胰腺癌。负责给他做手术的医生是美国顶级专家,但查理却丝毫不为之所动。他第二天就出院了,再没迈进医院一步。他用最少的药物和治疗来控制病情,然后将精力放在了享受最后的时光上,余下的日子过得非常快乐。”


穆尤睿发现,其实不只是查理,很多美国医生遭遇绝症后都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医生们不遗余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可是当医生自己身患绝症时,他们选择的不是最昂贵的药和最先进的手术,而是选择了最少的治疗。”


他们在人生最后关头,集体选择了生活品质!



“在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被东开一刀,西开一刀,身上插满各种各样的管子后,被挂在维持生命的机器上……


这是连惩罚恐怖分子时都不会采取的手段。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医生同事跟我说过:如果有一天我也变成这样,请你杀了我。”


一个人失去意识后被送进急诊室,通常情况下家属会变得无所适从。


当医生询问“是否采取抢救措施”时,家属们往往会立马说:“是。”


于是患者的噩梦开始了。


为了避免这种噩梦的发生,很多美国医生重病后会在脖上挂一个“不要抢救”的小牌,以提示自己在奄奄一息时不要被抢救,有的医生甚至把这句话纹在了身上。


“这样‘被活着’,除了痛苦,毫无意义。”



4



罗点点发起成立“临终不插管”俱乐部时,完全没想到它会变成自己后半生的事业。


罗点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有一次,她和一群医生朋友聚会时,谈起人生最后的路,大家一致认为:“要死得漂亮点儿,不那么难堪;不希望在ICU,赤条条的,插满管子,像台吞币机器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最后‘工业化’地死去。”


十几个老人便发起成立了“临终不插管”俱乐部。


随后不久,罗点点在网上看到一份名为“五个愿望”的英文文件。


“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


“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支持生命医疗系统。”


“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


“我想让我的家人朋友知道什么。”


“我希望让谁帮助我。”


这是一份叫作“生前预嘱”的美国法律文件,它允许人们在健康清醒时刻通过简单问答,自主决定自己临终时的所有事务,诸如要不要心脏复苏、要不要插气管等等。


罗点点开始意识到:“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于是她携手陈毅元帅的儿子陈小鲁,创办了中国首个提倡“尊严死”的公益网站——选择与尊严。


“所谓尊严死,就是指在治疗无望的情况下,放弃人工维持生命的手段,让患者自然有尊严地离开人世,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


陈小鲁一直后悔没有帮父亲有尊严地离开。


陈老帅病重到最后,已基本没有知觉。


气管切开没法说话,全身插满了管子,就是靠呼吸机、打强心针来维持生命。


“父亲心跳停止时,电击让他从床上弹起来,非常痛苦。”


陈小鲁问:“能不能不抢救了?”


医生说:“你说了算吗?你们敢吗?”


当时,陈小鲁沉默了,他不敢作这个决定。


“这成了我一辈子最后悔的事情。”


开国上将张爱萍的夫人李又兰,了解罗点点和陈小鲁倡导的“尊严死”后,欣然填写了生前预嘱,申明放弃临终抢救:“今后如当我病情危及生命时,千万不要用生命支持疗法抢救,如插各种管子及心肺功能启动等,必要时可给予安眠、止痛,让我安详、自然、无痛苦走完人生的旅程。”


2012年,李又兰病重入院,家属和医生谨遵其生前预嘱,没有进行过度地创伤性抢救,李又兰昏迷半日后飘然仙逝,身体完好而又神色安宁,家人伤痛之余也颇感欣慰。


“李又兰阿姨是被生前预嘱帮到的第一人。”罗点点很感动。


5


 

经济学人发布的《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


何谓死亡质量?就是指病患的最后生活质量。


英国为什么会这么高呢?


当面对不可逆转、药石无效的绝症时,英国医生一般建议和采取的是缓和治疗。


何谓缓和治疗?


“就是当一个人身患绝症,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过程时,便采取缓和疗法来减缓病痛症状,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让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完满有尊严。”


缓和医疗有三条核心原则:


1、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


2、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


3、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英国建立了不少缓和医疗机构或病房,当患者所罹患的疾病已经无法治愈时,缓和医疗的人性化照顾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基本人权。


这时,医生除了“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症状的办法”外,还会向患者家属提出多项建议和要求:


1、要多抽时间陪病人度过最后时刻。


2、要让病人说出希望在什么地方离世。


3、听病人谈人生,记录他们的音容笑貌。


4、协助病人弥补人生的种种遗憾。


5、帮他们回顾人生,肯定他们过去的成就。


肝癌晚期老太太维多利亚问:“我可以去旅游吗?”


医生亨利回答:“当然可以啊!”


于是维多利亚便去了向往已久的地方。

 

6



中国的死亡质量为什么这么低呢?


一是治疗不足。“生病了缺钱就医,只有苦苦等死。”


二是过度治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尤其是后者,最让人遭罪。


北京军区总医院原肿瘤科主任刘端祺,从医40年至少经手了2000例死亡病例。


“钱不要紧,你一定要把人救回来。”


“哪怕有1%的希望,您也要用100%的努力。”


每天,他都会遭遇这样的请求。


他点着头,但心里却在感叹:“这样的抢救其实有什么意义呢!”


在那些癌症病人的最后时刻,刘端祺经常听到各种抱怨:“我只有初中文化,现在才琢磨过来,原来这说明书上的有效率不是治愈率。


为治病卖了房,现在还是住原来的房子,可房主不是我了,每月都给人家交房租……”



还有病人说:“就像电视剧,每一集演完,都告诉我们,不要走开,下一集更精彩。但直到最后一集我们才知道,尽管主角很想活,但还是死了。”


病人不但受尽了罪,还花了很多冤枉钱。


数据显示,中国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


有时,刘端祺会直接对癌症晚期病人说:“买张船票去全球旅行吧。”


结果病人家属投诉他。


没多久,病人卖了房来住院了。


又没多久,病床换上新床单,人离世了。


整个医院,刘端祺最不愿去的就是ICU,尽管那里陈设着最先进的设备。


“在那里,我分不清‘那是人,还是实验动物’。”


花那么多钱、受那么多罪,难道就是为了插满管子死在ICU病房吗?


7


 

穆尤睿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文章会在美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这篇文章让许多美国人开始反思:“我该选择怎样的死亡方式?”


美国人约翰逊看完这篇文章后,立即给守在岳母病床前的太太打电话:“现在才知道,对于临终者,最大的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过度治疗。不要再抢救了,让老人家安静离开吧!”


太太最终同意了这个建议。


第二天,老人安详地离开了人间。


这件事,也让约翰逊自己深受启发:“我先把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写下来。将来若是神智清楚,就算这是座右铭;如果神智不清了,就把这个算作遗嘱。”


于是,约翰逊写下了三条“生前预嘱”:


1、如果遇上绝症,生活品质远远高于延长生命。我更愿意用有限的日子,多陪陪亲人,多回忆往事,把想做但一直没做的事尽量做一些。


2、遇到天灾人祸,而医生回天乏术时,不要再进行无谓的抢救。


3、没有生病时,珍惜健康,珍惜亲情,多陪陪父母、妻子和孩子。


随后,约翰逊拨通电话,向穆尤睿征求意见。


穆尤睿回答:“这是最好的死亡处方。”


当我们无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时,是像约翰逊一样追求死亡质量,还是用机器来维持毫无质量的植物状态?


英国人大多选择了前者,中国人大多选择了后者。

 

8



这是上海“丽莎大夫”讲述的一件普通事,之所以说普通,是因为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各大医院发生——一个80岁老人,因为脑出血入院。


家属说:“不论如何,一定要让他活着!”


4个钟头的全力抢救后,他活了下来。


不过气管被切开,喉部被打了个洞,那里有一根粗长的管子连向呼吸机。


偶尔,他清醒过来,痛苦地睁开眼。


这时候,他的家属就会格外激动,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拯救了他。”


家人轮流昼夜陪护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监护仪上的数字,每看到一点变化,就会立即跑来找我。


后来,他肿了起来,头部像是吹大的气球,更糟糕的是,他的气道出血不止,

这使他需要更加频繁地清理气道。


每次抽吸时,护士用一根长管伸进他的鼻腔。


只见血块和血性分泌物被吸出来。


这个过程很痛苦,只见他皱着眉,拼命地想躲开伸进去的管子。


每当这时,他孙女总低着头,不敢去看。


可每天反复地清理,却还能抽吸出很多。


我问家属:“拖下去还是放弃?”


而他们,仍表示要坚持到底。


孙女说:“他死了,我就没有爷爷了。”



治疗越来越无奈,他清醒的时间更短了。


而仅剩的清醒时间,也被抽吸、扎针无情地占据。


他的死期将至,我心里如白纸黑字般明晰。


便对他孙女说:“你在床头放点薰衣草吧。”


她连声说:“好。我们不懂,听你的。”


第二天查房,只觉芳香扑鼻。


他的枕边,躺着一大束薰衣草。


他静静地躺着,神情柔和了许多。


十天后,他死了。


他死的时候,肤色变成了半透明,针眼、插管遍布全身。面部水肿,已经不见原来模样。


我问自己:如果他能表达,他愿意要这十天吗?


这十天里,他没有享受任何生命的权力,生命的意义何在?


让一个人这样多活十天,


就证明我们很爱很爱他吗?


我们的爱,就这样肤浅吗?


9



2005年,80出头的学者齐邦媛,离开老屋住进了“养生村”,在那里完成了记述家族历史的《巨流河》。


《巨流河》出版后好评如潮,获得多个奖项。


但时光无法阻止老去的齐邦媛,她感觉“疲惫已淹至胸口”。


一天,作家简媜去看望齐邦媛。


两个人的对话,渐渐谈到死亡。


“我希望我死去时,是个读书人的样子。”


最后一刻仍然书卷在手,


最后一刻仍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


最后一刻眉宇间仍然保持一片清朗洁净,


以“读书人的样子”死去,这是齐邦媛对自己的期许。


你呢?


如果你是绝症患者,当死亡不可避免地来临时,你期待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人世?


如果你是绝症患者家属,你期待家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人世?


不久前,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陈作兵,得知父亲身患恶性肿瘤晚期后,没有选择让父亲在医院进行放疗化疗,而是决定让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和亲友告别,回到出生、长大的地方,和做豆腐的、种地的乡亲聊天。


他度过了最后一个幸福的春节,吃了最后一次团圆饭,7菜1汤。


他给孩子们包的红包从50元变成了200元,还拍了一张又一张笑得像老菊花的全家福。 


…………


最后,父亲带着安详的微笑走了。


父亲走了,陈作兵手机却被打爆了,


“很多人指责和谩骂我不孝。”


面对谩骂、质疑,陈作兵说:“如果时光重来,我还会这么做。”


尼采说:“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


我们,至今还没学会如何“谢幕”!


本文转载自“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二、身处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来源:本文转载自开始吧旗下自媒体:有束光(ID:onelight01)!

一部远离了电影界,直面生死现实的中国纪录片《人间世》,每个镜头都真实得令人无法呼吸。


当生命的沉重和脆弱直抵人心的时候,让Soozy真切地感受到:身处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这部纪录片让人不敢再看第二遍,因为它太直击人心!

没有华丽特效,没有设定场景,没有小花鲜肉,镜头底下全是素人瑞金医院里的每一天,都是实战,没有演习。


生老病死,患者和医者,绝望和希望,命悬一线和竭尽全力……忌讳死亡的中国人,竟然给了一部谈生死的片子,豆瓣9.6的高分。


世界上最残酷的现实莫过于:人想救命,但命不由人。

 

蹲守三年,记者秦博每天都在目睹着徘徊在绝境边缘的人们,上演他们的真实故事,不可能重来一次的绝对真实。


后来,这些故事被放在《人间世》这部十集纪录片里,让无数人在面对“活着”的努力时,掉下泪来。



有网友说:这部纪录片让人不敢再看第二遍,因为它太直击人心,但又值得每个中国人去看,因为它太真实了,隔着屏幕,你都能嗅到消毒药水味......

 


就在上个月,3月10号那期《奇葩大会》,导演秦博来到现场和观众分享了《人间世》,蔡康永、马东、赵又廷都为之动容,现场观众更是忍不住飙泪。


许多观众第二遍去刷了这部直面生死的纪录片,仍旧一如既往地震撼。



冰冷的手术台旁,

摆着各种各样不同功能的剪刀、镊子,

这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看似没有温度的器械

就是医生与死神殊死搏斗的武器。

 


对普通人来讲,

整间手术室安静得让人有些窒息,

除了医疗器械发出来断断续续的“滴”“滴”声,

手术刀在空气中翻飞的混响,

就只剩下患者的呼吸和医生之间简短的交流声。


 

手术台上医生的手速很快,

病人命悬一线,容不得他们慢下来,

有回主刀正在剪病人的主动脉,

然后习惯性迅速往后边一仰,

秦博因为是头回拍摄这样的场景,

没经历过,扛着摄像机的他直勾勾地盯着拍,

结果血一下就溅到了脸上,

那画面恐怕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医生说,手中的输血管看似纷乱,

却是病人守住生命最后的防线。



这里是最接近生的地方,

也是最接近死亡的地方。


无论是发现病人没有生命体征

还继续进行心脏复苏的医生,

还是穿梭在不同手术室里

连续进行48小时手术不停歇的医生,

一切的奔波都是为了两个字:救命。



一年超过700台手术,全是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危重病人。


主刀医生赵强说,一句“感谢”和一个鲜活的生命,医生奋力为病人求生的意义就在于此。

 


而另一边,一位肾脏移植者醒来后,

开口对妻子的第一句话便是:

咱家还有钱没?


命固然重要,但对每个普通人来讲,

活下去的成本也不能不顾。


 

无论怎样,被救活总是好的,只要人在,其他的都可以慢慢解决,但最坏的结果还是无法避免地会发生......

 

比如邹磊,谁能想到24岁的小伙子,只因为庆祝生日和朋友吃了一顿海鲜,生命竟然垂危了?

 

病危的邹磊


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海鲜中毒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


手术必须马上进行,而且是风险很大的血液净化,8个小时手术之后,小伙子的生命体征终于稳定。

 

然而,医生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喘口气的功夫,邹磊的消化道因为溃疡突然出血1000cc,“这个年轻的孩子我们救不回来了......”


 

有时候医生拼到了一次机会,却还是闯不过最后的难关。


要亲人活,这有多迫切,每个人都能体会,但医学存在太多无法逾越的变数,毕竟医生是人不是神,所以这样的场景也经常在医院里上演。


患者家属走进医院,掐住手术医生的脖子


人世间的真情和五味陈杂,在面对生死这样的重大问题时,就像被置于放大镜之下一样,无限扩大。


就像26岁癌症妈妈张丽君说的:“没生病之前,我觉得世界好大,怎么看也看不完,生病之后,我发现这世界好小,小到只住进了几个人,那就是自己的家人。”



人生就像在打扑克牌,如果运气差点总会抓到几张烂牌,但有的烂牌刚拿到手,就知道必输无疑了。

 

结婚不到一年,怀有5个月身孕的丽君,原本拥有最美好的年华,最应该享受幸福的时刻,却抽到了癌症这张烂牌。

 

胰腺癌晚期。当知道自己得了癌症,镜头里的这个年轻准妈妈除了迷茫,慌张,还有绝望。

 


而丽君的老公韩诗俊

早已哭得泣不成声:

“我家里的喜字还没有擦掉呢,

新房子就没住多久。”



残酷的现实还得面对,医生说这个情况耽搁不得,需要尽快做手术,但如果马上实施外科手术,她腹中的胎儿才5个月,肯定保不住了。

 

“我不要引产,引产的话我就从楼上跳下去。”

 

丽君不想放弃这个小生命,她最后问了医生一个问题:“孩子如果生下来,会不会感染癌症?”


医生说:“不会。”

 


当得知孩子暂时安全之后,丽君的心稍稍放了下来,她想撑到宝宝出生再考虑手术的问题:


“有时我有消极情绪,宝宝就会踢我一下,突然之间我也觉得没什么好想的,宝宝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就像心有灵犀一样。”

 

怀孕五个月,她依然在病房里谈笑风生,该吃吃,该喝喝。

 


怀孕七个月,

肚子里的宝宝一天天长大,

丽君生命存活的概率越来越缩小,

她内心充满了纠结和矛盾,

“我还这么年轻,

想以后能有机会亲自陪宝宝长大。”



怀孕三十周的时候,

丽君的身体和精神承受能力已经到达极限,

最终家人决定剖腹产把宝宝拿出来,

尽快让她投入到癌症手术和相关的治疗中。

 

丽君专门为宝宝录了一段视频


2015年12月3日,早产三个月的“小笼包”出生,体重彩1公斤,得住进保温箱,幸运的是,宝宝最终存活了。

 

接下来,就是丽君自己和癌症的一场硬仗要打了。

 

宝宝和丽君的第一次见面


手术前,虽然额头上冒出不知名的肿块让丽君十分不安,但姑娘很乐观,她录了一段视频给孩子:“宝宝,你就代表着生命力和希望,我们一定可以共渡这个难关的。”


还会偶尔和老公谈笑风生地说“在科幻片里我的癌症可能老早就好了”。

 

喝药的时候,她开玩笑地说“像在喝元素周期表一样”。

 


不久之后,丽君做了个全身大检查,为手术做着最后的准备。然而......


坏消息却像暴风雨一样落在了这个年轻的姑娘身上。

 

片子里医生们说着普通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司马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句“从来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因为没有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丽君原先的肿瘤里分化出一种恶性程度更高的肿瘤:印戒细胞癌,而且不明原发病灶。

 

这个结论意味着:手术已经没有意义了。

 


因为丽君最后确诊的印戒细胞癌在世界上都属于罕见,医生没办法进行手术,只能选择保守化疗,延续她的生命......

 

换句话说,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等死。

 

一向开朗乐观的丽君,彻底崩溃地哭了出来:她问了一句:“还有机会长头发吗?”

 


而对面的老公已经忍不住了,不知道怎么办好,只有不断地亲吻面前的妻子,丽君缓了缓之后,她反倒安慰起对面的老公:


“长不出来我还可以戴假发,到时候弄一个Lady gaga的波波头。”

 


化疗前一天,张丽君发了一张自拍照,配文是:

 

“命是注定的,我注定遭遇此劫;运,是会转的,请给我运气,让我多陪陪我的老公和孩子。我想听宝宝喊我一声妈妈,我想再次长发披肩,和我老公去旅行。”

 

治疗前,张丽君最后一次站在了阳光里,因为化疗之后就再也不能晒太阳了。

 


宝宝满月那天,

丽君特意来到暖箱前,

为宝宝唱一支歌,

唱着唱着却忍不住哭起来。

 


对面的宝宝也像心电感应一样,

哭出了声。



丽君害怕小宝贝对妈妈没有记忆,她决定为孩子录下十八年的生日祝福视频。

 

录制第一天,尽管身体已经很疲惫,为了让自己状态更好,她特地换上了喜气的红色衣裳,“小笼包,一周岁生日快乐。”

 


以后,每隔一段时间,

她都会给宝宝录一段生日视频,

录着录着,她开始掉头发,



吃饭开始呕吐,

洗澡怕人碰到,

因为身上多处长了肿瘤,会痛。



后来,丽君的一只眼睛却突然看不见了,

丈夫心痛得直掉眼泪。

丽君却说,“我老公弱爆了,

至少还有一只眼睛可以看到呀。”


最后一次为宝宝录视频,她说:

“妈妈无论是在你身边,还是在天上,

都是最爱你的,最牵挂你的,会一直守护你的。”

细心的你会发现,丽君的精气神大不如前了。



眼看着妻子一天天恶化,韩诗俊心疼,除了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还想在她最后的日子里,留下尽可能多的快乐。


结婚两周年那天,丈夫带着妻子去法国餐厅吃大餐。

 


当她说,“我想死在一个美丽的地方。”丈夫决定带妻子去美国边化疗边旅行,去美国前,他还专门去理发店剃了光头。

 

理发师问他:“去度蜜月啊?”

他回答:“嗯,度蜜月。”



趁着老公出门的功夫,丽君悄悄为他录了一段视频,为他唱了一首张国荣的《共同渡过》,录着录着,姑娘却发现尽管想佯装坚强,却还是忍不住落泪。

 

“谢谢你风雨内,都不退愿陪着我,没什么可给你,但求凭这阙歌。”

  


这段秦博回忆,

就连摄像大哥都哭得不成样子,

因为要保持专业还是努力控制,

但最后的镜头还是微微颤抖的。

 


或许是因为一直保持乐观,丽君曾有段时间病情有所好转,但最终,她还是永远地从宝宝和爱人身边离开了......

 

Sooy不禁唏嘘:生死面前,人变得如此渺小,但同时又有着光芒万丈的一面。

 


在冰冷的医院足足蹲守3年,秦博酝酿出这部名为《人间世》的纪录片,10集,并不长,却为我们展示了最为真实震撼的人生百态。


没有炫技和华丽的镜头,没有煽情和鸡汤,唯有记录和真实,在参差不齐的综艺节目娱乐八卦泛滥的时代,纪录片依然有它存在的意义。

 

我们从中看到了红尘滚滚里最直抵人心的瞬间:


富有与贫穷;



得到与失去;


 

生与死......




除此之外,现实生活里病危科医生的模样,也逐渐清晰。


很多医疗剧里边,医生个个都光鲜亮丽,穿着白大褂,皮鞋擦得油光蹭亮,得知内幕的人会讲:“纯粹是扯淡......”


上海瑞金医院心外科主任赵强,微信签名上写着“每天都要开心。”


这里的开心,不是你我眼里的开心,快乐指的是每天他都要为病人做“开心手术”......一年700台手术的强度,全部是病危患者,不夸张地说,就是从死神手里抢人命,一场手术下来,他的衣服能拧出水。



急诊科医生车在前的“日常”是这样的——

3台手机,24小时开机,


每六天一个晚班:晚7点到早7点,


每周都有临时的值班任务,

30小时到48小时不等。


连续11年,他的假期加起来不超过10天。


有回,他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话:

“如何做到既熬夜又不伤身体?”


点开后只有两个字:没有

看了看,笑笑,突然眼睛就红了。




他们之中的每一位,

每天都经历着“生死时速”,

连续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奋战,

不分白昼。



手术完,才顿觉肚子饿了,

抽空扒几口外卖,



困了,倚着墙歇会儿。



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医生不是神,只是一种职业,但凡手术都是有失败的风险,有生有死才是真实,只是很少有人这样毫不遮掩地记录这里发生的故事。

 

纪录片播出之后,豆瓣给出了近乎满级的评分,网友们纷纷泪奔:

 

“看了这部片子,提醒我自己:每天都是实战,没有演习 。”


“哭了,希望这世间,患者得其医,医者得其敬。”


 “人世间之所以会有生老病死痛,就是为了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常怀敬畏,都懂得珍惜感恩吧。”



纪录片火了,许多医生却不敢看,因为——


“我担心父母看到我在工作中的委屈,怕老人担心,我还怕实习医生、医学生看到我的事,动摇他们的职业选择。”


不过,在《人世间》的结尾Soozy发现了一个动人的细节,一个小男孩说:“长大了,我也要当医生,因为可以把别人的病看好。”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定会经历的,而离别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虽然所有人满心希望着,这样的离别可以晚一点,再晚一点。


但医院的 “悲喜剧”还是交替上演着,从未停歇。


生命是如此之重,又是如此之轻,死亡让我们感知“什么是活着”。


正如《奇葩大会》马东总结的那样:“人生的绝境是什么?步步都可能是绝境,当你触碰到它的时候,就是人最应该深刻思考的时候。”


太阳每天都照常升起,你每天都以余生中最年轻的脸在迎接着这个世界。




温馨提示:对法律交流感兴趣,可加入全国交流群,群主微信号:bestfch001,添加时请备注真实信息:单位+姓名+职业,耐心等待群主邀请入群。

重要建议:如需要法律问题,请关注二维码进行付费咨询。




推荐阅读:


1、普京谈归还中国领土震惊世界:会有那天(附俄国侵华简史)!


2、国务院新规:街边摆摊合法化,再也不用怕城管!


3、文化大革命解禁照片:不看后悔死!


4、70岁老人娶12岁少女:这些被明码标价出售的叙利亚少女,都经历了什么?


5、辱骂书记员:当事人被拘留7日、罚款2万元(附真实录音)!


6、靖哥哥黄日华:TVB武侠剧,最完美的大侠!


7、公安部门提醒:这些都是传销,沾上就血本无归!


8、再次震得国人目瞪口呆:又一百亿平台突然被封!


9、女教师与男学生多次发生性关系,犯什么罪?


10、性奴、奴工、卖器官、随意屠戮,每年至少250万人神秘消失!


11、省委副书记和市委副书记:郎舅共享情妇!


12、怀孕女尸命案: 因故意杀人罪关押26年,今日被判无罪!


13、为啥芯片那么难搞?终于有人讲透了!


14、比"裸贷"套路更深:敲诈、暴力并举,数百名在校大学生都深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