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咨:欶子胤

听老人言 2019-05-07

赵咨:欶子胤


作者介绍:赵咨,字文楚,东汉东郡燕(今河南省)人,少年丧父,家庭贫困,158年,以至孝有道为博士,灵帝时任敦煌太守,以病免还,亲率子孙耕种自给。赵咨认为,凡有生命的东西,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人死之后,合为粪土,自然不必考虑安葬的厚薄,葬地的燥湿。这也是他一贯清廉节俭的主张。


夫含气之伦,有生必终,盖天地之常期,自然之至数。是以通人达士,鉴兹性命,以存亡为晦明,死生为朝夕。故其生也不为娱,亡也不知戚。


夫亡者,元气去体,贞魂游散,反素复始,归于无端。既已消仆还合粪土。土为弃物,岂有性情,而欲制其厚薄、调其燥湿邪?但以生者之情,不忍见形之毁,乃有掩骼埋窆之制。《易》曰:“古之葬者,衣以薪,藏之中野,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造,自黄帝始。爱自陶唐,逮于虞、夏,犹尚简朴,或瓦或木,及至殷人而有加焉。周室因之,制兼二代。复重以墙婴之饰,表以旌铭之仪,招复含敛之礼,殡葬宅兆之期,棺椁周重之制,衣衾称袭之数,其事烦而害实,品物碎而难备。然而秩爵异级,贵贱殊等。自成、康以下,其典稍乖。至于战国,渐至颓陵,法度衰毁,上下僭杂。终使晋侯请隧,秦伯殉葬,陈大夫设参门之木,宋司马造石椁之奢。爰暨暴秦,违道废德,灭三代之制,兴淫邪之法,国资糜于三泉,人力单于郦墓,玩好穷于粪土,伎巧费于窀穸。自生民以来,厚终之敝,未有若此者。虽有仲尼重明周礼,墨子勉以古道,犹不能御也。是以华夏之士,争相陵尚,违礼之本,事礼之末,务礼之华,弃礼之实。殚家竭财,以相营赴。废事生而营终亡,替所养而为厚葬,岂云圣人制礼之意乎?


《记》曰:“丧虽有礼,哀为主矣。”又曰:“丧与其易也宁戚。”今则不然,并棺合椁,以为孝恺,丰资重裢,以昭恻隐,吾所不取也。昔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岂有匹配之会,守常之所乎?圣主明王,其犹若斯,况于品庶,礼所不及。古人时同即会,时乖则别,动静应礼,临事合宜。王孙裸葬,墨夷露骸,皆达于性理,贵于速变。梁伯鸾父没,卷席而葬,身亡不反其尸。彼数子岂薄至亲之恩,亡忠孝之道邪?况我鄙暗,不德不敏,薄意内昭,志有所慕,上同古人,下不为咎。果必行之,勿生疑异。恐尔等目献所见,耳讳所议,必欲改殡,以乖吾志,故远采古圣,近揆行事,以悟尔心。但欲制坎,令含棺椁,棺归即葬,平地无坟,勿卜时日,葬无设奠,勿留墓侧,无起封树。于戏小子,其勉之哉,吾蔑复有言矣!


——录自《后汉书·赵咨传》


【译文】

世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界永恒不变的限数,自然界最根本的规律。所以那些博古通今、明白事理的人,他们审视生命,以生存或亡故看作如天气的阴晴,把死生看作如早晚的流转。所以对活着不感到特别高兴,对死亡不特别忧伤。


死亡是精神离开了肉体,灵魂离散,又回到生命开初的状态,重新开始,归于无穷。肉体既已消失,合为粪土,土为弃去之物,岂能还有灵性情感,而要考虑安葬的厚薄,调理其是干燥还是卑湿?只是因为生者之情,不忍见其形体毁坏,所以有将死者安葬的制度。《易经》上说:“古时安葬,给死者穿上柴草之衣,埋于旷野之中。到后世圣人才改用棺和套在棺外的椁。”棺椁的制造,始于黄帝,从唐尧、虞舜到夏代,都崇尚简朴,用瓦或用木制造,到殷商才又增加装饰。周朝沿袭前朝几代做法,但增加了棺材周围的韩帐和装饰物,棺前竖起表示死者身份的旗幡,在死者口里放上珠玉,看风水相地择日,用几重棺木,穿几套衣服,事情烦琐,于实无益。用品细碎,难以备齐。然而官吏的俸禄爵位品级不同,身份和地位的贵贱也不等。自周成王、康王以后,这些制度才逐渐变得不同。到了战国,渐渐变得颓废怠慢,法度衰微毁败,上下僭越杂乱,终于出现了晋文公请求周襄王允许他死后挖掘墓道;秦穆公死后,用于车氏的奄息、仲行、针虎殉葬。陈大夫设三门之木;宋司马自造石椁而三年不成。到了暴虐的秦代,违弃道德,废夏商周三代的制度,兴起淫邪的办法,国家的资财浪费在埋葬死者的泉下,人力耗尽于骊山的坟墓,玩好之物尽放粪土之中,技巧浪费在修建墓穴之上。自有人类以来,厚葬形成的弊端,还没有达到这样严重程度的。虽有孔子出来重新讲明周礼,墨子用古代的丧制来勉励人俭葬,仍然不能制止厚葬的习俗。华夏人士,争相超越别人,违背礼的本意,从事礼的末节,专务丧礼的奢华,抛弃丧礼的实质。用尽家中的财物,争着去做。放弃事奉活着的人而去经营死亡之事,减少赡养之资而去为无益的厚葬,难道这是圣人制礼的本意吗?


《礼记》上说:“丧事虽然有礼仪,但以表达哀思为主。”又说“丧事与其讲究仪文,宁可表示哀痛。”今天则不是这样,棺材还加上外棺材,以为对亲人讲孝道,丧事用费大,装殓衣裳多,以此来表示丧亲的哀痛。这些都是我所不赞成的。从前舜帝葬在苍梧,娥皇、女英二妃却没有和他葬在一处,难道有什么夫妻合葬的常法吗?圣主明王所作如此,何况黎民百姓,为礼制所不拘之人。古人时间相同就葬在一处,时间不同即另葬。动静适应礼的要求,处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杨王孙临终嘱咐儿子裸葬,治墨学的夷子认为葬亲可使露出骸骨,这些人都明事理,贵于使遗体速变成土壤。东汉梁鸿的父亲死于北地,用席子卷着埋葬,直到梁鸿去世,也没有把他父亲的遗体运回家乡。这些人难道都是薄于至亲之恩,亡失了忠孝之道?我鄙陋愚味,既无德行,又不聪敏,只是心中明白、有所仰慕,希望上同于古人,下不为过失。一定要照着去做,不要再有疑义。恐你们被所见别人的葬事所蒙蔽,怕被人议论,一定想要改用葬法,违背我的志向,因此远引古代圣人的行事,近则揣度做事的情理,开导你们。我死之后,只要挖个墓穴,容下棺椁。棺材运回就下葬,不必垒起坟堆。不要选择安葬的时间,也不要设灵祭奠,不要筑室留在墓侧,不要筑坟植树。唉!小子们,就照着去做吧,我就不再说什么了。



赞赏



推荐阅读

姓氏起源
字辈留言宗亲寻亲
寻找名人
家族往事宗亲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