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汉文 2018-05-23

 

中国蛮夷

世界文明分为不同的文明体系或称为文明共同体,在每一个文明共同体中,都有不同的国家,虽然文明程度不同,但是彼此之间有共同的基础。同时,在这些文明共同体的边缘地区,也存在一些相关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他们在欧洲被称之为“蛮族”,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其文明落后,而是由于它不属于基督教民族。在中国文明史上,也有相当多的少数民族被称之为“蛮夷”。首先应当承认,这些民族虽然不完全从属于古代文明中的任何一个文明共同体,但是他们其实与所在地区的文明民族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所以“蛮族”这个称呼是不恰当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他们曾经在历史上长期与文明民族进行商业交往或其他活动,但他们仍然保持了自己独立的民族生活方式与习俗。我们可以说,在文明进化史上,他们是从部族向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的一种现象,具有典型意义。我们虽然仍然沿用“蛮族”这个约定俗成的称呼,保持其历史意义,以表示与主要文明共同体各民族之间的区分,但是并不把它们归之于野蛮民族之中。

从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10世纪,大约2000年时间里,世界文明主要共同体与各蛮族的关系经历了分化与互相征战的过程。各蛮族主要分布于草原大漠、深山密林与河湖沼泽地区,而且以游牧狩猎生活方式为主,时聚时散,时起时灭。他们自身也经历着剧烈的分化,不时有新的部族兴起,旧的民族则在战争中灭亡与分化。其数目与民族状况都难以统计。如果大致划分,可以说有东西方两大类蛮族,其历史命运并不相同:

第一类是西方蛮族,也就是欧洲蛮族;欧洲古代文明中心是位于南部的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北方,早期的蛮族主要是克尔特人、日耳曼人、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等。其东部是斯拉夫人与以后到来的匈奴,匈奴最早是在中亚地区中国北方活动,公元一世纪前开始西迁,进入欧洲,最后定居于多瑙河流域,最后发展成独立的民族国家。

第二类是东方蛮族,其中又可以划分为东亚蛮族与南亚蛮族,合称东方蛮族。东亚古代文明中心是中国,周边有多种古代民族存在,我们上文已经说过,这些蛮族被分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等不同集团。其中每一个集团都有数目众多的民族在中国境内境外活动,而且随着历史时代不同也有相当大的变化。他们的时代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一直到现代。当汉族已经进入现代社会时,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保持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制度,这些民族大多数是农业民族与畜牧民族。

蒙古族人

中华民族中的少数民族如蒙、回、满、藏、维吾尔族与南方众多的被称之为“南蛮”的民族,从秦汉之后陆续归入中国,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其中蒙古族曾经建立过世界大帝国,满族也曾经统治中国三百年,他们都一定程度上被中华文明所同化,进入了文明社会。由于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蒙古大帝国与西方文明之间有不同标准,所以蒙古大帝国可能被西方视为是野蛮民族,但这与罗马时代的欧洲蛮族是不同历史时代意义上的,不可同日而语。比如,同为蒙古族的一些部落,大约在公元10至12世纪的克烈部、乃蛮部与汪古部就信仰过基督教,据《多桑蒙古史》记载,这些部落在11世纪曾经有过景教传教的事情,成吉思汗还曾经利用过这些民族来为自己服务。这些民族按西方标准就很难被说成是蛮族了,他们信仰基督教可能早于相当多的西方文明民族。

历史上曾经对于中国文明长期进行侵扰的蛮族主要有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他们不但在中亚地区活动,以后还向欧洲和南亚移动,活动范围相当广泛,他们可以说是从东方蛮族变化为了西方蛮族。

另外就是南亚蛮族,南亚文明以印度文明为核心,由于印度半岛的特殊地理环境,印度洋方向来的海上民族对于南亚文明的作用并不构成主要威胁,主要是来自北方的入侵者。

古时突厥人

首先是来自中亚的突厥人是印度最大的蛮族对手,在伊斯兰教扩张之前,游牧民族突厥人就开始向印度进犯。8世纪初,穆斯林对中亚的征伐中,战胜了吐火罗人、布哈拉人与粟特人,基本统治了突厥人。从9世纪起,伊朗与呼罗珊即花剌子模成为与印度相邻的强大国家,10世纪时,新兴起的萨曼王朝也开始借用突厥兵力对印度进行威胁。1192年,伊斯兰教的穆伊兹-乌德-丁带领精锐的突厥骑兵,与印度的拉杰普特人进行大战,穆斯林以少胜多,再溃印度人。在对印度长达几个世纪的征服中,突厥人、阿富汗人、伊朗人与蒙古人时而联合,时而分开,其军事力量中突厥骑兵一直是主力。但是在征服之后,突厥人就逐渐融合于印度社会之中,在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者们既非真正的伊斯兰教也不是印度教,他们是一些宗教观念不太强的游牧民族的后裔。相对宽容的宗教政策与行政管理能力,也许这正是他们能够在印度这个宗教对立十分尖锐的国家里立足的原因之一。

白匈奴人

另外一支存在时间不长的蛮族厌哒人,就是所谓的“白匈奴”,虽然他们活动的时间短暂,但却是一支曾经对于印度文明产生重要影响的蛮族。公元5世纪起,他们打败了波斯人,在今日阿富汗国土境内建立厌哒国,开始向印度北部进犯。曾经一度十分强大,占领了印度的大部分国土。直到528年才被北印度王公们联合起兵所击败。其首领在逃亡喀什米尔之后不久,就被突厥人与萨珊王朝所消灭。从此这个拜火教民族融汇入其他民族之中,不复存在。与印度历史上的许多宗教与民族一样,虽然不能看出其明显的历史遗产,但是他们所留下的印痕是必然存在的。这个民族可能是最早活跃于亚洲的白色人种,他们的历史证明了古代世界中的多种族与多种文明共存。

如果比较一下东西方蛮族的命运与其各自发展,可以发现一种重要现象,这些蛮族都是生存于主要文明周边的民族,他们因自己的军事力量或是地理优势而长期保持了相对独立,没有被主要文明所同化,当然,这并不是指双方没有交流。但由于东西方文明模式的不同,这些蛮族自身的演变及他们与中心文明之间的联系发生不同的变化,西方蛮族在与罗马帝国长期征战中,最终发展成民族国家,或是说对于独立民族国家的成立有直接作用,正是这些民族国家的诞生使罗马帝国之后的欧洲发展为同一文明起源的多元国家并立状态。可以说,从城邦、领地与蛮族集体等不同形式发展来的国家之间的平等竞争有利于自由民主精神的发展。而东方蛮族一部分向西方迁移,另外一部分则融入了主要文明之中。大多数东方蛮族没有最后形成民族国家或是被消灭了,他们对于东方文明进程有过历史贡献,但是没有能形成与主体文明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的历史时代,这些相对落后的民族还会控制主体文明,建立起大帝国。但是,由于原有民族的历史局限性与对于征服国家的文明关系,这种大帝国一般不可能实行民主政治,而对外则是封闭自守,使得东方在近代文明发展中受到阻碍,这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1 []雷奈·格鲁赛:《东方的文明》,常任侠、袁音译,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0页。

往期精彩文章:

方汉文教授的读书与写书

方汉文教授向各科研究生荐书书目

国际著名学者方汉文教授声明:全球同步抵制“虎鎣”英拍

“你们共同的名字—知青”:语出何处?——专访方汉文教授

美国与中国环境生态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

我与北大和季羡林先生的学术交往——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

中国扇艺:遗产文明史的儒学艺术观

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建立文化自信和推动文明互鉴

方汉文:再论春晚《丝路山水图》风波与我国文物征讨

答客难: 释“融新之道” ——《瞭望 东方周刊》2015,03,访谈方汉文教授 

只有中国,没有“支那"

“丝路天使”:古代中国绘画与西方的融新——“一带一路”绘画“意实主义”观念溯源




2018比较文学学会年会参会学者简介:

殷国明教授简介

王晓燕简介

陆经生简介

美国北卡州阿帕兰恰州立大学陈致远终身正教授简介

Professor Lynn Rhodes 简介

2018比较文明学学会年会参会学者简介:Michael Murphy Andregg




原创文章,转载需显要位置声明

方汉文学术

公众号:Fanghanwenxueshu

       本公众号为古今中外文本连载、评注、翻译、研究的文库,受国际比较文明学会等国际组织委托,由方汉文教授主持,志于道,据于德而游于艺,学通中西,文明互鉴,图文独创,如有转载,必须注明来自《方汉文学术》,版权所有,概莫能外。如有评论,请先关注公众号。长按上方二维码,可以免费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