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船观察丨“嘉兴唯一全国唯二”的这项国家级荣誉,海盐凭啥拿下?

王雨红 浙里嘉兴 2023-03-01


“赶考”路上,海盐教育总能精彩“交卷”。

这位“优等生”最近又晒出了成绩单:跻身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榜,为嘉兴唯一、全国唯二。“拿奖拿到手软”的海盐教育,再一次凭实力“出圈”。

有人说,每份收获背后,都蕴藏着日积月累的力量。这些年,放眼海盐,一场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接力赛方兴日盛:越来越多的好学校出现在家门口,城乡教育差距在同步发展中日益缩小,农村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一场春雨的滋润,花便能欣欣向荣。海盐教育正如雨露,均匀洒在“祖国的花朵”。如今,孩子们自信的笑容里,升腾起一个个家庭的新希望,他们也正触摸看得见的未来。

配齐硬件——

“最漂亮的房子必须是学校”

校舍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操场晴天有灰、雨天有泥;不少校园设施久经失修,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样的场景,在十年前的海盐农村还十分常见。

有能力的家长千方百计“逃离”,把孩子带到了县城,转到优质的学校上学。“家门口走几步就有一所好学校”,成了很多家长的心愿,迫切而朴实。

为了让家长重拾信心,海盐迈出了第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而这,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撑腰”。

在全省范围内,海盐虽然是个工业小县,但她却一点不“小气”。一组数据可以印证:去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教育经费16.882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0.94%;近5年来,县里投入超11亿元,完成12所学校的新建、扩建,累计投入1亿多元用于校园文化和信息化建设。

一个个变化“扑面而来”。教学楼粉刷一新,课桌椅换成了可升降的,教室网络通达率实现100%,语音教室、塑胶操场、图书馆等一应俱全,班班都有多媒体……这架势让很多来考察的城里学校都“眼馋”。

四年前,齐家小学新建了占地面积近900平方米的笼式足球场,场地上铺设了5厘米厚的人工草皮,球场四周还配有休息室等辅助设备。“这可是海盐最美的球场呢!”这是来自齐家小学学生们的自豪。

每周三下午,城西小学的操场上,总能看见一群孩子身穿赛车服,钻进酷炫的DIY赛车,与同学一决高下。校园改建后,石子粒操场升级为人工草皮,并修建了200米环形塑胶跑道,孩子们的赛车梦,在这里被呵护。

在沈荡中学,走出最后一幢教学楼,是孩子们的另一片天地——农耕文化园。学生可以体验从播种、耕作到收获,甚至最后烹饪的全过程,既了解植物生长规律,又体验悠久的农耕文化。这里还有桥、架、亭、垂挂植物以及景观石,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直夸这所家门口的学校“形象美、环境优、品位高”。

“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最漂亮的房子必须是学校,而且是一样漂亮。”这句被海盐县领导常挂在嘴边的话,总让人心头一热。

如今,从海盐最偏远乡村到县城中心,学校连成了一道最美风景。孩子们快乐奔跑在风景里,这是他们心驰神往的乐园。

升级软件——

“实现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共享”

补齐乡村教育短板,需要的是共同发展。硬件的配置只是基础,真正让城乡教育实现均衡,靠的是师资的流动。

在海盐农村学校,城里来的老师越来越多。2008年开始,海盐探索“学校发展共同体”模式,27所农村学校与7所城里学校全部结对。现在,全县三分之一的农村学校校长曾是城区学校名师,近5年,义务教育教师有35%参与城乡师资流动,其中38.5%为骨干教师。

“名师名校长集中在县城学校并非合理的配置,我们通过盘活资源、科学流动,能够惠及更多的村校、弱校,对名师名校长本身也是一种历练。”海盐县教育局副局长叶惠玉说。

角色互换,让教师换一种眼光看问题。城里向阳小学语文老师黄华芳的到来,让城西小学沈艳丽老师开始反思课堂效率。黄华芳参与每堂教研课,指导沈艳丽选课、设计教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黄华芳带队参与的语文课还获得省级教学竞赛嘉兴地区一等奖。

通过“传帮带”和零距离观摩学习,过去那种农村老师铆足劲儿的讲授,却赶不上城里老师一句讲解的局面彻底改变了。农村学校的老师们,执教能力快速提高,课堂更加吸引学生。此外,共同体学校还推出“学生助学团”,农村孩子教城里孩子花样跳绳,城里孩子教农村孩子演奏乐器。

这样的“互融”,仅仅是海盐“学校发展共同体”的一部分。海盐不断完善机制,以制度、人才、资源三大链式结构,将学校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学校管理一体化”“教师发展一体化”“教育资源一体化”“考核评价一体化”新型集团发展模式。

记者了解到,在海盐,集团发展模式不仅仅依靠优质学校的“火车头”作用,而是启用“动车组”,给共同体内每一所学校都装上“电动机”,促进教育质量共同提升。

城乡学校课堂也开始“同步”。近年来,海盐用互联网构建跨学校的数字化学习共同体,打破传统学校的界限,拓展教育的时空,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这样的‘同步课堂’持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官堂小学教师胡丽佳说。

一根根网线,拆除了阻碍城乡学校之间交流的“围墙”,大量优质资源被输送到学生和家长的手中,让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最优化。如今,海盐已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全域开展同步课堂的县(市、区)。

“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实现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共享”,这是海盐教育的坚定守望。

培养个性——

“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

在海盐,从不缺少改革基因,教育改革亦是如此。

在办学条件和教育机会得到基本保障后,海盐义务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到“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叮铃铃,随着清脆的铃声,各个年级的孩子奔向各自上课的地点:喜欢绳线编织的孩子汇集在一起,走进童心织梦的教室;喜欢动手探究的孩子,在奇思妙想实践营中体验科学带来的奥妙;喜欢泥土气息的孩子,快乐地奔跑在小农夫种植园中……

有人说,学校搞这么多花样干什么,把成绩抓上去就行了。但海盐的教育工作者认为,优质的教育必须是适合孩子的教育,要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性。

这样的“教育共识”,在海盐是一种现象。秦山小学的花样跳绳,官堂小学的空竹,滨海中学的自行车队……城乡孩子在课程中找到乐趣,玩出精彩,也为今后中考的综合素质评价打下了基础。

2015年,海盐在全省率先开展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将中考科目以外的其他在校表现,如个性、特长、创新实践等记入学生的成长档案。

“学生、家长不再只盯着考试分数,成绩一般但有特长的学生也能拿20分满分,音体美劳教师有了更多的‘价值感’。”不少学校的校长深有感触。

同样,海盐也在探索适合学校的评价标准。翻看一项项指标,阴阳课表、过重课业负担、教师家教等行为,年底考核“优秀一票否决”。另外,在这些指标中,还专门提出了“增量”概念,薄弱学校的进步也能得高分。

在这根“指挥棒”下,海盐中小学进入新的发展格局:名校能拿高分,但不能光吃“老本”;中游学校追求个性发展,办出特色;相对薄弱的学校寻找发展空间,做好增量。在优质均衡的大环境下,各类学校的底部都被抬高了。

“回来吧,家门口就有好学校。”这并非一句空话。眼下,海盐的农村学校开始“逆袭”,回流的学生越来越多,早些年家长们总“舍近求远”把孩子送进城里学校,如今终于相信“家门口就有信得过的好学校”。

万里鲲鹏正举,教育春风渐酣。一个个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实施的工程,恰如灵巧的绣花针,织就了一幅幅靓丽的图景。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海盐会用更优质、更均衡的教育托起学子们成长成才、人生出彩的梦想之翼。


监制 | 毛传来

主编 | 沈烨婷

责编 | 郁馨怡


总书记18年前在嘉兴坐过的这趟公交车,有什么新故事?你可能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红船观察丨瞄准这个“大目标”,嘉兴雄心何在?

红船观察丨下一站,1万亿!

红船观察丨嘉兴没有辜负红船,嘉兴不会辜负红船

我们在寻找一名“嘉人”&“家人”,是你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