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和老张带着孩子去郊区玩,顺便在附近的民宿住了一宿。
带着孩子出来玩,是根本不可能完全放松的。
尤其是两个男孩。
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登高爬低。
大的不让小的,小的也不惧大的。
我在屋子里收拾东西,突然听到吉米在外头嚎。
跑出来一看,吉米趴在地上了。
他说:哥哥撞我了,还让我走开!
我想都没想,就说小张:你不需要特别照顾他,但是也别欺负他呀……
态度肯定是不太好的,巴拉巴拉说了他一顿。
小张转向老张:爸爸,你都看到了,是我想要什么,吉米也想要!明明刚刚他没要去拿那个水枪的。是我们两个都往那儿跑,才碰到的!
老张没有接着小张的话说,而是也:妈妈说的对,你比弟弟大那么多,应该更分得出轻重。你可以和吉米好好说呀,干嘛非得一起抢。
小张顿时暴跳如雷,觉得我们两个“勾结”在一起,不公平。
事后我问老张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说:
的确是吉米看到哥哥想玩什么,他就也想去玩了。
但当时如果我顺着垚垚说,不就等于和你唱反调了吗?
再说了,我也觉得垚垚有点儿过于激动,不管不顾的去抢水枪不对。
听老张这么说,我突然想到了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很火的视频:
孩子不做作业,被妈妈批了。
兄弟俩不服,找爸爸告状,控诉妈妈不顾别人的感受。
结果爸爸见招拆招:“做作业是你的职责啊。”
儿子:“她每次跟我们说话都很凶。”
爸爸逻辑清晰:“你们事情没做好她才发火的啊。”
见孩子没说话,爸爸继续输出:
“每个人都不愿意做他自己要做的事情,那这个社会不早就乱了啊。”
“你们每天早上过马路的时候,交警叔叔他愿意站在马路上吗?愿意吃这个尾气吗?但他们是不是依然选择站在那里?”
“医护人员愿意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冲锋在前吗?人都会害怕,但他们是不是义无反顾地去了?”
“你是一个学生,你的任务当然是学习了。虽然以后我们可能有更多的选择,但在小学这个阶段,说实话你拼音都没学会,加减乘除都不会,那也太不行了吧。”
儿子还想做最后挣扎:“爸爸,为什么你总帮妈妈说话呢?不能教育下你老婆吗?”
爸爸继续温和而坚定:“在教育你俩的问题上,我俩的观点是一致的。她无非语气稍稍地强硬了一点点,就是因为平时没有凶过你们,所以你们就觉得她态度不好了。男人做错事就得认,不要死犟,根本没有意义的。”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在想,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双方是不是应该永远步调一致。 后台曾经有妈妈给我们留言,说自己平时管孩子挺多的。老公平时不怎么管孩子,但是一听到她吼孩子,就会说她不对,还会吼她。孩子本来好好的,但是只要听到爸爸说一些和妈妈不一样的话,就觉得委屈得不得了,不服管,嗷嗷哭。要么就是,爸爸已经非常生气了,妈妈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一起数落罪状,一起吼娃,甚至混合双打了。 我一个朋友成年之后回忆起童年,说最“恨”的就是她妈妈拱火,让她和他哥的童年没少挨打。首先,他充分理解妻子,在孩子面前坚定的和妻子站在一起。第二,他的态度很温和,肯定和发脾气的妻子比起来,更容易让孩子心服口服。养娃这么多年,我逐渐体会到“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这句老话是有道理的。虽然这几年,这句话一直被批不科学,很多人都在讲父母要一致。但我觉得,教育孩子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肯定不能一刀切。对孩子的问题或者错误,父母两个人的方向要一致,但是方式(态度)可以不完全一致。如果爸爸对孩子特别严厉甚至粗暴,妈妈尽量做一个温和派。孩子在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可以信赖,依赖和释放情绪的人,这特别重要。 家庭出现矛盾时,重要的不是站队,而是有一个冷静的“第三者”。很多人说《家有儿女》里的夏东海,是“爸爸天花板”。刘梅急性子,脾气爆,又是一个后妈,很多时候,她其实很焦虑,怕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好妈妈。但他从来没有公开跟刘梅争执过,而是私下帮她分析孩子的心理,帮刘梅理解孩子。孩子对刘梅不满,他也能从中调和,在孩子面前为刘梅说话,帮孩子理解刘梅的苦心。夏东海就表扬刘星身上的闪光点去弥补,免得刘星被打击的不自信。这个好像和我们传统中和谐家庭的“严父慈母”分工不太一致呢。 她说:“其实最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严母慈父’。母亲要严格而坚定,父亲要理性且和善。”按照李老师的意思,这是因为父亲吼孩子,比母亲吼孩子,后果严重得多。男性本身容易冲动,面对孩子的反抗,顶嘴呀,更容易搂不住。容易有“武斗”的可能,这样给孩子的感觉是可以不讲理,说不通就动拳头。 当然,还是那句话,专家说的我们参考就可以了,不必照本宣科。但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个温柔型的妈妈,也没必要逼着自己严厉。教育孩子,其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最重要的是努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大方向上,我们做到夫妻态度一致,不一致的时候,也能好好沟通,互相尊重。不在孩子面前揭短,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这样其实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