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我总害怕麻烦别人?

俞林鑫 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2022-11-03

在本文中,我试着从自主性的角度来解释“害怕麻烦别人”的心理,知乎网友@冯丹彤从自尊的角度做了解释,颇值得参考。自主性与自尊是两个有所重叠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前者涉及到权力感(我说了算),后者涉及到价值感(我很重要),自主性是个更有动力性的概念。


正如我们特别想要维护自尊一样,我们也特别想要保全自主性。自主性高的人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敢于与人竞争或冲突,但也乐意与人合作;自主性低的人羞于表达需要,害怕与人冲突,有些人表面合作而实际不合作。处处忍让,时时妥协,回避冲突,委屈自己,以至于显得木讷与缺乏活力,但内心又愤愤不平,是自主性低的人的特征,我曾在“为什么有些人拒绝别人的方式是说谎而不是直接说不?” 对自主性这个话题进行过探讨。

当我们向别人表达了某个需求并得到了满足,我们既会有一种感激,也会有一种欠了对方的感受,这些感受会驱使我们下一次设法报答或偿还对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这样发生了。有些人很不愿意欠别人(美其名曰“怕麻烦别人“),因为这会令他们有一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担心在关系里会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并丧失了自主性。按埃里克森的说法,这些人的“自主性——羞愧“ 的心理冲突没有很好的解决,特别害怕丧失自主性,特别渴望保全自主性,经常会被羞愧的体验所折磨。

在孩子坚持自己的表达时(比如需要某个礼物,反抗父母的要求等),如果父母能够尊重的同意或妥协,即使不同意也指出合理的理由,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一次一次地得到保全,这会有助于形成稳固的自主性,不会有丧失自主性的恐惧。相反,对于孩子自主的表达,父母经常采取拒绝、忽视或嘲弄的态度,那么一次一次地互动中,孩子经常会丧失自主性,经常体验到羞愧或怀疑的感觉。这些人在表达自主的要求时(比如表达某种需要,对别人提要求,呈现自己的见解等),会唤起幼时重复体验到的羞愧体验,自然会回避表达。同时,这些人对自主性受到威胁的情况又很敏感,容易把一些正常的要求都当成是对自主性的挑战。比如,对于老板布置的工作任务,他们会非常排斥,要么推诿拖延,要么心怀不满的抱怨,但又不敢于直接拒绝。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个体的自主性经常是被打压的,过度的“孝顺”、“听话”、“乖”等伦理要求会干扰个体自主性的发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小的孩子就被父母的期望所绑架,也会影响个体自主性的追求。这些人很难做自己,早早地学会了压抑自己的需求,迎合别人,似乎只有这样才是好的。在农村传统妇女中,很多是以利他的方式间接满足需求的人——全心全意为下一辈或伴侣的需求服务而迷失了自己。比如,有些人从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即使别人感受到了她的某个需求并试图满足它,她也照样会否认有这个需求,经常要在多次半推半就中才敢去满足自己的需求。没有了这样的过程,直接去表达自己的需求,会令她感到羞愧不安。

正如有些低自尊的人会表现的自尊心很强(时刻要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有些自主性低的人也时刻为自主性而战,对于任何会丢失自主性的情景过度敏感或矫枉过正(比如很难求助于他人,不愿意被人要求)。只是他们一般不敢公开作战——为了自己的利益据理力争(这是自主性高的表现),而是偷偷的战斗——不合作或伪合作,消极怠工,离开对方,跟人抱怨。所以,当一个人经常拖延,喜欢抱怨,消极怠工,那么他或她一定在自主性上受损了,或者在自主性上过度敏感了(把正常的要求都当成是对自主性的干扰)。

自主性低的人,在工作或团队的场合往往压力很大,他们经常会有一种自主性受到威胁的恐惧。这些人往往存在权威恐惧,跟权威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即渴望权威的肯定,又喜欢挑战权威,不那么合作或只是表面上的合作。为了寻求补偿,他们可能会去寻找完全听命于他们的伴侣、朋友或下属。在上班时间,他们压力很大,下班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则会有一种完全的自主感和轻松感。这些人也许会选择自由职业,或者渴望从事自由职业,那种完全自主的感觉让他们感到安全。

一个自主性很好的人,既敢于表达需求,又能允许关系中“欠”的感觉的存在,并在适当地时候报答对方。他们善于处理好关系,维护好自己的利益,因此抱怨或拖延的情况很少。他们既有掌控感,有时候又能适当丧失掌控感,跟人保持良好的合作。不会像有些自主性低的人那样强迫性的害怕丧失掌控感,以至于把正常的相互满足的关系都当成了自主性的挑战并进行回避。

如何完善自主性?首先要有权力意识,特别是在跟对手或权威相处时,你是可以表达你的需求的,反抗那些不合理的要求。表达需求不仅仅是麻烦别人(消极面),也是一次给别人的机会(积极面,所谓的礼尚住来),是一次深化关系的机会,能让别人看到你的存在;你也可以反抗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合理的拒绝对方,这样能够让自己在关系中更加的游刃有余。其次要明白:对方不答应帮忙≠我不值得被帮助≠我不好,从被拒绝之后的负面联想中跳出来,重新肯定自己。同时也清楚:尽管我有权利提出自己的需要,对方也有拒绝我的权利,尊重对方的选择而不强求(引用了一位知乎网友的观点)。


第三,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观点,可能是对别人的一种贡献,也许能带给他人有利的影响。记得有一次做自我体验时,我跟我的体验师表达了自己在团体中总是比较沉默的特点,往往是心里有话也不敢说,她马上回应说:“It's a loss to the group”。我至今还记得这句话,它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价值,慢慢地改变了不敢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


最后,要改变过度敏感于丧失自主性的情况,强迫性的排斥要求和命令。能允许别人来要求自己,更多的拥有合作的态度。“你只有成为别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被人要求并不意味着被人控制,我们需要遵循规则来相互合作,这往往是一种共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并非所有的规矩都需要挑战。权威既有控制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更多的觉察到合作,而不是紧盯着控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