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慈母”曾是伤心事、“呆若木鸡”境界高……这些误解流传千年!

2018-03-23 时代书屋


每多一个人读书,

就多一份祥和。

点击体验


来源:搜狐网


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有些文学典故随着时间的推移,

早就失去本身真正的意义。

“慈母”曾是伤心事、

“呆若木鸡”境界高、

“问鼎”并非拿第一

……

快来看看你误解了多少文学典故。


“慈母”曾是伤心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唐诗里的“慈母”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其实,在中国古代,曾有个专门的称谓叫“慈母”,这个“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 “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慈母”最早出现于《仪礼》:“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由此可知,不是随便哪个女人都可以成为“慈母”,也不是哪个儿子随便都可以拥有“慈母”。


要想成为慈母,下列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具有小妾身份;必须没有孩子或者不会生育(至少是没有生育男孩);更为关键的是,丈夫必须还有另外的妾,且这个妾恰好一命呜呼并正好遗留下一个男孩。


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候,还需要丈夫下达明确的指令:“你把这个死了母亲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起来吧!”知道了这些,我们在读到《仪礼·丧服》中“慈母如母”时,才不会感到过于突兀。所以,从词源的角度来说,“慈母”和“生母”的死亡有关,但和“慈祥”无关,“慈母”本来是一段伤心往事。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为《仪礼》所严格定义的“慈母”,其词义的内涵慢慢发生了演变,至少在唐代,“慈母”已经不再是一个专称。李白的诗中就有“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的句子,显然这里的“慈母”就不是《仪礼》中的“慈母”了。



顾悦未老先衰,自嘲“蒲柳之姿”


“蒲柳之姿”和东晋时期的顾悦有关。


有一次,顾悦因故谒见简文帝。简文帝得知他与自己年龄差不多大小,就问:“我们年纪相仿,你的头发为什么比我先白呢?”顾悦回答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意思是说,水边柳树的资质差,一到秋天就凋零了;而松柏质地坚实,经历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


顾悦的回答,既没有直接谈到自己未老先衰的外貌,又趁机拍了皇上的马屁;再没有比顾悦更好的回答了,简直把马屁拍绝了,既明白晓畅,又比喻贴切。



“差强人意”是赞美


在对结果不太满意时,很多人都会说“差强人意”,意为不满意的意思。这恰恰是误解了这个成语,“差强人意”是指勉强使人满意。


“差强人意”一词出自于《后汉书·吴汉传》。吴汉每次随从光武帝征战,“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吏士。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从刘秀对吴汉的评价中,足见他是满意的。所以,这个词的意思是“还可以,较为令人满意”。但是很多人把这个词儿当作“不怎么地,不好,不太令人满意”的意思,这是不对的。


《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注释“差强人意”: “原指很能够振奋人的意志。差:甚,殊。强:起,振奋。”此意即源于上述的史料。书中还注明:“后世多用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稍微,大致,比较。”



“瓜田李下”不是田园生活


古乐府《君子行》里面有两句诗文:“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说:站在瓜田里面的时候,最好不要弯下身子去提鞋子,不然很容易被人误会你在偷瓜;站在李子树下的时候,最好不要伸手去整理头上的帽子,免得被人怀疑是在偷摘李子。


《北史》中记载了廉吏袁聿修政绩突出又很有声望,主要原因是他为官清白自守,从不收任何贿赂。


一次遇到老友邢邵,二人叙述别情以后,邢邵拿出一匹白绸送给袁聿修。袁聿修反复思考之后还是谢绝了,并留书曰:“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只有这样,才能躲避嫌疑。



“身无长物”不是“身无长处”


“身无长物”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条。" 


王恭没有回答。王大离开之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 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很多呢,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身无长物”并不是说一个人没有任何优点,而只是说一个人身上没有一丝一毫多余的东西。如果把“身无长物”当作“身无长处”来看待,就会愧对一个美好的故事。



“豆蔻年华”是特指13、14岁女孩


对于女子的不同年龄,有与之对应的不同称呼。譬如,女孩12岁被称为“金钗之年”;13、14岁被称为“豆蔻年华”;15岁被称为“及笄之年”;16岁则被称为“碧玉年华”;20岁为“桃李年华”;24岁为“花信年华”。


在对于女性年龄这么多代称中,知名度最高的是“豆蔻年华”。这种称呼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大意说柔弱美丽的十三岁多的少女,看起来就像是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那般美好。很显然,“豆蔻年华”只能指十多岁的少女。如果硬要往大处扩展,最多也只能扩展到二十岁,再往外扩展就有点过于牵强了。



“呆若木鸡”境界高


要是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人们往往会用“呆若木鸡”这个贬义词。然而,“呆若木鸡”最初的含义和现在的用法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一个褒义词。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周宣王三次遣人去问纪子斗鸡有没有训练好,纪子都说没有。


直到第四次,纪子终于说差不多了,这只鸡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庄子这则寓言很有趣,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



岂可随便就出家


时下热播的一些电视剧中,看破红尘的男主人公往往即兴宣布自己皈依佛门,之后就退出江湖,从此不再介入是非恩怨,在青灯古佛之下了却余生。


其实,在古代,出家哪有如此容易?


在古代要皈依佛门,必须经过合法的途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持有度牒。


度牒就是国家认可的出家资格证书,是政(蟹)府机构发给公度僧尼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古代,度牒一般由尚书省下的祠部颁发,故亦称祠部牒。 所以,随随便便出家那是不可能的,你得有个证。


问鼎没有拿第一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问鼎”意为夺取政权,但,真的是这 55 34318 55 19166 0 0 3973 0 0:00:08 0:00:04 0:00:04 3973 55 34318 55 19166 0 0 3290 0 0:00:10 0:00:05 0:00:05 3290 55 34318 55 19166 0 0 2807 0 0:00:12 0:00:06 0:00:06 3407样吗?


“问鼎”的典故出《左传·宣公三年》,说的是楚庄王率军来到洛阳,在周天子眼皮底下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遭到王孙满的斥责。


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而代之的意思。


本来“问鼎”是指“图谋夺取政权”,但并未夺取的意思,只限用于政治斗争中,现在则可以用在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


以下这些号,每一个都有值得你关注的理由:



悠悠魂2核心词:良知点击关注

中西ABC核心词:共识点击关注

为短而生核心词:短点击关注

历史树核心词:求真点击关注

时代书屋核心词:自由阅读点击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