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人反思更彻底?因为他们知道有种痛叫文革

2018-02-15 时代书屋



作者:孙陇

来源:天涯博客

原题:七十年代末两部反思文革的话剧


1977年5月在北京上演的《当枫叶红了的时候》和1978年9月在上海上演的《于无声处》是文革后涌现出来反思文革的两部话剧,这两部话剧轰动了全国,反映出当时国人对文革的态度,同时也在文学领域上开创了一个以文革为背景的创作热潮。


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


《枫叶红了的时候》以粉碎“四人帮”前后一段时间为背景,描写某科研单位以冯云彤为代表的革命群众同“四人帮”的亲信张得志、陆峥嵘等围绕着“万马100号”的生产所展开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剧中一方面描写“四人帮”支持的骗子张得志等人为达到篡党夺权的罪恶目的,强制科研人员从事“忠诚探测器”的研制,以此挤掉周恩来总理交办的科研任务“万马100号”的研制工作;另一方面,以陈欣华教授为首的科研人员在党委书记冯云彤的支持下,与张得志、陆峥嵘等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机智地完成了“万马100号”的研制任务,粉碎了张得志、陆峥嵘的政治阴谋。这部剧是以讽刺喜剧的形式来描述了这场斗争,其否定的是以“政治挂帅”为指导思想的科学研究,进而对政治高过一切的文革式的理念进行批判,让社会回归正常状态。这部剧是在文革结束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上演,文革的余毒还存在,编剧和剧组人员所要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十年的文革给国家所造成的灾害是当时人有目共睹的,否定文革已成为一种共识,这种共识最终使得剧组人员冲破了禁忌,率先在文学领域里反思文革。


话剧《于无声处》


《于无声处》的主要剧情为:青年欧阳平为悼念周恩来,并支持参加自发悼念周恩来的人民,编写了一本名为《扬眉剑出鞘》的诗集,到处散发。他因此被定为现行反革命,全国通缉。这天,他与被陷害摧残的母亲——坚强不屈的老共产党员梅林一起,来到了母亲曾搭救过的老部下何是非家中,落脚之外,也是希望能够获得老战友的支持,并寻找失去联系的同志。怎知,何是非为了自保,已经投靠了“四人帮“,一方面不顾自己的女儿何芸与欧阳平深深相爱,将她作为活礼物许配给上海民兵组织领导成员唐有才,而另一方面,正是当年出卖了梅林的他,再次将梅林的儿子,热血青年欧阳平交到了唐有才手中。最终,在梅林的鼓励下,欧阳平昂起头颅与“四人帮”顽强斗争。被父亲安排为公安干部的何芸,也终于认清了父亲的面目,与她的哥哥何为一起,愤然离去,追随梅林和欧阳平。而两年前便发现了丈夫丑恶行径,一直自责矛盾,深深压抑,被看作精神病的何是非之妻刘秀英,也终于爆发,跟随儿女离开了这个气派但却闷热的家。


这部剧的意义在于《于无声处》正式上演时官方对于1976年“四五运动”还没有正式平反,而此时在上海就出现了这么一出话剧来讴歌“四五”英雄,更为让人诧异的是编剧是一个普通的工人,演出者是上海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团的民间草根。这部剧从1978年的9月份到11月份,从文化宫的小剧院开始演出一路演到北京的京西宾馆,观众从普通百姓到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党内大员们,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奇迹之所以能够产生是因为这部剧道出了人们的心声。


当然,对于文革的反思和否定,就这两部话剧来说也有时代的局限,这种局限在于将文革的种种罪恶推到“四人帮”头上,不过这种局限性一点都不能降低这两部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能降低这两部剧在文学领域中对文革反思的开创作用,相反正是这种局限性才能显出经历过阵痛后还没有完全摆脱思想束缚的人们的真实想法。


文革结束已经将近四十年了,现在有些人又怀念起文革,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请这些人重看一下当年经历者写出的这两部话剧,看看卢新华写的《伤痕》,看看白桦的《苦恋》,看看张贤亮的《灵与肉》,看看戴厚英的《人啊,人!》、《诗人之死》等作品,这些作品均是文革结束后不久出现的,是那一代人对文革的态度,对文革的反思。


有时候想,或许现代人对文革的反思还不及七十年代末时期的人对文革的反思彻底,因为那个时代的人知道有种痛叫文革。


以下这些号,每一个都有值得你关注的理由:


悠悠魂2核心词:良知点击关注

中西ABC核心词:共识点击关注

为短而生核心词:短点击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