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革命与秧歌相遇

心田 抗战文献数据平台 2019-12-2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春暖花开

秧歌是一种在北方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内容多样,为民众所喜闻乐见。但起初,在陕甘宁的革命文艺工作者的眼中,这种文艺形式粗鄙不堪,又“骚情”又胡闹。

出自平台上的期刊《群众》


转折点发生在整风运动后,毛泽东指出,要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先当学生,后当老师。革命文艺工作者开始将目光向下,从学理的角度认真研究这种民间舞蹈的历史、内容、形式、唱法、曲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秧歌的革命化与革命秧歌的形成是同步完成的。扭的还是那个秧歌,唱的还是那个调,但内容已经大有不同。从宣传生产、表彰劳动英雄,到鼓励参军、表扬军民一家亲,秧歌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这也受到了边区民众的广泛欢迎,说“这剧演的是我自己的事情”。


陕甘宁边区的革命秧歌热潮,将秧歌带回到全国社会关注的中心。社会形成讨论秧歌的热潮,但重庆的文艺工作者显然没有延安的同行那样接地气,讨论中还带有一股学院气。

出自平台上的期刊《抗战文艺》


革命文艺工作者从学习,模仿,创新,将革命秧歌逐步完善。以“鲁艺”秧歌队为首的各文艺团体把工人、农民、八路军、学生,甚至日本兵、汉奸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形象注人新秧歌中,并加入故事,编成具有一定情节的小型广场歌舞表演,即“秧歌剧”。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上收录了《参军最光荣》、《别上当》、《归队》、《蒸高粱》等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秧歌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来看看。


秧歌作为当时参与政治斗争与政治活动、表达思想感情与愿望有力的艺术武器,被根据地文艺工作者广泛运用并形成一种声势浩大的运动。运动中创作的新秧歌同旧秧歌相比在题材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革命性。以1943年春节为开端,秧歌运动在此后的每年都形成一个高潮。这些秧歌队中,以鲁艺、西北文工团、中央党校、联政文工团的秧歌队影响最大。这些秧歌队伍密切结合当时的政治运动和生产斗争,创作出许多反映大生产运动的作品。《兄妹开荒》作为这时期秧歌剧的代表成为永恒的经典,它通过风趣活泼、鲜明生动的生活画面表现了红红火火的大生产运动。

秧歌剧:《兄妹开荒》


反映部队大生产运动的秧歌剧作品还有联防军政治队集体创作的《张治国》(荒草、果刚执笔)和《刘顺清》(翟强执笔);配合从思想上改造陕北农村一些拥有落后习俗与观念的农民,鼓舞他们的革命干劲,为革命服务.创作了如《钟万才起家》(章炳南、迪之、宴甬执笔)、《刘二起家》等一批反映改造落后农民的作品;为倡导新风尚,摒弃旧风俗.配合“识字运动”创作的《夫妻识字》(马可编剧)。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的秧歌剧有一定的延续性。东北解放区的秧歌运动骨干都是来自延安地区的文艺战士。但东北解放区的秧歌剧创作在题材选择上有了一定的转变.集中体现了鲜明的革命斗争性与阶级性。解放战争是当时的主题。东北解放区秧歌剧的题材主要是鼓励民众参军支军。作品有《李小二参军》《光荣灯》《姑嫂劳军》《参军保家》《参军秧驮》等。据相关资料统计.在这一时期创作的49篇秧歌剧中.涉及“参军参战”内容的有15篇,占总量的30%。

出自平台上的《木刻选集》


革命文艺工作者不仅改造了秧歌这种民间舞蹈,更将目光放到更广大的民间曲艺形式上,如果你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就到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上来一起探索吧!


往期回顾:抗战与漫画(一)

元旦贺礼:福尔曼摄影集在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上线

袁玉冰日记在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上线

民国的学生会


【抗战文献数据平台】

ID:modern_history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微博


如何才能足不出户掌握海量史料?

有一大批前所未见的珍贵史料

和一个方便使用的检索平台

以及一群热心公益的“史料控”

介绍史料的来龙去脉

提供史料上传的最新资讯

欢迎关注

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点亮未来

觉得好就请点赞↓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