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钟少华:我眼中的启功

2018-03-29 时代书屋


每多一个人读书,

就多一份祥和。

点击体验


作者:钟少华


著名的“大熊猫”照 / 钟少华 摄

 

“熊猫馆”守护人


启功先生家门口被称作“熊猫馆”,每天来拜访的人数不清,天南地北,什么人都有。我因为是启功先生的邻居,有段时间兼任了他家看门的。每天早上8点多,“熊猫馆”就开始接到电话了,9点就开始有客人来了,一拨又一拨,请也请不走,非常麻烦。我算了一下,帮“熊猫馆”看门的工作,大概做了20多年的时间。

 

我们全家在1949年从香港搬到北京,我父母(钟敬文夫妇)这一年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和启功先生成为同事,并且都在中文系,他们一起参加劳动、改造、学习,共同经受了几十年的命运。70年代初是文革最黑暗的时候,我们家从原来四间屋子变成一间屋子,全家人住在十几平方的屋子里,但是家里的书就有一万多册,我在书柜上面睡觉。有一次我在摊上买了些写对联的纸,五分钱一张,跟我母亲说,我想请启功老爷子给我写几幅字,可以挂到墙上。过几天,突然有人敲门,母亲一开门,启功先生站在门口,递了一份包着报纸的东西给我母亲,也没有跟我说话,匆匆就走了,因为当时他们还在挨批斗,不好多说话。母亲回来后把这个东西递给我,打开一看是个卷轴。这是我第一次和老爷子打交道。

 

快乐的启功老爷子

 

启功学术思想的六个方面


我有幸作为入门弟子跟启功先生学习了20多年,启功的学术思想,我分为六个方面来讲:叙述、判断、疑问、方法、描写、情感。    

 

叙述好像是个很普通的事情,中国人说一辈子中国话,难道还不会讲话吗?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现在的中国话不再存在于一个纯粹的、封闭的圈子里,它是一个世界性的语言。启功先生的“叙述”,有他独特的地方。    

 

我讲一个例子。文革前一年,陈伯达把《兰亭序》的题跋复印了一份交给郭沫若,让郭沫若出面证明《兰亭序》是假的,郭沫若得了“圣旨”。1965年之前,启功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论证《兰亭序》是真迹,陈伯达想让他证明是假的,郭沫若派了阿英来找启功。启功先生当时很为难,从学术角度、做人角度,他认为是真的,但上面硬要他说是假的,他要怎么处理?幸好郭沫若把复印件让阿英带给启功老爷子,他看来看去琢磨出来了。文字里郭沫若这个“滑头”怎么拐弯的,那些话怎么转成合理的一部分,就写了篇东西交差了,对他来说这是昧心之作。后来80年代给启功先生印作品全集时,他坚决不同意把此文收进去,他说:“这是我的违心之作”。他叙述了这个历史过程,也说明中国文化人的良心和对知识的认知。


启功先生给钟少华先生面对面授课


从判断来讲,例子就太多了。比如说启功先生讲工具书,陈援庵先生教他对工具书的重视和应用,他用到了文学的各个层面,还在他的文章里专门写过这个问题。我总结出六条:查询工具书来解不懂的地方;文章复读的好处;要做年表;通过通鉴了解中国的历史事件;写作文怎样搭建文章结构,就是八股结构;做老师如何批改学生作业。这是他对工具的要求。


启功先生关注汉语的电脑运用和翻译问题。89年,77岁的启功先生写过这方面的文章,那时他已经意识到电脑技术对中国文字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这方面,老一辈学者除启功之外,还有钱钟书也非常关注。钱老设了一个数据库,到现在还在运作,目标是收集从先秦到清末的全部中国文献。这跟启功老爷子在此问题上的认识是一致的。我现在已经受益于他们建造的数据库,今天能搞概念史,能搞语言的各个问题,全靠这个数据库。中文里面所蕴含知识的丰富程度,远远超出我们这一代人所能理解的范畴,毕竟积累了几千年,很多文献现在还是乱成一团,靠人力看一辈子。钱钟书老先生倡导建立的数据库,已经连续工作30年了,还没完成,钱老要求做完以后向全世界公布,我希望各位有机会看到这个成果。


启功先生把翻译问题拿“泥鳅”作为形象比喻,讨论从马建忠开始的“葛郎玛”的问题,其实就是中文的文法问题。(马建忠为晚清外交官、著名学者,“葛郎玛”是希腊语“文法”的音译,马建忠认为,西人学文事半功倍的秘密就在于“葛郎玛”。)1949年以前,一批语言学家提出中国语言文法问题,有关书籍都有几十本。启功先生对中文语法解释得很清楚:中国字就像一个六方体的小方块,每个字是一个小方块。它和另外一个字联合的时候,可以从上往下联,也可以从下往上联,还可以左右联,每联一下,语义就改了,像泥鳅一样,老是抓不住。拿“葛郎玛”来抓泥鳅,抓了一百多年也总是抓不住。


启功观看碑帖临本


今后大家注意启功先生思想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度”字和“核”字,文字有了核才可以生长、演变、互相交流。现在的网络语言太随意了,互相交流反倒变成困难。比如东北地区的几个小伙子创作几个新词、新概念,弄到广州来,肯定大家看不懂,同样广州搞得东西,他们也不懂。那语言就不是交流了,反而变成障碍了,所以语言要有一个核。


作为研究者应该怎么做?他又用了一个词,汉语医学用词——血小板。血小板是凝聚的作用。中华民族凝聚的核心就是语言文化,你把它理解得不清楚,使用得不恰当,你的凝聚力就散了。这些知识都是老爷子很早就提出来了的。他又特别讲到口语的问题。我问过他“文献”这个词中“文”和“献”分别如何定义,他当时就回答,“献”是口述,那些有知识的人讲出来的话就是“献”。这一句话把我说通了。


启功先生讲到对典校、用典的道理是怎么一回事。比如古人特别强调 “无一字、无来历”这句话,到清朝就变成了“无来历,一字不用”,启功先生专门写过一篇小文章,批评清代人过分追求这一点,中国语言文字的源头到底放哪里说,是说甲骨文,还是说金文?要不找找北京猿人用什么字?这个就没法做了。


启功  行书五言联  121×32cm×2


第三个是疑问。他提出疑问,比如上文讲过的“葛郎玛”的例子。启功先生坚决反对“葛郎玛”这种处理中国文法的问题,到现在主流的汉语教学里面“葛郎玛”的味道还很深。古代有文法书,近代有修辞学,修辞学里面的内容和文法,到底是一家还是两家?这是一个问题。 现在演的电视剧里面,古人说着现代语言,我听着很别扭。


第四个地方是重点引用他的方法。我举几个例子,最有名的,就是平仄的竹竿法,平平仄仄平平仄。启功先生花了很多功夫做这个研究,最后他请了一位音乐家,音乐家跟他讲:“这跟唱歌的原理是一样的,唱歌要喘气,不能一直唱下去,喘气的时候要变,怎么变,那就是竹竿法“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口气才会顺”。还有0.618黄金分割法,黄金分割法是2300年前毕达哥拉斯发明的,老爷子通过自己的摸索,从做格子来研究这些笔划怎么归在一起,总结之后发现位置不在中间,而是有规律的偏,0.618的黄金分割最准确了,这是启功先生专心致意琢磨出来的,学生们一听豁然开朗,用起来得心应手。

 

他对文献提出要求,涸泽而渔,就是一网打尽。我现在做学问就是遵循启功老先生的一句话:“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部文化史”。上世纪30年代讲文学史,每个教授从古讲到今。但是大跃进以来,追求速度,避免一家之言的局面,就变成有人讲先秦、有人讲隋唐、有人讲明清。老爷子开玩笑说这是“烧鱼肉”,吃鱼就烧中间那段。    


启功  青绿山水


什么叫老师,什么叫师传,什么叫师表?这样的问题,启功先生给出六重标准:第一条是具有崇高的学问;第二条是深厚的修养;第三条是久经躬行的实践;第四条是得道融会贯通;第五条是身俱乐育英才之心;第六条是不惜辛勤传授之苦。


至于怎么学写字,他也有一个独到的方法。这是跟齐白石老先生学的,把字写完贴墙上,自己反复看几天,觉得不对劲再换一张。


启功先生说过他有四个口袋:第一个口袋装的是古典文学的心得;第二个口袋装的是关于书法方面的笔记;第三个口袋装的是文物鉴定方面的笔记;第四个口袋装的是清代掌故方面的札记。后来他出的书,很多东西是从这四个口袋里面掏出来的。


欢乐的启功


第五个情况是描写。老爷子早年在辅仁大学是教画画的,所以他写过几篇对描述字画的文章。我画画完全外行,但是顺着他讲的内容去看画,豁然开朗。到底怎么看中国画的山水?表现的是什么?这个画法是怎么表现的?里面专门写到“深入心通”,中国诗歌的美,音调、韵律让人心潮起伏,进到心里头,这些都有专门的介绍。

 

启功和钟敬文


黄苗子、郁风、启功

 

启功打假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在北京,包括琉璃厂街上都有卖“启功”字画的。启功先生特别讲到,有一次在琉璃厂,街边上碰到一个卖启功假字的老太太,老太太跟他说:“你是一个好人”,启功先生问她为什么,她说:“你让别人写你的字,署你的名。”那时候出了一个和尚,此人神通广大,是南方某个寺院的住持。他出了一本书收录他名下的收藏品,这本书里面,每个篇章开头都是和尚和启功的合影,后面就是启功赠他的字,有十几幅,还出版了,启功老爷子气死了,他特别跟我说:“没有一幅字是我写的,更别说我送他了。”我当时就跟老爷子说:“我写文章的话,你嫌我的笔太硬,去打官司,你又不愿意。”我想到我父亲的一个老学生,此人的笔法有些鲁迅的味道,我说:“请他写好不好?”老爷子点了点头,后来就有了《启功怒斥不法之徒》这篇文章。这个事情后来惊动中央,有一天来了一位秘书,说这个和尚给关起来了。因为他做住持的寺庙的牌匾,写着“胡耀邦题”,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公安部以这个理由把他关起来了,总算有一个交代。那天我正好在老爷子那里,他跟我说:“这个不法之徒总算给制住了”,把当时中国的作假稍微压了一下。


以下这些号,每一个都有值得你关注的理由:


悠悠魂2核心词:良知点击关注

中西ABC核心词:共识点击关注

为短而生核心词:短点击关注

历史树核心词:求真点击关注

时代书屋核心词:自由阅读点击关注

灵魂如风到我家核心词:音乐点击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