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抗战文化和民国广西文化的珍贵遗产

黄伟林 抗战文献数据平台 2019-12-2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编者按

      本文为《抗战桂林文化城史料汇编》的总序,作者黄伟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广西桂学研究会副会长,也是该书执行主编。今年7月28日,黄伟林向抗战文献数据平台捐赠了这套书,特此致谢

中国抗战文化和民国广西文化的珍贵遗产*

——《抗战桂林文化城史料汇编》总序

 

抗日战争期间的桂林文化城,始于193810月武汉沦陷,终于194411月桂林沦陷,共存在整整6年时间。

6年,桂林接纳了大量的文化人,容纳了大量的文化机构,创造了大量的文化产品,举办了大量的文化活动,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中国文化在桂林得以营救,中国文脉在桂林得以延续。

抗战时期在桂林文化城从事抗战文化活动的林焕平先生说过:“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可以说抗战时期,北有延安,南有桂林。要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一要研究延安,二要研究桂林,或者说,要研究国统区,首先要研究桂林,桂林有着很强的典型性。”[1]

抗战桂林文化城确实有很强的典型性。

不妨看看下面这个名单:

郭沫若,中国文联首任主席、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

茅盾,首任文化部长。中国文联首任副主席,第一、二、三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巴金,第四、五、六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何香凝,中国美术家协会首任主席;

田汉,中国戏剧家协会首任主席;

马思聪,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

戴爱莲,中国舞蹈家协会首任主席。

蔡楚生,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

吴晓邦,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李四光,中国科协首任主席,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胡愈之,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首任署长,《光明日报》总编辑。

范长江,新华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长。

徐铸成,《文汇报》社长兼总编辑。

欧阳予倩,中央戏剧学院院长。

熊佛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焦菊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建人、总导演、艺术委员会主任。

  衍,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首任院长。

徐悲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刘季平,教育部代部长,北京图书馆馆长。

林砺儒,教育部副部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梁漱溟,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发展基金会主席。

  达,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

上述人物都曾经活跃于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城,都曾在桂林文化城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9年以后,他们是新中国文学、美术、电影、戏剧、音乐、舞蹈、新闻、出版、教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界的领军人物。以他们的文化地位之尊崇、文化范围之广泛、文化影响之深远、文化形象之卓越,足以说明,抗战桂林文化城书写了一段辉煌的中国文化史。可以这样说,一部抗战桂林文化史,堪称半部抗战中国文化史。

改革开放以来,桂林文化城研究一直是广西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图书馆、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等机构都将桂林文化城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高度重视收集、整理、编辑各种类型的抗战桂林文化城史料,并形成了几个丛书类的史料成果,主要有《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资料丛书》、《桂林文化城大全》、《桂林文史资料》几大系列。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资料丛书》,已经出版的主要有:

《西南剧展》(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丘振声、吴辰海、唐国英编选,漓江出版社19842月第1版)

《桂林文化城纪事》(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编,潘其旭、王斌、杨益群、顾绍柏编选,漓江出版社198411月第1版)

《桂林文化城概况》(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师范大学主编,杨益群、万一知、王斌、潘其旭、顾绍柏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7月第1版)

《文艺期刊索引》(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编,杨益群、王斌、潘其旭、顾绍柏编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7月第1版)

《旅桂作家》(广西师范大学主编,苏关鑫、雷锐、黄绍清、肖昭惠编写,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12月第1版)

《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广西艺术研究院、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编,丘振声、杨荫亭编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7月第1版)

《戏剧运动》(广西艺术研究所、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吴辰海、丘振声、唐国英编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11月第1版)

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桂林文史资料》,其中以桂林文化城史料为主题的有:

《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杨益群编著,漓江出版社19959月第1版)

《抗战时期桂林文学活动》(李建平编著,漓江出版社199610月第1版)

《抗战时期桂林出版史料》(龙谦、胡庆嘉编著,漓江出版社19991月第1版)

《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魏华龄、李建平主编,漓江出版社200011月第1版)

《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续集)》(魏华龄、李建平主编,20049月印刷)

《抗战时期桂林音乐文化活动》(王小昆编著,200812月印刷)

《抗战时期桂林社会科学资料目录索引》(毛毓松、周德荣主编,未标明印刷时间)

此外,已经出版较为重要的单本桂林文化城史料图书主要有:

《桂林文化大事记(1937~1949),桂林市文化研究中心、广西桂林图书馆编,漓江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漓水烽烟·纪念八路军办事处建立五十周年革命回忆录专辑》(冷德惠、张伴娣、黄熙主编,1988年8月印刷)

《桂林抗战文艺辞典》(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

《桂林旧事》(刁萦梦、罗标元、陆汉卿、左超英编),漓江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

《桂林文化城大全·文学卷·小说分卷1—4册》(雷锐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桂林抗战文物精品集萃》(文丰义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的桂林市政府与广西师范大学曾决定联合编辑出版一套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历史、教育等多学科的桂林文化城史料丛书,丛书总名为《桂林文化城大全》。其中,仅《文学卷》就分为《小说分卷》、《诗歌分卷》、《散文分卷》等多卷本。《桂林文化城大全》组成了有夏衍、林默涵、陈荒煤、艾芜等担任丛书编委会顾问、有当时桂林市市长袁凤兰、广西师范大学校长王炜炘担任丛书编委会主任委员、有一批文史专家如苏关鑫、潘香华、刘世英、郭道明、伍纯道、党玉敏等担任编委会委员的编辑委员会。然而,这个庞大的编辑出版计划最后仅仅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雷锐主编的《桂林文化城大全·文学卷·小说分卷》(1—4册)之后再未见下文。黄绍清教授、林焕标教授分别主编了《桂林文化城大全·文学卷》的《诗歌分卷》和《散文分卷》,但始终未能出版。

诚如有识之士所认为:“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2]然而,迄今为止,桂林文化城研究的水准、桂林文化城研究的影响力与桂林文化城本身的价值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历史研究的突破或者基于史料的突破,或者基于观念的突破。显而易见,桂林文化城研究的突破需要史实和观念两个方面的突破。由于桂林文化城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科学研究整个文化领域具有宏大建树,产生巨大影响,留下丰厚遗产,因此,桂林文化城文献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也必须突破以往较为狭窄的学科领域,向整个文化领域拓进。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13年广西桂学研究会桂林联络处成立之后,广西桂学研究会潘琦会长交给桂林联络处的第一项学术课题就是收集、整理、编辑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史料,出版一套涵盖多学科、具有较大规模的《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史料汇编》。

根据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文化实绩,我们各方求教、多次研讨、几经反复,最终确定了史料编选范围,分别是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民族、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新闻出版、自然科学、文化建设、广西人文、广西抗战、国际问题15个专题。专题确定后,我们广泛征求意见,落实了每个专题的负责人选。由于史料收集难度高,整理费力大,所需费用多,每个专题的编选者都付出了大量的劳动。

课题组经反复研究,明确了各专题史料的编选范围及原则:

一、文献史料的发表时间设定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1945年“桂林光复”这一时间范围。少数与广西抗战关系密切的文献史料延伸至这个时间范围前后。

二、史料作者若为广西籍人士,史料选自其在此时间范围内发表的文章和言论。

三、史料作者若为外省籍人士,史料选自其在此时间范围内在桂林撰写或在桂林出版的书报刊上发表的文章。

四、史料作者若为外省籍人士,史料选自其在此时间范围内在外地报刊发表的有关广西暨桂林文化城的文章。

五、史料收录原则为权威性、重要性、代表性、珍稀性等等,特别注意已经出版的多种类似选本,尽量不要与已有选本有不必要的重复。

本次收集、整理桂林文化城史料,与上世纪80年代收集、整理桂林文化城史料相比,具有两个好的条件:一是有许多前人整理的目录索引作为基础;二是有大量数据库资料作为支撑。但也遇到了过去较少遇到的困难,一是许多图书报刊由于年深日久,损坏程度严重,给课题组成员阅读文献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二是遇到一个偶然性的困难,即广西桂林图书馆将要搬迁临桂新区,图书报刊均已整理打包,我们即便查到了目录索引,也无法获得原文。

本次收集、整理桂林文化城史料,主要依托的实体图书馆分别是广西桂林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广西图书馆,此外,还利用了大量网络图书馆和专业数据库。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人文科学团队为课题组提供了切实的指导和具体的服务,学科馆员潘灯为课题组成员做了如何使用电子资源的专门讲座。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广西桂林图书馆原历史文献部主任覃静女士为这套史料汇编做了大量工作,她主持了教育和国际问题两卷史料的编选工作,对整套史料的编选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为每卷史料的编选提供了许多切实的帮助,不幸的是,2014年末,她突发疾病与世长辞,在此,我们谨表深切的哀思和崇高的敬意!

这套《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史料汇编》是一个开拓性的成果。

首先,从学科领域看,15个专题中,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民族、舞蹈、新闻出版、自然科学、文化建设、广西人文、广西抗战、国际问题等专题的史料文献属于首次公布,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等专题的史料文献原来虽然曾有过出版,但本次收集、整理、出版的范围对之前的成果均有明显突破。

其次,从时间范围看,过去的桂林文化城史料整理范围多限制在1937年至1945年,本次整理上限延自1931年,下限延自1945年。这是时间范围的突破。如此,人们可以更清晰完整地看到桂林文化城的历史发展脉络。

再次,从地域视角看,本次桂林文化城史料整理虽然以桂林为核心,但是,由于桂林是广西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名城,1936年复为广西省会,1938年成为西南文化中心,因此,文献史料的收集有意识地扩大到不在桂的广西籍作者写作的文献以及非桂地出版却与广西有关的文献等范围。这是地域范围的突破,如此,人们可以更清晰完整地看到抗战时期广西文化的全貌。

在史料编选过程中,数十位课题组成员浏览了数以千种计的图书报刊,阅读了数以万篇计、上亿字的文献史料,录入了逾千篇、数百万字的文献史料,所有录入史料文献都有原始扫瞄文件作为依据。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是许多机构、许多专家或者有心无力,或者有力无心的浩大工程;这是一项重大的事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利用与开发的重大事业;这是一笔珍贵的遗产,是一笔中国抗战文化、民国广西文化的珍贵遗产。

我们有幸承接了这个工程,参与了这项事业,与每一个热爱祖国、热爱文化、关心历史的读者一起领受并分享这笔遗产。

的确,越是深入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汗牛充栋的文献史料,越是感到深入到一个科研的富矿、学术的宝库,虽然已经有不少先行者在其中淘得了黄金,拾得了宝玉,但桂林文化城的浩瀚无垠、博大精深时刻在显示还有更珍贵的财富在其深处、更深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面对桂林文化城,既望洋兴叹,又激情满怀;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深入桂林文化城,本来是旁观壮烈激烈的历史,却仿佛洞见纷纭繁杂的现实。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底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这是梁宗岱译勃莱克诗《天真底预示》。

是的,桂林文化城是桂林,也是广西,更是中国;研究桂林文化城,既是触摸历史,也是感知现实,更是想象未来。

沉潜于桂林文化城,我们可以发现文化自觉,领略文化自信,想象文化自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归宿,桂林文化城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心灵归宿。中华民族曾经有过整整一个世纪的挫败屈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在所有复兴中,文化复兴是一个民族最艰难也最重要的复兴,因此,沉潜于桂林文化城,同样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途径,一种方式。



*本文为广西第三批特聘专家“广西抗战文化暨桂林文化城研究”、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基地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与教育实践基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桂学研究”(12ZD164)、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桂学研究团队”阶段性成果。

[1]林焕平《<桂林文化城大全>总序》,见雷锐主编《桂林文化城大全·文学卷·小说分卷》第一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2]林焕平《<桂林文化城大全>总序》,见雷锐主编《桂林文化城大全·文学卷·小说分卷》第一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往期回顾:广西学生的北上抗日之路

“无论任何兵团,皆毫不足惧”——日军对国军的战术观察

《在祖国的原野上》:剖露中国抗战的疮疸

国民政府京滇公路周览团与祁剧交集的一段史料探究


本平台的读者反馈、建议与交流群成立了,欢迎大家加入,骚扰小编

我们的读者交流群已超过100人,无法通过群二维码加群了

大家可以扫码加我的微信,我邀请您进群


【抗战文献数据平台】

ID:modern_history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如何才能足不出户掌握海量史料?


有一大批前所未见的珍贵史料

和一个方便使用的检索平台

以及一群热心公益的“史料控”


介绍史料的来龙去脉

提供史料上传的最新资讯


欢迎关注

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点亮未来


觉得好就请点赞↓ ↓ ↓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