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教育●人物 ︴汪伟:教育当如春江放舟

乐山教育 2024-04-2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四川教育杂志 Author 彭之梅

乐山教育

乐山市教育局官方微信



源远流长的岷江水、浩浩荡荡的大渡河、波光粼粼的青衣江,三江交汇于大佛脚下,滋养出洒脱而柔情的乐山人。


“千佛之子”是汪伟的微信名称。作为土生土长的乐山教育人,他的履历很简单:出生于乐山市井研县千佛镇,1985年峨眉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乐山工作至今。


29岁开始当校长,38年的教育生涯里当了28年校长。就如这座城市的气质一般,汪伟的办学也自带几分山水画的意境:春江水穿山而过,轻舟置于水面蹁跹向前。


“积极唤醒师生的生命自觉和沉睡的潜能,为其成长撑开一片晴空,激荡彼此的生命之河。”汪伟说,在温暖、包容而开放的办学空气里,师生的成长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老师给学生最大的温暖

是站稳讲台

汪伟的案头,放着一本泛黄的老书——《给教师的建议》。扉页上写着:1985年7月,购于马路桥书店。


马路桥书店,对峨眉师范学校的中师生来说,是一份独有回忆。那时,能接触到的书不多,省吃俭用逛书店买书是一种时尚。


毕业前夕,汪伟下“血本”买了这本影响自己一生的书。此后几十年的教育实践,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当校长、父亲,总能在书里找到契合情境和心境的语句。


“育人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个专业,是一项有技能、有规划且目标明确的系统性工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描述,为初入行的汪伟找到了方向——当一名老师,首先要站稳讲台,在专业上不断精进。


1987年8月,工作两年的汪伟从井研县广胜学校调到井研县千佛初中,教语文,当班主任。第一次教初中,年龄比班上学生大不了多少,汪伟心里很没底。


下课后,汪伟壮着胆子,向学校很有名气的语文老师曹镜平拜师学艺。只要没课,汪伟就泡在曹镜平的课堂里,学习如何教书、怎么带班。


吃了晚饭,曹镜平有“转山”的习惯。汪伟就和曹老师一起“转”,在青山绿水之间,讲着精彩的教育故事和压箱底的教育经验,聊着聊着,两人就聊成了忘年交。


1995年,29岁的汪伟走上了校长岗位。2001年,汪伟又从千佛初中调到井研县研城中学任校长。虽然到了管理岗位,但汪伟内心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和思考并没有停止,一有时间,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走进老师的课堂。


2015年,乐山市遴选成立了一批名师工作室,汪伟成为主持人之一。时间的积淀和角色的转变,让汪伟开始重新思考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魅力。


“语文学科以母语为基础,是所有学科知识交流的平台,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各种丰富情感的舒放。”汪伟说,语文老师要做的事,就是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从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主动与老师一同挖掘语文学科中蕴藏的神奇与美丽。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老师先要成为独具魅力的人。工作室成立后,汪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大家阅读。在一本本专著共读中,促进教师内涵提升。


对夹江一中胡国锋、乐山五中魏利军等优秀骨干教师,汪伟鼓励他们提炼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对于研城中学王玲、夏钰等年轻骨干教师,汪伟则鼓励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在高质量、高密度的交流中,沿着专业的方向纵深思考,老师们的教学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汪伟提出了“魅力语文”,胡国锋追求“本真语文”,魏利军提出“幸福语文”的教学主张……


“教师要有一颗纯朴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竭尽全力教好学生,注意教学的实效性,让自己教有所成,让学生学有所得。”在汪伟看来,教师要将学生引入学习的美好境地,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与学成为一个高效又富有乐趣的过程。


“汉语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语言,承载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影响着每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的生命质量。”直到现在,汪伟仍然享受着课堂乐趣。每到毕业季,他便主动到初三的班级上课,一堂语文课是他送给孩子们最后的毕业礼物。


校长给老师最大的温暖

是为其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

育人,意味着教育他人对自己有所要求。只有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突破认识边界,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汪伟的教育生涯中,有三段学习经历让他刻骨铭心。


第一段是读研究生。中师毕业的汪伟,始终有一个大学梦。2003年,汪伟考上了四川省工商管理学院就读工商管理专业。正是这段跨界学习经历,让汪伟拥有了不一样的视角。“经营企业和经营学校的目标都是指向发展”,而学生要发展,学校要发展,靠的是一批老师。在此后的校长岗位上,汪伟将教师发展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第二段是2005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校长培训班。半个月的理论学习,让汪伟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向更加明晰,也坚定了他“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


第三段是2007年,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这次培训既有专家的理论引领,也有各地优秀校长的实战经验分享,让汪伟形成了一套更加成熟的学校管理方法。


尝到了学习培训带来的甜头,汪伟开始着手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在研城中学,汪伟走的第一步是“诱惑”老师们读书。由教师报需求,学校每年为教师订一份教学杂志;老师们推荐阅读过程中的好文章,学校分类编辑成册;根据各个类别的文章进行沙龙分享。


教师既是读者,也是编者,同时又是分享者。经历一轮,老师们不仅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耳濡目染。


2018年底,汪伟调到乐山市实验中学任校长。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创校仅30年,但其教学质量连续荣获一等奖,同时也被称为名师的摇篮。


学校针对青年教师,专设教师发展学校,培训涉及教育理念、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一年为一个周期。


每一年的开班仪式,汪伟必定参加,给老师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教育教学心得。


此外,教师发展学校也是推出名师团队的好机会,每一期培训都是一次新老教师的大练兵。天府名师刘栋梁、省特级教师张智勇、嘉州名师胡同祥等一众明星教师团队站上讲台,总是能激起年轻教师对好教育心生向往的涟漪。


以做课题的形式固化自身的教学反思,这是汪伟成长的经验。他希望每位老师都能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场景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育教学规律,最后提升为教育教学理论。


一次教育研修活动中,教务处主任邵晓玲观摩了宜宾市凉水井实验学校的新生体验营。深度参与中,她惊讶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培养起来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回到学校,跟汪伟讲起这门课程,邵晓玲还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随即,汪伟便让教务处牵头,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初一新生打造了属于乐山市实验中学的入校课程,并纳入课题研究。


教科室主任刘栋梁说:“在科研兴校的思路下,学校对老师做课题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老师都愿意参与其中。”近年来,学校立项省级、市级课题共27项,其中在研课题20项。


“每位老师都是独具魅力的教育者,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教书匠。”汪伟说,教学相长最好的场景是每位老师都是教育理论和实践进步的追求者,每位学科老师和班主任都能成为教师大会的主讲人。



让教师走向职业的幸福彼岸

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与搭台同样重要的是唤醒其成长内驱力。汪伟说,大部分优秀的老师都是极具个性的,学校要做的就是包容和尊重老师们的个性,给他们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


“斜杠青年”黎建军形容自己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数学老师。天生外向幽默的性格,让他很快与学生打成一片,课堂总是高效又充满欢声笑语。


汪伟看到了黎建军身上的活力,便让他担任教务处副主任。在这个岗位上,他总能用一些出乎意料的办法迅速完成高难度的复杂事务。


“小伙子,你可以去艺体处尝试一下。”正当黎建军熟悉了教务处的工作,汪伟给了他一个全新挑战。“我既不是艺体教师,也没有艺体细胞,我怕做不好。”黎建军打起了退堂鼓。


“如果一位教师认为将学科知识教好就是职业的全部,那其专业水准就会停留在大学学科知识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没有专业的生长,再优秀的教师都会沦为教书匠,甚至沦为学校发展的绊脚石。”面对汪伟的反向激励,黎建军只能硬着头皮上。


刚上任,汪伟就给他一个棘手任务:改造课间操。改造从学生进入操场开始,全校3000多名学生,如何让孩子们从各自教室快速有序地到达操场?


黎建军充分发挥数学教师的优势,通过多次测量反复计算,最终给每个班设计出互不打扰的最优路线。为了让孩子们从教室就开始进入课间操的预热氛围,黎建军联合音乐教师,设计了一套带有清晰指令的音乐。


现在,课间操入场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线,铃声一响,孩子们有序无声地行进在“私人定制”路线中,安全又高效。今年6月,黎建军还收获了一个惊喜:学校女子足球队征战四川省“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获得一等奖。这是学校足球队建队以来的最好成绩。


“每当觉得自己不行的时候,汪校总是说我行。每次遇到困难时,也总有人在身边帮我一把。”黎建军说,这种感觉就像有人告诉你方向,而自己只需要全力以赴地奔跑。


当教师处于幸福的教育体验中时,这种情绪很容易传递给学生,进而形成一股温暖而向上的力量。于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一种出于自身爱好或自我发展需求的自觉行为。


体育教师杨勇,今年已年过50,因为喜欢航模,成立了航模社。带领一群孩子泡在办公室编程、做研究,至今培养了上百名航模爱好者。学生万佳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为飞行器设计师;学生敬嘉南,考入空军航空大学飞行专业;学生夏驰涵考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无人机专业……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航模社的孩子们把爱好变成了事业。


独具个性的数学名师胡同祥,主动申请当班主任,带着班级做了一场“放养”实验。三年时间,利用节假日,和孩子们走完了司法局、天然气公司、苏稽古镇、污水处理厂、乐山大佛等40个地方,师生合作的方案设计和研学报告最终形成专著并出版。


《做一个有思想力的教育者》《做一个有研究力的教育者》,正如胡同祥两本书的名称,思想力和研究力成为实验中学老师们立足课堂实践的教育积淀。汪伟说:“每位教师总有一个优点或者突出的一方面,而校长就是要不断发现老师的亮点,使其不断自我超越,获得成就。”


唤醒学生的成长自觉

激荡人的生命之河

每周五下午,乐山市实验中学的校园里总是热闹非凡,孩子们三五成群,兴冲冲地奔赴自己的特色课程班。


其中有个班的气氛尤其活跃,十多个孩子围坐一起,用手和笔敲击乐器,每个孩子都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快乐的气息充满整个教室。


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是学生兰子涵。在法国访学期间,他接触到 Pen Beat 这种音乐形式。回到学校,便产生了组建兴趣小组的想法。


学生开课,这在学校还没有先例。兰子涵找到学校说明开课的想法,汪伟和教务处的老师们没有过多犹豫,给了孩子最大的支持。


“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一个更好的自我。”汪伟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加幸福。初中生的思想和性格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学校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追寻自我的环境。


在这样的氛围中,兰子涵的课程进展得非常顺利,也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在学校举行的学期特色课程考评中,该课程被评为“优秀”。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个性需求,实验中学开设了电脑制作、动画设计、摄影艺术、野外生存、民乐、话剧等46门特色课程。这些课程旨在唤醒孩子们的交往与语言、逻辑与空间、运动与生存、艺术与审美、认识与创造等各方面的潜能。


“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关注其精神需求来构建具有时代特点和个性追求的精神家园,让学生的思想有归处、有方向,从而激发内心自觉的生长因子,走向更高的层次。”汪伟说,学生的精神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其自觉生长力。孩子们的每个梦想和独特个性都值得被看见、呵护。


在面对分数和升学的压力时,汪伟有一份难得的自信和从容。社会的关注、家庭的期望,往往与学校的办学思想不能完全统一,其矛盾点主要是短期的学习效果需求与长期的办学效益之间的冲突。“唤醒教育”正是调和这个矛盾的切入点,唤醒学生成长自觉的同时,孩子的思想、素质、眼光、言行最终会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符合短期需求的具体体现。


2018年底,汪伟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来自全省7个市(州)的10位校长、副校长们,因为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而聚在一起,进行着一次次办学思想的交锋。


一群校长,一边讨论、一边实践、一边做科研。本着“让工作室成为名校长的摇篮、研学的基地、交流的平台、辐射的中心”的思路,汪伟领着校长们以课题的形式凝练办学思想。


在不断的实践和论证中,沿着“魅力语文”的方向,“唤醒教育”的办学思想在汪伟脑海中也越发清晰:一种以唤醒生命自觉和沉睡的潜能为核心指导思想,以唤醒为主要策略,以培养和呵护为过程,以激发内生动力为目的,为学生的优长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


记者手记



坚守与创新的融



一个平常的午后,汪伟接到电话,得知初中班主任程绍玉病情加重。处理好手中的事情,汪伟火速从乐山城区赶往井研老家。两师徒见了最后一面,老师就安详地走了。


上初中时,汪伟家里穷,每学期到了交书学费的时候,程绍玉便主动用自己的工资垫上。见汪伟穿得单薄,又找来各季衣服送给汪伟,还嘱咐他一定要好好学习。


汪伟记得,程老师很有个性,学生都很怕他。他的语文课上得很有条理也很精彩,尤其是讲文言文,各种文史典故信手拈来。但他有个规矩,他讲课时学生不准动笔,上课好好听,下课补笔记。


程老师对学生朴实的爱和在课堂上驾轻就熟的自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汪伟的课堂和办学风格。参加工作后,每个新年,汪伟都会去看望老师,30多年一直保持,尊师重教的传统在汪伟这里化成了行动。


曾经,有多次离开乐山去大城市的机会,但父母舍不得离开故土,也舍不得离开孩子,汪伟最终选择了陪伴父母。在子女教育上,汪伟将“孝悌”二字也看得很重。


采访中,尽管很繁忙,谈话时不时被打断,但汪伟的表达始终儒雅又和缓。他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有自己的坚守,像一个传统的读书人,举手投足之间带着书卷气。


在身边的人看来,汪伟又是一个执着于开创新局的人。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学校治理现代化等前沿话题,汪伟都是侃侃而谈。从广胜学校到千佛初中,从研城中学到乐山市实验中学,他也始终走在教学改进和教育改革的最前方。


对传统的坚守,形成了汪伟独特而有魅力的人格,而面向未来的创新意识和开创精神,形成了他与时俱进的教育风格。两者的融合,成就了一个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却从不止步的办学者。






来源: 《四川教育》2023年第12期   图片来源于市实验中学

往期精彩


乐山德育大讲堂 ︴“我说价值观”之“敬业”篇
➤市文明办市教育局通报乐山这项大赛获奖名单
➤省教育厅公布两类课题立项名单,乐山25项
➤第22届乐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名单
➤定了!乐山市中小学期末考试和放假安排出炉


监制 | 梁开禹  审核 | 程柏实  编审 | 张友根  编辑 | 黄 婷主办:乐山市教育局托管:乐山新闻网新媒体中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