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1980:美丽岛大审,改变了陈水扁的一生

2017-10-10 时代书屋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免费订阅!

你关注健康,希望过有品位的生活,那么你可以加康品君私人号为友。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

《美丽岛》杂志门前


作者:廖信忠

来源:作者著《我们台湾这些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一切似乎都开始焕然一新,国民党在台湾的严密体制也开始出现了些微的松动,一切都要从这年的美丽岛事件大审开始。

《美丽岛》杂志的核心人物被一网打尽,当时党外参与者皆有坐牢的心理准备,所以这次运动的悲剧色彩颇为浓烈。这个 政团 可说是瓦解了。经过审判后,核心八人通通被判叛乱 ,分别是黄信介、施明德、张俊宏、姚嘉文、林义雄、陈菊、吕秀莲、林弘宣。被判有罪是可预期的,但其影响及后坐力是相当大的。

这次审判不仅引起全台湾民众的关心,国外的人权团体及媒体也很关心。国民党为了展示开明作风,虽然这是一次军事法庭审判,但也没像以往做太多的限制与操纵,因此各大报皆可找到判决及答辩全文。虽然法庭上摆满了袭警的 证物 ,但这些答辩,已经不仅仅在于 是否有袭警 的层面,而上升到了对台湾前途的关心、定位的政治层面。法庭似乎变成了他们的政见会场,一个个轮流侃侃而谈。

美丽岛事件政治犯黄信介(前左1)、姚嘉文(前左2)、张俊宏(后左1)、陈菊(后左2)、施明德(后右2)、吕秀莲(后右1)等人1980年在军事法庭第一法庭受审。


有一个关于 美丽岛大审 的笑话是这样的:当年美丽岛军法大审时吕秀莲有一条罪名是说了 打拼 两个字,这两个字在闽南语里是努力、奋斗的意思,但当时的军事法官不懂闽南语-- 又打又拼,这不是叛乱是什么? 于是又罪加一等了。

因为信息如此透明,这些言论也为台湾民众新开了一扇窗,上了一次值得好好思考的政治教育课。的确,这些言论如解除军事戒严、 国会 全面改选等,虽然在当初被视为洪水猛兽,倡议者也被冠以 叛乱分子 、 野心分子 等恶名,但这些诉求在30年后的今天看来都已经是理所当然的权利。

在 美丽岛军事大审 的同时,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台湾的灭门血案——林宅血案,林即指当时正在接受大审的主嫌之一林义雄。在2月28日这天,他的母亲在自宅被人刺了13刀,7岁的双胞胎幼女各被刺一刀丧命,而长女被刺六刀重伤,后经急救脱险,林义雄的妻子则因外出而幸免于难,此案震惊海内外。凶手手法极为专业,以短刺刀捅入,接着横向反钩,刀刀置人于死地。

因为时间正好在大审的敏感期间,又因刚好是2月28日,因此很难不让人往政治谋杀的方向联想。当然,就算真的是国民党干的,他们也不会承认,因此警方设定为 国际阴谋集团 的罪行。但当时不少人认为,林宅血案是国民党当局在美丽岛事件后,为了压制日益崛起的党外反对运动,所采取的杀鸡儆猴的血腥示警手段,旨在警告所有台湾人,挑战国民党权威者,必将在台湾重演 二二八 事件。当然,我们现在看来这样的联想缺乏证据又太过主观,但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这个理由似乎又成为最合理的解释,警方当初侦办的方向反倒显得荒谬不堪。

后来林义雄还在狱里,林家生活困难想把房子卖掉,但没人敢买,直到长老教会将它买了下来作为教会来使用。每年的2月28日,除了纪念1947年的 二二八 事件外,大家免不了想到的就是林宅血案。每年在这里也办纪念的音乐会,总是上新闻。但林宅血案终究成了悬案,到现在还没破案。每次一说到这件事,年纪稍长的人总是变得很沉重。在台湾,不分政治立场,对林义雄总是抱着尊敬的态度,称之为 人格者 (闽南语,人格崇高者),总觉得台湾亏欠林义雄很多。

在另一方面,这次美丽岛事件审判的辩护律师团里,也都是一群年轻且不畏强权压力的热血律师。虽然这是一次可预见的审判,但他们经过不断努力,从幕后走到台前,在这次审判后纷纷投入党外运动,成为后来反对运动的中坚,甚至风云际会成为政治场上的要角,如陈水扁、谢长廷、苏贞昌、张俊雄等人,都是当时的辩护律师。当时谁也没想到,这次的辩护,几乎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美丽岛事件审判辩护律师团


当年参加律师团的陈水扁


而在国民党一方,当时负责给政府化装的 新闻局长 就是宋楚瑜,他在那时是国民党栽培的明日之星,他也很尽责地做好一个发言人的角色。而后来几十年里,两方中坚分子的不断交锋,恩恩怨怨纠缠了几十年,双方人马在政坛皆起起落落,分分合合,故事好不精彩,留着慢慢说。

现在台湾蓝、绿在那边吵吵闹闹的,但很少有人会否认美丽岛事件是台湾加速开放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具有分水岭的意义。台湾经济发展牵动的参政意识,以及要求资讯的流通,均使政治多元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正是以前那些人敢于争取,现在台湾才有吵吵闹闹的机会。


1981:台湾早期民主的萌芽


台湾进入1981年了。

因为1979年台湾当局与美国断交,并以政局不稳的理由暂停选举,直到美丽岛大审后才又恢复。当时的美丽岛人士均被关在牢里,但相关人士均积极投入选举,如家属纷纷打出 为夫出征 等口号参加选举,均高票当选。而一些为 美丽岛大审 奔走或辩护的律师也纷纷参与政治及选举,如谢长廷和陈水扁,均当选台北市议员,而且是在我家这边的第一选区。他们两人既合作又竞争、亦敌亦友的 情结 ,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决定的。

当然,说到台湾民主的发展,也不是从美丽岛事件后几个街头运动家或律师开始的。应该说,这些事件都是有连续性的。从国民政府时期陈诚当省主席开始推行的地方自治,到威权当局之下的各级地方代表选举,一直到蒋经国后期的民主化,美丽岛事件只能算是一个引爆加速、激发质变的点而已。

虽然还没有正式组党,但这些党外人士以 党外候选人推荐会 的名义纷纷推出候选人,都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印象很深刻的是,爸爸总是喜欢带着我 赶场 ,去听各个候选人的政见会。除了候选人本身的演讲外,所谓的名嘴助阵也是大家喜欢听的,这些名嘴们常常妙语生花,讥讽政府,把台下听众逗得哈哈大笑。这些场子已经超越了一般政见会的原意,倒不是说那时候民众已经有什么特定的政治立场或者真的支持他们,而是这些场子反而给有些民众压抑已久的心情提供了一个发泄的机会。

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小花絮是,在这些党外的场子中,总会有些卖烤香肠的小推车,他们大概都是一些基本上支持党外运动的烤香肠小贩,有时上面可能会放个掷骰子赌香肠的碗。他们如游牧民族般跟着党外或后来民进党的造势及抗议场子四处移动。除了卖烤香肠外,还有糯米肠、饮料等东西,这种香肠摊在当时通称为 民主香肠 。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个画面:许多群众、抗议者、记者甚至是警察一起吃香肠,然后互通一些资讯。此外,旁边一定会有些流动的书摊,贩卖些书店看不到的禁书、街头运动的录像带,以及夹杂在这些录像带中间偷渡贩卖的A片等,这是早年台湾民主运动的一种特殊风貌。

既然以前台湾人民对国民党那么不爽,为什么几十年来都没什么大反抗,基层投票时,国民党的支持率还是那么高呢?如果这全部都归咎于国民党的高压统治那就错了。其实国民党要的只是政治的绝对权力,至于基层社会,个人和传统的空间并没有被消灭,而是换了另一种形式管理。比如在台湾的各乡镇,就算是偏远地区,都可以看到国民党的 民众服务社 ,其实说白了就是乡党部。平时服务些什么不知道,但大家到了选举时期,这里就变成了各乡镇动员、固桩,甚至买票的基地。

不只在地方,国民党的组织网已经绵密到从里长、农渔会、姓氏宗亲会,到各式公会、公营事业、眷村、部队等,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到国民党的党组。当时台湾人民的公民意识尚未建立,所以这些绵密的组织网在选举,尤其是地方性选举时,展现了强大的动员能力。所以,国民党一直擅长打这种组织战让自己的候选人上台,而长久与地方政治势力建立下来的关系,更是党外人士难以分一杯羹的原因。

1982年1月,邓小平谈话指出, 叶九条 实际上是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台湾的民众都被教育着共产党要 血洗台湾 ,因此从很小开始我就有这种阴影,害怕真的被血洗了。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一般民众才慢慢从这阴影中走出。而这一年, 叶九条 的提出,以及来年廖承志给蒋经国的公开信,蒋经国的反应依然是 三不政策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两岸那时的政治气氛就是这样,虽然不直接接触,但又隔空交火放话,前线金门的炮战早已不打,只剩下嘴炮继续开而已。除了两边的广播互相 感召 对方之外,台湾这边又喜欢放一些热气球到大陆去,里面大概放了些宣传单,或者是手表、收音机、罐头之类。当然,大多数时候政府不会直接出面施放,而是一些 民间组织 的 自发行为 。这些空飘气球,如果气流算得准,飘到四川、湖南都有可能。


廖信忠著《我们台湾这些年》


1982:台湾的族群及外省人


小孩子等到一定的年纪,一定会问妈妈 我从哪里来 这种问题,妈妈总是支吾其词。有一次被我问烦了,她就答 爸爸给妈妈打针就有你了 ,嗯 现在想想这样的回答充满了禅机,倒是挺有道理的。

我的家庭还算美满,生活一切还都过得去,就跟许多台湾20世纪70年代组成的家庭一样。父母都是中南部来的人,落在台北定居,父母间对话以及跟朋友们对话几乎都是讲闽南语。但因为环境的关系,我跟他们对话反而都是用国语,爸爸到现在还一直很后悔,说是他没逼我好好学闽南语。

台湾可以说是一个移民社会,几百年来不断有人移入,主要有四个族群,闽南人(73.3%)、客家人(12.0%)、外省人(13.0%)与少数民族(1.7%)。

闽南人及客家人大部分是几百年来陆续迁入,这两个族群几百年来也是嫌隙不断,过去还常有一些族群及村庄间 械斗 的事情发生。不仅闽客之间会械斗,闽南间的漳州人与泉州人也械斗,惨烈的情况也令人发指。早期台湾每个村庄都有所谓的 拳头师 ,就是有实战经验的武师,因为在械斗中常常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因此这些武师练的也都是一些如白鹤拳之类实战性攻击性较强的拳法。他们还要负责带领一些乡勇练武保卫乡里,所以现在台湾民间常有一些如宋江阵之类的民俗演出,基本上就是从过去械斗中的作战阵形中演化出来的活动。台湾乡间还有许多的 有应公庙 ,其实也就是拜那些以前械斗而亡的无主孤魂。

所以啦,在台湾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少数民族大部分都是住在山上--其实他们本来是住在平地的,但汉人来了之后他们被赶走,只好往山上去。而汉人之间的闽南人与客家人又常械斗,客家人因人口较少处于劣势,也被赶离平地,所以在台湾的客家人到现在为止,还是聚集在半山腰地区为多。

自从日据时代后,闽客之间的冲突有意被压制下来,到了现在,虽然相安无事,但一些习惯或经验,仍可以看出彼此间的小情结,比如说传统上认为嫁女儿千万不要嫁给客家人,或者娶媳妇就要娶客家人之类的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客家女人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相对的,女儿如果嫁到客家人家里,客家婆婆常认为闽南女人爱漂亮又懒,一定不会做很多家事,不会吃很多苦之类的。当然,这些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也越来越淡了。

1949年前后,约两百万人随着国民党来台,除了少数高官高级将领外,大部分都是乘船来台,而后国民党当局将外省人安迁至台湾各地,因此,台湾各地皆有一定的外省人分布。来台的外省人多集中居住在当局安置的地点,到了现在,其中台北市的外省族群最多(30%),再加上他们长期掌控了台北从上到下的资源,因此,也许可以说,跟我同一辈出生在台北市的小朋友,耳濡目染比起其他县市,闽南语说得好的比例稍微低了一些。

来台的外省人多集中居住在当局安置的地点--在台湾形成特殊文化的眷村。眷村里可说是一个独立于传统台湾人社区的小聚落,里面可能有自己的一切公共设施,有点儿类似大陆的大院,所以,外面的人看里面神秘,里面又视外面好像随时要欺负他们,几十年来小矛盾不断,但也没发生什么大问题。

关于本省人与外省人,有着有趣的昵称: 芋仔(外省人) 、 番薯(本省人) 。当初许多孤身随军来台的官兵,国民党承诺等未来 反攻大陆 之时,每人可以分到一块田耕作,配发了证件叫 战士授田证 ,但后来反攻无望,这根本也变成废纸一张。他们许多人在台湾娶了媳妇,但台湾本省人因对国民党印象不是很好,因此在娶媳妇过程中也不免引起许多家庭问题。若无家眷,许多人晚景都挺凄凉的,只能住到荣民之家去。在我的成长记忆当中,许多卖早餐豆浆油条的都是这些人;每到下午,也都有个山东口音的阿伯骑着破摩托车在家附近喊着卖大馒头之类的话;或者,他们也只当大楼管理员、清洁工小孩子等到一定的年纪,一定会问妈妈 我从哪里来 这种问题,妈妈总是支吾其词。有一次被我问烦了,她就答 爸爸给妈妈打针就有你了 ,嗯 现在想想这样的回答充满了禅机,倒是挺有道理的。

我的家庭还算美满,生活一切还都过得去,就跟许多台湾20世纪70年代组成的家庭一样。父母都是中南部来的人,落在台北定居,父母间对话以及跟朋友们对话几乎都是讲闽南语。但因为环境的关系,我跟他们对话反而都是用国语,爸爸到现在还一直很后悔,说是他没逼我好好学闽南语。

台湾可以说是一个移民社会,几百年来不断有人移入,主要有四个族群,闽南人(73.3%)、客家人(12.0%)、外省人(13.0%)与少数民族(1.7%)。

闽南人及客家人大部分是几百年来陆续迁入,这两个族群几百年来也是嫌隙不断,过去还常有一些族群及村庄间 械斗 的事情发生。不仅闽客之间会械斗,闽南间的漳州人与泉州人也械斗,惨烈的情况也令人?指。早期台湾每个村庄都有所谓的 拳头师 ,就是有实战经验的武师,因为在械斗中常常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因此这些武师练的也都是一些如白鹤拳之类实战性攻击性较强的拳法。他们还要负责带领一些乡勇练武保卫乡里,所以现在台湾民间常有一些如宋江阵之类的民俗演出,基本上就是从过去械斗中的作战阵形中演化出来的活动。台湾乡间还有许多的 有应公庙 ,其实也就是拜那些以前械斗而亡的无主孤魂。

所以啦,在台湾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少数民族大部分都是住在山上--其实他们本来是住在平地的,但汉人来了之后他们被赶走,只好往山上去。而汉人之间的闽南人与客家人又常械斗,客家人因人口较少处于劣势,也被赶离平地,所以在台湾的客家人到现在为止,还是聚集在半山腰地区为多。

自从日据时代后,闽客之间的冲突有意被压制下来,到了现在,虽然相安无事,但一些习惯或经验,仍可以看出彼此间的小情结,比如说传统上认为嫁女儿千万不要嫁给客家人,或者娶媳妇就要娶客家人之类的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客家女人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相对的,女儿如果嫁到客家人家里,客家婆婆常认为闽南女人爱漂亮又懒,一定不会做很多家事,不会吃很多苦之类的。当然,这些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也越来越淡了。

1949年前后,约两百万人随着国民党来台,除了少数高官高级将领外,大部分都是乘船来台,而后国民党当局将外省人安迁至台湾各地,因此,台湾各地皆有一定的外省人分布。来台的外省人多集中居住在当局安置的地点,到了现在,其中台北市的外省族群最多(30%),再加上他们长期掌控了台北从上到下的资源,因此,也许可以说,跟我同一辈出生在台北市的小朋友,耳濡目染比起其他县市,闽南语说得好的比例稍微低了一些。

来台的外省人多集中居住在当局安置的地点--在台湾形成特殊文化的眷村。眷村里可说是一个独立于传统台湾人社区的小聚落,里面可能有自己的一切公共设施,有点儿类似大陆的大院,所以,外面的人看里面神秘,里面又视外面好像随时要欺负他们,几十年来小矛盾不断,但也没发生什么大问题。

关于本省人与外省人,有着有趣的昵称: 芋仔(外省人) 、 番薯(本省人) 。当初许多孤身随军来台的官兵,国民党承诺等未来 反攻大陆 之时,每人可以分到一块田耕作,配发了证件叫 战士授田证 ,但后来反攻无望,这根本也变成废纸一张。他们许多人在台湾娶了媳妇,但台湾本省人因对国民党印象不是很好,因此在娶媳妇过程中也不免引起许多家庭问题。若无家眷,许多人晚景都挺凄凉的,只能住到荣民之家去。在我的成长记忆当中,许多卖早餐豆浆油条的都是这些人;每到下午,也都有个山东口音的阿伯骑着破摩托车在家附近喊着卖大馒头之类的话;或者,他们也只当大楼管理员、清洁工之类的基层工作。而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 川味红烧牛肉面 ,这种以前根本没有的东西,就是这些外省老伯在思乡情的驱使下,凑合着台湾现有的食物材料做出来的。

另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是,高雄岗山最有名的特产就是明德辣豆瓣酱。原来岗山是空军官校所在,国民党当初从成都最后带了一批人停留在此,形成一个眷村,这些退伍的老兵没事干,只好做自己家乡特产来卖,没想到还卖出个名堂来。

当然,这些 老芋仔 们不是个个都那么幸运,悲剧其实更多,这是时代造成的。在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许多的电影及文学作品都在讨论这个问题。随后要说的 李师科银行抢劫案 ,不仅是震惊全台的台湾第一起银行抢劫案,更因为主角就是这么一个老兵而令人瞩目。他这样做的动机到底是什么?这件事现在都一直被人当做案例提起。


【特别提示: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全书阅读《我们台湾这些年》】


你可知道,为了一个“短”字,我准备了一个漫长的人生?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免费订阅“为短而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