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译者刘宇昆——大刘、郝景芳雨果奖背后的贵人

2017-10-04 有译思


关注后记得置顶哦




中秋节快乐~今天译者回顾专题将要介绍的译者是刘宇昆——大刘、郝景芳雨果奖背后的贵人。




中国女作家郝景芳的科幻作品《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继刘慈欣凭借《三体》成为中国第一位雨果奖得主后,80后女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作品《北京折叠》于2016年8月20日再次获得这个科幻界的重要荣誉。


       2016年雨果奖颁奖典礼20日晚在美国堪萨斯城会展中心举办。郝景芳作品《北京折叠》获得2016年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这一奖项颁给7500字至1.75万字间的作品。



       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可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却又“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故事多源自她自己的生活日常,记叙现实的人情悲暖。



扫描二维码,阅读《北京折叠》全文



     《北京折叠》的英文版译者是科幻作家兼翻译刘宇昆,他也是《三体》英文版译者,这是他翻译的作品第二次获得雨果奖。可以说,中国科幻走上世界舞台,以刘宇昆为代表的译者功不可没。






    刘宇昆本人也是科幻作家,现居美国,可以说他本人深刻的跨文化知识、良好的品味和勤奋的品质让他成为了中国科幻文学推广的重要人物。


郝景芳表示:“宇昆兄在帮助华人作品推广方面居功至伟。”



刘宇昆 Ken Liu的翻译路


    自2011年刘宇昆为陈揪帆翻译《丽江的鱼儿》(The Fish of Lijiang)起,他便开始成为构建中美科幻文学的桥梁。在数年内连续翻译了四部中文长篇科幻小说,包括《三体》、《死神永生》,以及未出版的《荒潮》和《三体X》,以及 40 多篇中短篇科幻小说,作者包括刘慈欣、韩松、陈楸帆、夏笳、宝树、张冉、程婧波、马伯庸、郝景芳等。


    去年十月,英文版《三体》开印,很多出版社和书店内部人士看过之后,在亚马逊上留下评论,除了赞扬作品本身,还提到了翻译:“本书的英文翻译不可思议地好,流畅得如同我想象中的中文原著一样。译者在本书中插入了大量很有用的注脚,让读者了解到本书中基于中国历史的人物、地点和事件。”


    现在,刘宇昆不仅自己在做翻译,还积极推动发展中文科幻的英文翻译渠道,比如新译者朱中宜、言一零(Carmen Yiling Yan)、陆秋逸(S. Qiouyi Lu)等,还帮忙启动了 Clarkesworld 杂志的中文科幻项目。


刘宇昆的翻译观


 “故事脱离本土文化如何进入一个新的文化圈的时候,永远会失去一些东西,但也同时会获得另一些东西。如果你只关注于丢失的那部分,不喜欢新纳入的东西,那这是很狭隘的看法。”


  举例来说,在《三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里,大刘在处理这一系列作品的开端时,用了大量的 “中国特色” 情节来铺垫剧情。显然很多类似于 “红卫兵”“精神力量”“大检阅” 等说法国外读者是无法看明白的。


    刘宇昆一方面会尽量用尊重原文的直译方式翻译,一方面还会加入 “译者注” 进行深入解释。作为一名科幻作家,对自然科学专业名词的熟悉也成为了刘宇昆在翻译科幻文学时的一大优势。


    对于《北京折叠》的翻译来说也是这样,大部分国内作者关注的还是作品体现的社会阶层以及北京的特殊性,因为身处其中所以渗入的联想更多。


    对于国外读者来说,文中的科幻部分则会更加吸引人,无论是机器人取代了人类工人的剧情设置,还是世界上更多由于机械化产生的世界不稳定。能将科幻文学中的文化部分和科学部分都翻译到恰到好处,让外国读者认可,恐怕在中国翻译圈能做到的人还真的不多。


除了翻译,他也是名作家


    而身为作家的刘宇昆,也获得了极佳的成绩,他曾经依靠催泪神作《手中纸,心中爱》(The Paper Menagerie)在 2012 年横扫雨果奖、星云奖、世界奇幻奖,成为史上唯一包揽幻想文学三大奖的华人作家。



这篇文章暖心催泪,小编倾情推荐阅读!特找来珍藏已久的英文原版,和读者共享。




扫描二维码,下载Paper Menagerie英文版PDF




下文是2015年《北京晚报》对刘慈欣的《三体》英文版译者刘宇昆的专题报道: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英文版在美国获得世界科幻协会2015年度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和世界顶级科幻大奖,终于发生了第一次华丽碰撞。如今《三体》终于完成了“世界级水平”的夺奖之路,功臣首推刘宇昆。刘慈欣获奖后表示:“此次奖项可以说是我和刘宇昆共同获得的。”


  “大满贯”夺奖高手


  圈外人不一定了解刘宇昆,而国内的科幻迷,对他已不陌生。为了区别“大刘”刘慈欣,大家叫他“小刘”;他的英文名字是Ken Liu,所以内地幻迷又俏皮地称呼他“啃刘”。

  小刘是美籍华裔科幻作家,早在大刘得奖前就获得过雨果奖。所以在西方世界,小刘远比大刘有名、也出名得更早。

  1976年,刘宇昆生于甘肃兰州,8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父母为他提供了大量读物,令他爱上了阅读和写作。刘宇昆时常回忆起小时候自己最爱编故事,然后配上插图给爷爷奶奶看。八岁时就创作了第一篇科幻小说,这也许是他热爱科幻的开端。长大后在哈佛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和法学,业余辅修计算机,毕业后成了一名软件工程师。后来和几个朋友一起创立软件公司,并认识了后来的妻子邓启怡。公司运转良好,但他还想做一些不一样的事,于是又上了哈佛法学院读研。毕业后成为一名企业税法律师,工作辛苦却报酬丰厚。不过写作这件事始终让他念念不忘,直到他决定和邓启怡结婚时,借此机会再次转换职业,成为波士顿一名专攻高科技专利案件的诉讼顾问——这样比较有闲暇重拾纸笔,继续钟爱的小说与诗歌创作。

  律法训练出的严谨逻辑与文学培养的创造性思辩,提高了他的写作技巧、滋养了创作才华。他也把律师工作的知识和经验写入到小说里,例如《结绳记事》中就用到了知识产权。2002年,随着《迦太基的玫瑰》一文的问世,他开始在美国各大幻想文学杂志和网站崭露头角,逐渐受到业界瞩目。之后两年刘宇昆的创作速度以及质量都迎来了一个高峰,陆续在各大科幻杂志发表了二十多篇短篇科幻小说。讲述移民家庭情感隔阂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手中纸,心中爱》是其早期代表作,探讨了每个人年少时都曾犯下的错误,表达了“情感是根植于语言之上”的深刻哲理。

  2012年9月2日在芝加哥举行的第70届世界科幻大会上,他凭借《手中纸,心中爱》以及《终结历史的男人》获得雨果奖、星云奖双奖提名。此后,《手中纸,心中爱》更是一口气斩获了欧美三大奖项:星云奖、雨果奖和奇幻界最高奖“世界奇幻奖”(均为最佳短篇小说奖)。成为继特德·姜(姜峰楠)之后又一位备受肯定的华裔科幻作家。2013年,他再接再厉,凭《物哀》再夺雨果奖。

  这样一位新秀,也早被国内看中。最早是2009年4月,《科幻世界》杂志刊载了他的两篇小说《爱的算法》和《单比特错误》。其中《爱的算法》一文深受读者好评。此后,他的不少科幻小说陆续在国内发表,逐渐为国内的科幻迷所熟知。

  2012年9月,《科幻世界》在“世界科幻大师丛书”系列里出版了他的短篇小说集《爱的算法》。2014年1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短篇集《思维的形状》。2015年3月,《科幻世界》出版他的短篇佳作集《杀敌算法》,收录了获雨果奖之作《物哀》。


  “我是美国人,讲的是美国的故事”


  作为一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从来不去区分自己的写作是中式还是西式。

  11岁移民美国,他花了很大功夫去适应小学、适应英语,从一开始孤单听不懂到后来滔滔不绝,他足足花了几年时间才把英文磨练到找回自信的水平。

  当进入哈佛大学时,有意选择了英语文学专业,并立即爱上了它。他热爱上古英文的节奏、中世纪英语的句法音韵和现代英语的创造性,还学习法语与拉丁文来进行比较和拓展。在这期间,他模仿马尔克斯风格写作了一个故事,发表在著名的校办文学期刊《哈佛主张》上,那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发表作品。至少从那时起,他已经把英语变成了自己的母语之一,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他的写作王国。

  当他被中国读者认识时,常常会被误读,即想当然地从外表联想认为他会写出中国人的小说。可读完他的作品,这一点幻想随即破灭。读者由此产生两种感受:“以华裔的身份写这种纯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更令人反感”;“小说充满了传统科幻特质和东方人的独有静谧,而这种静谧是由于上世纪东方移民独有的疏离感而产生的。这种移民身份,对客体文化的浸淫和对文化母体的疏离”(引自网友留言)。前者愤懑作者何以不够“黄皮肤”,后者臆造作者内心仍然是中式的。

  其实都是错误的。

  尽管刘宇昆的汉语出人意料地流利,但他的写作和思维都是西方式的,平时也只说英语。在一次和刘慈欣、法籍科幻作家阿丽耶特·德·波达尔(Aliette de Bodard)对谈时,法国和越南混血儿波达尔承认自己会有意识把越南的传说、神话融入自己的科幻写作里,而刘宇昆则坦言:“我是美国人,讲的是美国的故事,没有考虑中国文化对自己写作有什么影响”;“对我来说,从来没有身份认同的问题,我一直觉得自己是美国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和其他人一样,我是自己决定成为美国人的,那么我身上的中国文化背景也是我作为美国人的一部分。”

  作为软件工程师和科幻作家,刘宇昆钟爱数学的严谨性,喜欢通过数学推演构建。他的近期作品多表现于技术变革对家庭关系带来的影响,如《拟像》中因为出轨而被女儿厌弃的父亲、只能一次次从拟像相机制造的幻影中重温天伦之乐,如《奇点遗民》中父母在被抛弃的真实世界里与虚拟空间中的机器争夺后代……

  刘宇昆并不刻意区分自己的作品是硬科幻还是软科幻。“科幻小说已经发展到包容了许多亚文类。我喜欢的定义是它包括任何带有推测性元素的小说,只要明确排除超自然魔法,这意味着科幻包括硬科幻、软科幻、社会学科幻、政治反乌托邦、架空历史、科幻奇幻、科技惊悚等等。”这和刘慈欣尤其相通。大刘点评读刘宇昆的作品“在感情上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种感觉在阅读西方本土作者时是没有的。宇昆将东方文化元素融入了科幻想象中,由此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美感。从科幻角度来看,刘宇昆的科幻构思不仅极有独创性,且都十分巧妙精致,富有诗意,像那些充满生命灵气的折纸艺术品。科幻创意令人震撼的不少,但有诗意让人回味的不多,这是刘宇昆的珍贵之处。”


  这座桥梁是刘宇昆


  刘宇昆身上具有诸多讨喜的特质:西方精英教育的背景,高颜值的东方面孔和谈吐;写最纯正的英文小说,但总隐约有中国文化的烙印。他自己也乐于承担起这种多元身份带给他的使命感,他在个人主页上给自己贴的众多标签之一就是“搭桥人”——三体人都知道,《三体》获奖,译者功不可没。大刘在他的获奖感言里专门写道:“翻译作品总是在跨越两个不同的文化和时空。就这本书而言,这座桥梁就是刘宇昆。他的译文非常好,几近完美。”

  刘宇昆对中英文的纯熟掌握,使其成为为数极少的能将中文科幻作品带入西方视野的使者。他就像一艘连接了《三体》与广阔的英语阅读圈的飞船,不仅如此,刘宇昆这艘飞船,已经搭建起了一条中国科幻创作与英语阅读圈的航线。

  除了刘慈欣,刘宇昆近年还将陈楸帆、马伯庸、夏笳等国内科幻作者的许多作品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表,起到了沟通中西科幻的桥梁作用。他译的陈楸帆的《丽江的鱼儿们》获得2012年世界科幻奇幻译文奖,这也是首次颁予中国作家。近来郝景芳的《看不见的星球》英文版被科幻电子杂志Lightspeed买下,译者也是刘宇昆。在中美文化交流的层面上,他是一位极其稀有的宝贵人物:定位精准,能译、会译还利用自身资源大力宣传。像日本等非英语系国家也有水准不低的科幻作品,但获得国际广泛推崇的不多,就和没有这样一位日裔的“刘宇昆”有很大关系。

  在他的推荐和带动下,新生代中国科幻作家张冉、陈楸帆、夏笳、潘海天、阿缺已经通过一些更有前瞻性眼光的平台跟美国的读者陆续见面了,比如Clarksworld杂志。该杂志近年来基本隔月发表一篇中国科幻作家的英译作品,已发表作品包括张冉的《以太》、陈楸帆的《开光》、阿缺的《格里芬太太今晚准备自杀》等。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黄皮肤黑眼睛出现在世界科幻奇幻大奖的领奖台上。正因此,2014年刘宇昆被授予第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特别贡献奖,大刘小刘头次一起走红毯,引起极大的轰动。

  此外,华裔血统的菲律宾科幻新秀作者Alyssa Wong的短篇小说《捕鱼女王》入围了今年短篇星云奖。本次雨果奖约翰·W·坎贝尔最佳新人奖也由一位黄皮肤的面孔Wesly Chu获得。没准,他们会成为下一位搭桥人。《三体》英文版的获奖已经成为了科幻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一个例证。

  现在的刘宇昆正与妻子在创作一部基于东亚传说的史诗奇幻题材长篇小说,邓启怡负责创意并构建世界,刘宇昆则完成大部分的初稿。他还有另外两个长篇试图勾勒提纲,因此会暂时从短篇小说中抽身,集中精力于长篇上。



本文由有译思综合整理,与君共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