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更受欢迎的人:倾听和安慰时的非评价态度
有效的倾听和安慰对于建立良好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的关键是:以非评价的态度面对脆弱情感,即对脆弱情感的尊重、接纳和理解,而不是评价、建议、忠告等。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对话:
对话一:
女儿:我对我的同学很生气,她把我的事情到处跟人说。昨天我告诉她去某公司实习的事情,今天很多人来问我这个事。太气人了!
母亲:不要凡事都指责别人,多看到自己的问题!
(分析:评价与指责的口气;给予忠告,忽略了孩子的情绪。)
对话二:
女士:我的丈夫离开了,我的人生也完了。孤零零地一个人活在世上,真是生不如死,我不想再活下去了。
干预者:人死不能复生,你千万不要这样想,何必害苦了自己呢?
(分析:忽略当事人的感受,也近乎是命令对方停止感受,只是一味的劝告。)
这两种安慰方式中,安慰者试图去帮助对方,但由于忽略和评价对方的脆弱情感,反而导致对方的不舒服。当事人可能觉得自己没有被理解,甚至感到羞耻(我为什么那么脆弱?)或者愤怒。此时,安慰者与被安慰者之间失去了情感联结。
如果下面的回应会更好:
对话一:
女儿:我对我的同学很生气,他把我的事情到处跟人说。昨天我告诉她去某公司实习的事情,今天很多人来问我这个事。太气人了!
母亲:室友把你的事情跟到处跟别人说,这确实会让人挺生气的。
(复述了女儿的内容,并肯定了女儿的情绪)
对话二:
女士:我的丈夫离开了,我的人生也完了。孤零零地一个人活在世上,真是生不如死,我不想再活下去了。
干预者:丈夫去世了,你需要独自面对生活,你感到孤独和绝望,缺少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复述了当事人的内容,并回应了当事人的情绪:孤独和绝望)
在上述回应中,回应者以非评价的态度面对来访者脆弱的情感,给予尊重、认同和理解,这种态度本身就能带来极大的安慰。被安慰者觉得自己被理解了,一种情感联结感形成了,让脆弱者不再感到羞耻、孤独与绝望。所以安慰人更关键的不在于你说什么,而在于对情感的非评价态度。有了这个态度,再加上适当的沟通技巧,安慰人的效果会很好。
遗憾的是,这种态度往往是被人忽略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以非评价的态度去面对他人的情感,日常的交往中,以玩笑、说教、评价、辩论为主,很少会对情感进行交流。如果一个人表露了情感,周围人反而会不知所措。我曾经在“能写出非常优秀的段子的赖宝为什么会得抑郁症”一文中举了一个相关的例子:
一个青年男子,其父其母,包括他自己,均是很幽默的人,在聚会的场合,往往引得大家是笑话连片。在他们家,平常也是彼此互开玩笑,很少交流感情。令人意外的是,他们三人中的两人均得过抑郁症,另一个则是焦虑症。
有一次他在父母面前提到内心的痛苦,父母则相当紧张,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因为交流负面情感,是这个家庭所不习惯的。
由于长久使用幽默的防御机制去处理内在的脆弱情感,长期对脆弱情感的隔离与否认,这些脆弱情感便以抑郁、焦虑的方式得到了呈现。那些被抑郁、焦虑所困扰的人,通过深入交流之后会发现,他们潜藏着大量的愤怒、委屈、哀伤、孤独……随着这些情感的觉察与表露,抑郁和焦虑就会慢慢缓解。
下面再来谈一谈人对于脆弱情感评价、回避态度的形成原因。
人对于脆弱情感回避的态度来源于幼时亲子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哭泣时,长辈常用的方式有:直接让孩子不要哭(“你再哭!”);通过玩笑让孩子“破涕为笑”;通过食物或玩具转移注意力,或者进行人格羞辱(“你羞不羞,屁大点事都要哭”)......总之,不要脆弱要坚强几乎是大多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要求。
这种教育方式下养育出大量屏蔽情感,特别是脆弱情感的孩子。这些脆弱的情感潜藏在内心,严重者以心理症状(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身心症状等)的形式得以呈现,或者成为一种绵绵不绝的不开心的状态。
屏蔽脆弱情感的教育方式具有适应上的意义,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过度社会竞争的时代。因此,一个心理成熟的人必须有足够的情绪调节能力,充分防止脆弱情感对于社会竞争的损害。一个心理脆弱的人在社会适应上会有些吃亏,虽然脆弱的情感能够带来很多有益的思考。(参看:怎么缓解抑郁产生的无价值感和无力感?)
不过,屏蔽脆弱情感的教育方式却容易养育出情感脆弱的孩子,或者表现为一种虚假的坚强感。为什么会说是虚假的呢?因为内在脆弱的情感遇到压力时很容易崩溃,只不过往往以发脾气的方式来表现。别人看到的是他们的愤怒和强势,却看不到背后的脆弱与无助。
成熟情感调节能力的养成来源于对脆弱情感的尊重、接纳、理解的态度。当婴幼儿的脆弱情感不断地被以这种非评价的态度对待之后,调节情感的内在结构形成了(一个安抚性的内在客体),这些人既能去尊重脆弱情感,又不会被脆弱情感所吞没,可以通过自我安慰、适当表达、健康的调节方式等来处理内心的痛苦。
具体来说,接纳指的是:这种情感发生了,无论它让人痛苦还是让人快乐,我们都承认它的存在。正念的练习反复强调“当想法、感受、情绪发生时,你只是知道它们的存在,不去排斥它,也不去贪恋于它”,便是一种接纳的态度。
尊重指的是,不进行是否对错,重要不重要的评价,而是以中立的态度看待情感。不给脆弱情感贴上坚强或软弱等标签,带着好奇的态度允许情感的存在。理解指的是,带着一种探索的态度,去认识到具体是什么情感,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这种情感的发生发展,与想法关系,与幼时经历的关系(这些是心理咨询师要做的工作)。
比如,一位咨询师邀请她的来访者谈谈他对逝去亲人的感情,来访者不耐烦地说“谈这些有什么用,我要的是方法,方法!”。咨询师没有跟来访者进行争论,也没有因为来访者的指责而生气,而是尊重他的愤怒,并试探性地去理解这种愤怒,于是有了如下的对话:
咨询师:“我注意到你有些不耐烦,是吗?”(对情感的接纳和尊重)
来访者:“是的,我觉得老谈这些没多大用处,我想要的是方法,让我如何不去纠结于这些事情。”
咨询师:“当谈到这些事情时,你会体验到什么?”(试图去理解情感)
来访者(沉默一会儿):“我觉得有些难过”(来访者开始哭泣……)
我们会发现,来访者的愤怒可能是用来防御背后的脆弱,咨询师对愤怒的接纳与理解性的探索,让来访者觉察和面对了脆弱的情感。此时,咨询师并不用说太多,情感的浮现与体验本身就能带来轻松和被理解的感觉。
你可以去做个实验,当你的伴侣、同事、朋友表露了某种情感后,你试着以接纳、尊重、理解的态度面对他们的情感,看看会带来什么样的感觉。一般会是:一种亲近感产生了,一种相互滋养的感觉浮现了。这会是一个美好的时刻。
以上。
————
作者为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