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常的教师调整频遭家长抵制,我们该如何应对?

乐山教育 2020-02-13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川教之声 Author 李益众


乐山教育乐山市教育局官方微信

近来,看到几个关于“家长强烈要求学校换老师”“家长激烈抵制学校换老师”的新闻,心里有些话不吐不快。


教师有教师的职业尊严,不是市场上的萝卜白菜,容不得家长挑剔这个、嫌弃那个。


事实上,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老教师成熟稳重,年轻教师精力充沛,各有优势和特点。


家长过度干涉学校工作,插手学校正常的人事调整,对老师和孩子都是一种伤害。


1

一个故事

家长:不换老师,我们就一直闹下去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


小赵是今年新招聘的教师,分配到一所乡镇的中心小学任四年级的数学教师。经过新教师培训后,满怀热情走上教学岗位。


她的同学,大多是在教一年级。像她这样一上岗就任教四年级,体现了学校对她的重视、重用。


让小赵没有想到的是,开学的第三天,就有家长找到学校,说小赵是新教师,不能胜任四年级教学。


隔了一天,一下子来了二三十人,他们口口声声小赵水平差,坚决要求换人。如果不换老师,他们就一直这样在学校闹下去。


然后,校长就找小赵谈话,说是根据工作需要,要给小赵换岗位,换到一年级去。


小赵说,如果开始就让她任一年级课,她一点点感觉都不会有。如果一学期下来,自己任教学科成绩比其他班级差异明显,怎么调换都可以。现在这样,不是欺负人又是什么?作为一名教师,她还有一点点尊严吗?


她直接拒绝了校长,但是校长告诉她,学校领导班子已经研究决定了,不调换是不可能的,必须调换。


最后,小赵选择了辞职。她说:“工作可以不要,但尊严不能不要!”

近年来,随着家长素质提高,民主意识的增强,家长越来越多地“侵入”学校事务,家长的手伸得越来越长,这是一种趋势。


特别是QQ群、微信群等社交媒体,也助长了家长的过度维权。一件小事,少数几位家长的担心,通过微信群放大后,就变成了一件大事。


比如说,每到起始年级分班或调整班主任的时候,家长们往往民意汹涌。

采访中,曾听说这样的案例

某位优秀的女班主任到了婚育年龄,跟校长商量打算“要小孩儿”。


消息走漏后,家长纷纷找到校长,千方百计地阻拦。


家长们的理由是:这位班主任很优秀,学生非常喜欢,如果因怀孕休假,必然会调整班主任,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大“损失”。


所以,家长们要求女教师将这批孩子带到毕业后再怀孕。 

2

一点思考

教师调整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惊慌失措

家长干涉学校教师调整,主要缘于家长的过度焦虑,从而造成“过度维权”。从具体原因来说,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某教师名气大、业绩好,得到全班大多数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家长希望这位老师“一教到底”,阻止学校调整该教师。


二、某教师是新老师,教学经验欠缺,或是业绩差,或是脾气不好,家长不希望他教自己的孩子,强烈要求学校将其换走。


三、某个班教师换得太频繁了,刚刚跟学生混熟就离开,然后与新老师又得有一个磨合期,家长认为这样对自己的孩子不利。


学校调整教师,一般是基于什么考虑?

一、依据学段特点。小学一般会分低段、中段和高段,学校会根据教师特点安排岗位,低段有经验的教师带到了高段再回归低段,由富有高段经验的教师接替。


二、女教师怀孕。现在小学里,年轻女教师的比例比较大,一旦怀孕就牵涉到教师调整。


三、教师辞职调动等其他情况。

事实上,家长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处于“失语”状态,只能顺从地接受,极少有参与权。


近年来,这一状况出现了大转折: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事务,至少是通过给校长、教师打电话等形式对学校教育施加无形的影响,形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家长力量”。


其实,“家长力量”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监督学校工作、支持配合学校教育,对学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比如,在有效整合家长资源的基础上,很多城区学校的课外活动做得越来越好。


但另一方面,它也有可能过度干涉学校事务,给学校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干扰了学校教育的正常秩序——女教师怀孕一事便是明证。


如果校长对“家长力量”认识不足、把握不准、应对不好,其负面影响将不可估量。


这一现实考验着校长们的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一方面,必须善于识别“家长力量”中的积极因素和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必须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智慧地应对“家长力量”,既顺应又不盲从。


在刚刚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提法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在学校里,教师岗位调整是常态化的工作。教师调整并不可怕,可怕的恰恰是家长的惊慌失措。面临教师调整,最关键的是家长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怎么引导自己孩子。


人一生中,哪有那么多“自己不满意就要换一个”的情况?很多时候,让孩子经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孩子才不会变得那么脆弱。

作为学校——


应该对家长多一份理解,有时应该换位思考——调整老师,虽然只是学校的常规工作,但对学生确是一件大事,事关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应慎之又慎。


如有必要,学校应事先召开家长会议,就为何更换教师进行详细说明,对新接任的教师作较为全面的介绍。推心置腹的沟通,一定程度上会打消家长的疑虑。


作为家长——


也应该对学校多一份理解,也需要换位思考——其实绝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非常负责任,并且对学生持有爱心的,否则他们也不会从事这一行业。


家长过度干涉学校事务,其实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易使孩子对学校教师产生敌意,潜意识里抵触教师。甚至也会让教师对家长产生畏惧心理,选择当“好好先生”。


3

一份建议

成立新型家委会,构建成熟的运作模式

家长是一种资源,一旦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就会焕发出无穷的力量。


近年来,“把家委会当成事业来做”这一观念在部分家长心中开始萌芽。


在部分名校,无论是班级家委会,还是校级家委会,都构建起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经费管理制度、争议调解制度、集体领导制度等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


新时代,我们不仅呼吁涌现一大批新型的、规范化的家委会,更呼吁每一个社会成员齐心协力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何为良好教育生态?仅就家校关系来说,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面对教育现实,家长不为难学校;


面对孩子成长,学校不委屈家长;


面对教育难题,家长不害怕学校;


面对家教困惑,学校不误读家长。


而这一切,最终的指向,都是孩子,是孩子的解放,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利益! 


关于良好教育生态的塑造,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曾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教育生态的一员,教育生态塑造要靠每一个人;反过来说,如果教育生态出了问题,每个人都很难幸免。”


朱世宏说,营造健康有序的教育生态,是我们的共同责任,也是我们的共同利益。教育生态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它的重塑也需要时间。


家校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换位思考,良好教育生态的塑造,需要一个平台和媒介,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


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何理解新时代的家委会?一位家长作了如下解释:一个由学校和家长共同组建的、在校长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是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和监督的组织形式和重要途径。 


当然,家委会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只是,过去的家委会形式死板、内容单调,家长更多的是被动参与。


说起传统的家委会,我们的印象是:帮孩子复印一点资料,买点日常生活用品。一个学期开一两次会,家长们笑呵呵地说两句无关痛痒的客套话。

新时代,中小学校该如何组建家长委员会?


步骤一:

学校出面牵头,在家长队伍中鼓动宣传,选出一批文化水平修养较高、对教育理解比较到位、言行举止有号召力的家长,特别是要依靠那些对家长委员会工作有激情并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家长,组成班级家委会。 


步骤二:

在班级家长委员会初步建立后,再由每个班举荐一位家长到年级,成立年级家长委员会。照此类推,最终成立校级家长委员会。 


步骤三:

出台《校级家委会章程》《家委会工作思路》《家委会各部门工作职责》等,构建起一套日臻成熟的各级家长委员会运作模式。家长委员会事先要制定界限,即说清楚家长能管什么,什么是不能插手的。

校级家委会从宏观上关注和支持学校的建设,班级家委会从细节上入手,为孩子们创建温馨的学习生活园地。


比如说,近年来是否组织学生的春游、秋游等校外活动,让学校很为难。一方面,担心万一出现安全问题,家长兴师问罪纠缠不清;另一方面,放弃校外活动,又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


解决这一难题,家委会可以大有作为,既可以把事情办好,又可以让学校规避风险。 


在这样的氛围中,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互相感染和影响,互相信任和支持,孩子们看在眼里,也会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收获成长。

 来源:川教之声
热门阅读父母的底线,决定孩子的未来!
孩子将来有没有出息,吃顿饭就知道
父母的这些错误行为示范,将给孩子成长埋下祸根!
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孩子顶嘴怎么办?3招化解家庭中的争吵危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