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培养一种自我观察的能力
科学研究要求摒弃主观情感,从客观的视角去看待研究对象,尽量保持中立的态度。人也需要培养一种自我观察的能力,摒弃主观的偏好,把自己的心理成分(情感、记忆、生理感觉、想法等),当成研究对象加以审视。
心理学詹姆斯提出了“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的概念,每个人或多或少具有将自己作为客观对象加以考察的能力,这是主体自我的功能,这种功能对于认识自己、调控自己是必要的,防止受到内在破坏性冲动的影响。
正念练习中很重要的部分,是以一种有距离的方式去审视内心,形成一种第三方的视角,培养的也是自我观察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比如,妻子以严厉的态度数落丈夫,一般的状态下,丈夫会体验到愤怒,并产生诸多愤怒的想法,然后,他可以会加以反击或辩护,于是,一场争吵可能开始了。此时,一定程度上,丈夫被愤怒控制了,理性观察的能力受到了干扰。
如果丈夫能够从情绪和想法中跳出来,对自己说:“我感到愤怒,我正在产生愤怒有关的想法”,这相当于把愤怒当成了研究对象。这种客观化的态度停止了对愤怒的卷入,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更理性的表达才有可能。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主要有四个要素组成:描述事实 + 感受的表达 + 感受背后的需要 + 具体的请求。
比如:“孩子,看到餐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放进脸盆里?”
这种沟通方式显得非常的文雅,但在我看来,它存在的前提是沟通者必须具备相当好的情绪调适能力。如果沟通者情绪是激动的,哪怕说了同样一段话,他的语气、语调已经暴露了背后的愤怒,会让这句话的建设性作用大打折扣。因此,有效沟通的前提是良好的情绪调适能力,而不是沟通方式。
以第三方视角观察自己的能力,是情绪调适中重要的部分。把自己作为观察对象可以用于诸多的情境,特别是面临挫折时。
比如,室友这次考试成绩比你好多了,你感到失落和沮丧,此时,你只需知道这些感受的存在(或者跟自己说“我现在感到失落和沮丧,还有些委屈”),体验这些情绪,如果冒出了一些自我否定想法(比如“我是一个失败者”、“看来我确实不够聪明”),不用相信它或对抗它,只是知道这些想法的产生,让它们自由的出现和飘过。你像一个旁观者那样看着自己,体会到感受、想法的出现和消失。
面对一个困难的情境,比如你要求助于某个人,你感到为难,害怕被拒绝,担心对方不高兴,甚至想放弃算了。此时,你照样可以跳出来,知道它们只是一些想法,知道你有些担忧和焦虑的感受,同时,你明白这件事情是需要做的,于是,你仍然去做了这件事情。你并没有刻意消除这些想法和感受,而是“带着症状做该做的事情”。
因此,以第三方的视角,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的好处有:
1、给自己奔腾的情绪和思绪泼一盆冷水,阻止它们的燃烧。
有些人特别容易被自己的情绪吞没,冲动下做或说了一些将来会后悔的事情,如果具有了这种自我观察能力,就不致于失控。抑郁症患者有一种“思维反刍”的习惯,沉浸于某些糟糕的想法中无法自拔,如果能够从消极思维中解脱出来,则能慢慢走出抑郁。
2、让自己更有勇气去做一些不敢做的事情。
人之所以会缺少勇气,往往是因为恐惧的情绪和想法的干扰,如果有了自我观察的能力,恐惧及消极的想法将不会将一个人吞没,使自己更能在理性的指导下做该做的事情,从中得到成长。
3、由于冲动及情绪控制能力的提升,自信得以增强,关系维护能力也得到加强,积极体验增加,生活逐渐进入一种正性循环。
那么,如何来培养这种能力呢?
1、坚持正念观呼吸的练习。
关于如何操作,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写过,再贴一下:
正念练习中,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呼吸,关注呼吸时气息流经鼻腔的感觉。在上嘴唇的部位,或者鼻腔的内侧,或者鼻腔与嘴唇交界的部位,你会体验到一些细微的感觉,你就把注意力放在这些感觉上面。过不了多久,想法、回忆、想象、事件、情绪都或重或轻的出现,你的思绪就被带走了。过了一会儿,你意识到你被带走了,此时,重要的是,你放下这些分心的念头,重新回到对呼吸的关注上来。每一次对分心的放下,每一次回到你的呼吸,就在培养一种分离的习惯。事件仅仅是事件,想法仅仅是想法,情绪仅仅是情绪,你从中跳了出来,不跟它们有太多的纠缠,只是观察它们,而不是卷入其中。
每天半小时,坚持练习。
2、每次负面感受出现的当下,可以对自己说“研究机会来了”,然后试着去跳出来看自己,观察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刚开始会较难,但只要你记得这个方法,多加练习,就能慢慢增强这种能力。
3、平时生活中,学会以不加评判的观察态度面对世界,不用老沉浸在想法和情绪中。很多时候,人没有真正在看这个世界,而是被想法、忧虑或欲望吞没了。每天主动花上5分钟时间(可以利用排队、上下班的时间),看着周围的人或物, 不加评判的观察。
4、《辩证行为疗法》一书中介绍几种有用的想像练习,培养一种思想解脱的习惯:
想象你坐在田野上,抬头看着你的思想随着云朵飘走。
想象你坐在小溪边,看着你的思想随着落叶飘走。
想象你的思想写在沙滩上,然后被波浪冲刷掉。
想象你坐在树边,看着你的思想飘到树叶上。
站在一个有两扇门的房间里,看着你的思想从一个门进,从另一个门出。
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以第三方的视角看自己,很类似于弗洛伊德提出的“均匀悬浮的注意”。
弗洛伊德要求咨询师在做咨询时,不把自己的注意力专门集中在任何事情上,总是平静地、专注地、非评判性地倾听和观察所有材料。咨询师要充分屏蔽个人的偏好和期望,把每次咨询都当作新的开始,不带有记忆和期待,暂时搁置先前的看法、感受和情绪。
这种态度有利于充分保持中立的态度,不受到到咨询师个人好恶的影响,能够获得更准确的理解,也表达了一种更接纳的态度。
在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关系里,努力培养一种“均匀悬浮的注意”的态度,把想法和情绪作为研究对象,屏蔽个人好恶判断的影响,让内心成分自由地浮现。同时,非评判性观察的习惯,能远离潜意识不良冲动、关系的控制,让自己可以做出更多理性的选择。
当然,观察自我的习惯并不容易培养,但只要坚持,就会有成长和改变。
————
相 关 阅 读:
上一篇文章:
——
作者为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