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为人父母的心理考验
养育孩子并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而是对父母人格的一次考验。完成的好,孩子与家长一起成长;完成的不好,形成破坏性的关系(控制与反控制、攻击与反攻击、冷漠与反冷漠......),对彼此都是伤害。
我们经常可以在新闻中看到类似的例子,比如,有的母亲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气得生病入院了,有的母亲看破红尘出家了,最严重的,甚至把孩子给掐死了......相反,有些父母变得越来越成熟和健康了,比如,有些母亲为了更好地辅导孩子,考取了教师资格证,有的考取了心理咨询证书,亲子双方都得到了成长。(知乎上最近的一个热门话题)
很多父母在孩子0-2岁左右时,亲子关系很融洽,他们乐于给予孩子充分的呵护与温暖。一旦在2岁之后,孩子逐渐形成自主感,时不时地「反抗」父母后,亲子之间的斗争关系就出现了。
这个阶段,会是那些「完美父母」的滑铁卢,他们一次一次地受挫,从完美父母一下子转变成「邪恶父母」,轻则打骂,重则虐待,留下一个个心理创伤的孩子。当道德的力量不允许这样做时,他们在成为父母的过程中体验到诸多的愤怒与挫折。那两位生气住院、出家的母亲,可能是这种状况。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这些父母还没有真正在心理上成熟起来,他们缺少一些健康的心理品质,如尊重、妥协、独立、包容。在心理的发展上,他们有很多停滞的原始的心理成分。也许他们可以在事业上有不错的成就,但在关系层面往往是失败的。在亲子关系上如此,在其他关系上往往也如此。
如果父母充满着自恋、依赖、控制等不成熟的心理品质,不允许孩子反抗自己,以各种躯体或语言暴力去伤害孩子,一味地想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来塑造,那么,亲子冲突在所难免。有些孩子不敢反抗父母,代价往往是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抑郁、强迫、焦虑、行为抑制等),或者是内化一段病态的关系。
亲子关系的问题暴露了父母自身的问题,父母可以在痛苦中得到成长。有些父母会去寻求心理咨询,通过咨询去认识到病理性关系的存在,修通自身存在的心理创伤。有些父母自学心理学,不断地在错误中认识和反省自己。
不过,很多出现亲子关系问题,或者孩子有心理问题的父母,往往不承认是自己的问题,要么把问题归结为孩子、伴侣、同伴、学校,要么干脆否认问题的存在,甚至在孩子明确提出帮助的需求时,也只是轻描淡写地搪塞过去。总之,他们一定要维护自己「完美父母」的形象。
孩子被迫承接了完美父母所否认的病理性人格成分,这是他们所不能整合的部分,因此,完美父母们往往会制造出心理问题的孩子。这种亲子关系是很糟糕的,孩子往往长久处于精神控制之中,只有等到自力更生后,才可以脱离病理性关系的魔掌,得到暂时的解放。
虽然肉体上脱离了牢笼,但精神上的影响似乎无处不在。有的人在遇到某个生活事件(比如一次冲突、恋爱失败、亲子冲突)后出现了心理问题;有的人长久地以心理症状的方式将内心痛苦得到象征性的表达;有的人让自己过上了很糟糕的生活(如无法恋爱,无法享受生活);有的人反复出现被虐待或控制的梦境......
父母重要的是去容纳孩子,尊重孩子独立的意志和需要,有时要承认失败,学会妥协。如果能做到这些的话,将会有助于孩子健康自信的形成,自己也能不断地丰富人格,这一切的前提是父母人格上的成熟。
成熟的人格会有足够的自我反思能力,在与孩子的关系上,父母千万不要太自信了。当孩子「不听」父母的话时,或者孩子经常与父母对抗时,重要的不是加以攻击,而是反思: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他的情感或痛苦是什么?我有什么需要改变的地方?
成熟的人格也会随时撤除自身的非理性愿望,当孩子没有成长为父母期望的样子时,能够承认现实,调整心态,把自尊的需要建立在自己的奋斗上,而不是寄托在孩子身上。
总之,在遇到亲子问题时,多看到自己的问题,多求助于心理学(心理学是关于个人成长的学问),多寻求专业帮助,成为一个谦虚的不断成长中的父母。父母一定要先明白孩子有如下权利:(摘自《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
与人交往时感觉安全
受到尊重
不受言辞、精神和身体上的攻击
表达自己的观点
被欣赏、被认可
孩子的隐私和底线受到尊重
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觉舒适
在这些前提下开展教育和引导,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亲子双方都能得到健康成长。否则,往往是在利用孩子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会是一种病态和剥削的关系,成为新一轮痛苦的来源。
——
上一篇文章:
相关文章:
——
作者为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