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为什么我总是承担了过多的责任
当遇到问题时,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把责任归结为别人,为自己开脱,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但有些人却习惯性地把责任归结为自己,即使只有部分的责任,他们也会认为自己应付百分百的责任。
这种过度的自我负责让他们经常有一些沮丧与自卑的情绪,很难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总是承担了一些不必要的压力。
比如,人际相处出现冷场时,他们会责备自己不会说话,认为自己太内向,于是,他们急迫地跳出来救场,或者为找不到话题而焦虑不安。他们没有意识到,人际冷场是一个「场」的问题,是双方之间的问题,或者根本不是问题,是人际相处中难免会有的情况。
在亲密关系中,他们很难面对分手,总觉得如果自己再努力一把,就有挽回的可能,如果放弃了,那么就意味着自己不够有担当,自己太自私了。当伴侣生气时,他们不太会反击,一般会认同对方的说法,开始自我责备。虽然心里有不满,却不敢表达,他们同样会认为这是自私的表现。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关系中的一方受到别人欺负时,他们才可以毫无阻碍地释放内在的攻击性,此时,我们会惊讶地看到他们非常果断和有力量的一面。比如,当朋友被欺负时,他们会大胆地跳出来驳斥,为朋友两肋插刀,不惜与他人发生强烈的冲突。或者,当心爱的人受伤时,他们会义无反顾地跳出来,为此拼尽全力。
而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要跟别人冲突的情景,他们就一下子蔫了下去,脑海中不断地冒出自我怀疑的想法:「是不是我太小气了」、「对方会不会觉得我太计较了」、「我这样是不是有点过份」,这些自我怀疑阻碍了内在情感和需要的表达,让他们显得特别忠厚老实。
为什么他们会形成过度负责的特点?临床经验让我发现,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往往会有一个需要拯救的对象,很多时候是一个弱小无助的母亲,或者是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这个母亲在与她丈夫(或婆婆等亲戚)的相处中,往往处于弱势的、被欺压的地位。这样的家庭中夫妻关系往往不好,冷漠、疏离、隔阂、冲突是常态,家庭中难得出现温暖与和谐。
孩子从小能感受到妈妈的无助,以及爸爸(或周围亲戚)的冷漠和无情。去拯救这个无助的妈妈,去拯救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成为了这些孩子「不得不」的选择。毕竟,妈妈是他们最重要的对象,家庭是他们最安全的基地,妈妈开心了,家庭和谐了,他们才会觉得安心。
关注妈妈的需要,听妈妈的话,为妈妈出头,他们总能敏锐的觉知妈妈的需要,处处小心谨慎,以她为中心。除此之外,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是很多聪明的孩子最可以做到的事情。这些孩子可能会成为童年优秀孩子中的一员,不过,他们往往会迷失童年中常有的快乐,难以投入于玩耍。
从这个意义来说,打骂倒不一定会让孩子变乖,无助的妈妈、糟糕的家庭关系,更容易让孩子变得乖巧懂事。
这样的妈妈往往在情感上不够独立,会把孩子当成了依赖的对象。于是,亲子关系可能是颠倒的,妈妈将无法从丈夫身上满足的依赖需要,放在了孩子身上。妈妈把承受的诸多痛苦,有意无意地倾倒在了孩子的身上。所以,无助的妈妈可能也是一个情感剥削的妈妈,孩子成为了一个承担妈妈痛苦情绪的容器。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里,孩子迷失了自己,妈妈或糟糕的家庭成为了他最关注的对象,自身的需要和情感则是第二位的。当这个需要与妈妈的需要发生冲突时(由于这样的妈妈往往有剥削的特征,所以冲突其实是难免的),那么,为了保护妈妈,孩子压抑自我是必须的。严格的超我就是这样形成了,他们建立了非常苛刻的道德标准,很难为自己着想,把正常的自我需要都贴上自私的标签。
哪怕他们年龄不小了,到了该脱离家庭建立自己的亲密关系的时候,他们仍然难以放手原生家庭,难以为自己着想。他们往往成为糟糕家庭或无助妈妈的一个牺牲品,即使外在是成功的,但内心并不快乐。
他们之所以会过度自我负责,来源于防御自私的需要。正常人能够承认自私的需要,虽然偶尔有内疚,但不会为此焦虑不安。而他们难以承认自私,对自私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恐惧,在潜意识里,为自己着想也许会摧毁那个弱小无助的妈妈。
如果因为外在压力导致抑郁症的发作,那么,苛刻的道德标准会进一步升级到一些自罪妄想,诸如「我太自私了,天冷了就要加衣服,脖子饿了就要吃饭,我只想着自己」、「我有罪,因为我把剩饭倒进了垃圾桶,太浪费了,我应该坐牢」。
因此,孩子的乖巧懂事只是一种「假我」,是为了拯救家庭,拯救妈妈发展出来的适应性自我功能,代价是迷失了真实的自己。真实的需要、情感很难表达出来,特别是当这些需要和情感与他人有冲突时,他们会非常紧张,自我怀疑,压抑。
另一方面,由于一直压抑自我,真实的自我没有被尊重和理解,他们内在潜藏着一个「巨婴」。在潜意识的幻想里,他们以为凭一己之力,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他们的过度负责,背后也有巨婴的影子。这个潜藏的巨婴会让他们很难面对失败,很难承认自己的局限,总是过度负责,这会成为他们新的痛苦来源。
改变的途径,是去承认和面对内心真实的需要、情感,去认识到内心的痛苦和创伤,逐渐走出诸多非理性道德框架的束缚,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父母。通过这个自我探索的过程,慢慢地释放压抑的情感,减弱苛刻超我的制约,敢于呈现和表现真实的自我,逐渐感受到自我表达后的畅快与释放。
——
上一篇文章:
相关文章:
——
作者为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