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清明,不妨跟孩子聊聊“生死”

乐山教育 2020-02-14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教育导报1988

“你是个孩子,不用知道这些事。”

“对啊,我是个孩子,我更应该知道。”


平日里

我们忌讳对孩子谈“生死”

清明节到了

不妨给孩子们补一堂生命教育课



你是否问过孩子这个问题:

你的生命属于谁?

答案是——


上图是一份调查问卷的结果

超过一半以上的小学生认为:

生命属于自己

而不是和父母、社会共属。

看到这个数据,

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会有孩子选择轻生了。


为什么会这样?


当孩子问你,死亡是什么时

你是否也这样“糊弄”过他们?

“他睡着了。”


举例:

“爷爷不太舒服,他睡着了,我们也不要打扰他吧。”

 

分析:

这样的回答,孩子不仅对死亡产生疑惑,而且对睡觉也会很疑惑。为什么睡着了总不醒来?情形严重时,他的牵挂和疑惑有可能让他开始对睡觉产生恐惧或者抗拒。

“什么死呀活呀的,你懂啥?”


举例:

“小孩子不要说这种话,什么死呀活呀的,长大了妈妈再给你讲。”


分析:

这样做会将孩子的疑惑挡在心里,让他觉得死亡是一个让人不耻或不敢提起的事,应该是很可怕的,会带来不幸。如孩子已经害怕死亡这件事,家长这样应对,孩子会感觉更无助。


因为

家长的忽视,老师的避讳,

孩子们无法真正了解死亡的话题。


还因为

家长和老师在生命教育方面的无知,

导致了孩子在生命教育的缺乏。


还有这些原因


民间习俗所致。


大家一向不喜欢谈论“死亡”,觉得这个话题既沉重又不吉利。推及至教育环节中,很多家长也以孩子过小回避这个话题。久而久之,这个话题自然就被搁置和忽视了。


教育理念错位。


在很多老师的教育理念里,生命教育意识是不重要的。加之教学压力大,这方面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教育。甚至有些老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都不够,更谈不上教育学生了。


实践探索苦难。


看似“玄之又玄”的生命教育和认识,在实际教育教学环境下,很难开展和推广。


生命教育的普及


1996年至今,经历了数次灾难的国人,开始对生命普遍关注。社会主流媒体的报道和引导,让包括学校在内的诸多机构,开始逐步重视生命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开展。


不再谈“死”色变的背后,是观念的转变,和对现代科学的信任。


如果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避讳谈论它,我们就不谈的话,孩子就永远不懂什么是死亡,什么是生命,就不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如果因为我们内心的恐惧,认为不谈论是一种防御的话,孩子们就永远不懂如何对待一个生命的逝去,就不会树立健康、科学的观念,甚至会留下内心阴影。


一点启示


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后

下面的故事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多年前的一天下午,一只刚出生不久的云雀掉落在学校的花园里。成都锦西外国语小学的校长带着孩子在草丛中为云雀做了小巢。不料晚上下起了大雨,第二天早上小云雀被雨淋死了。


校长带着全校129名孩子,在操场上为云雀举行了一个特别的葬礼。葬礼上,孩子们轻轻为云雀擦去雨水,用梳子为云雀梳理好凌乱的羽毛,又在校内为云雀挖了个墓。


此后,那些才6岁的孩子们再也没有惊扰过云雀,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已经像种子一样播撒在了心中。就是一堂生命教育的课堂,没有课程,只有一只云雀,一个葬礼。

学校需要的正是这种

触及灵魂的生命教育

成就学生的健康成长

点亮孩子的生命之路


学校可以这样做


结合教学课程开展生命教育。

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

老师们要充分运用实际案例,从学生兴趣,社会热点等角度出发

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结合日常生活管理,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结合区域、学校的特点,进行生命教育的启蒙,

带领学生探索生命意义。


家庭可以这样做


学会表达哀伤。

当孩子的生活中遭遇了真正的死亡,比如宠物的死亡,在给孩子解释死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哀伤情绪。


表达哀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悲伤的情绪。


有时父母看孩子没什么反应,以为孩子并不在意,其实,孩子不是不在意,只是不会表达。


缓解恐惧。

孩子在知道了死亡之后,会问妈妈会死吗?我会死吗?一般情况下孩子只是出于好奇,这个时候学会引导孩子表达担心和恐惧,并表示对孩子担心的理解。



  

  来源:教育导报1988






有你想看的精彩

晚三秒再关门!

等人把话说完!

这10条刷爆朋友圈的教育“鸡汤”都有毒,真相是......

中国爸爸们都得上了一种病

游戏,正在毁掉中国的下一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