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缺失:你为什么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
这似乎是一老调重弹的话题,今天我来谈一谈一个新的领悟。我们先来看看这样的一个故事:
大约在小林上小学四年级时,他的成绩一下子好了起来,经常拿到班级的第一。以前默默无闻的他一下子受到的夸奖多起来了,比如,走在路上,遇到村里的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奶奶,她会停下来,以一种夸张的语气说到:
「真好,真是一个好孩子!」
「怎么会这么好!」
「你看,这么出色的小伙!」
小林感觉到脸庞发热,心里不安,也有怀疑,为了配合一下对方,每次他都会礼貌地叫一声「婆婆好!」,然后在婆婆欣赏的眼神下害羞地走过。
在学校里,小林也受到了很多意外的夸赞。比如:
突然有小朋友过来说:「我爸爸说要向你学习!」
数学课老师在宣布成绩:「林XX,100分!」
班主任提议:「鉴于林XX同学优异的成绩,我提议他成为新任班长,大家不会有意见吧!?」
走在路上了,也会有一些不太认识的其他老师投来赞许的目光。
还有一些家长见到他,热情地跟他打招呼:「林XX!」
这些因为优异成绩突然获得的夸赞,一下子让小林觉得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不免很自豪。因为成绩好,之前玩得好的小伙伴们跟他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好像不再那么亲近了。有个别人还会在背后说一些嫉妒性的坏话,也许这是成功者的代价吧。
那么,父母对小林的态度怎么样呢?
在成绩好之前,他不知道父母对他的态度是什么。父母好像一直很忙,父母的关系也不太好,家里很少会有亲近温暖的气氛,很多时候比较沉默压抑,或者是一些可怕的争吵。父母几乎没有夸过他,好像在父母眼里,他只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有些麻烦的孩子,虽然父母会尽到照顾与教育的责任,但那种情感上的关心和欣赏他没有印象。小林有时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我是他们亲生的吗?我会不会是被抱养过来的?」这些念头在小林七八岁时冒出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消失,他一直有这样的怀疑。
在小林成绩突然变好之后,父母好像也没有特别的欣赏,他们仍然关注着自己的忧虑,父母这种冷淡态度与周围人积极评价形成了强烈反差。虽然父母偶尔也会因为他得了三好学生或者第一名而高兴,但这种高兴往往很短暂,很快就会被家庭中的压抑和沉闷所取代。
现在,小林已经是一位大学生了,他从高中开始就一直情绪抑郁,抑郁的原因,主要来源于日益强烈的学业竞争,他发现自己不太有优势了,他感觉不到自己独特的价值了。于是,他出现了一些强烈的怀疑,他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生怕别人不喜欢他,任何的平淡的态度都会被他解读为讨厌他的证据。
比如,
室友们在一起聊天,而他没有参与进去,他就会强烈的担心「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很奇怪」。
有同学体育很好,球踢好,他就会很嫉妒,经常想着怎样超过他。
总会担心自己不够好,只要对方没有积极的反馈,心里就会很不安。
任何竞争的场合都会让他兴奋与焦虑,他不甘人后,特别想证明自己。
经常会幻想成为一名科技牛人,攻克程序难题。
……
这是我综合了很多类似问题的人的情况所虚构出来的例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很在意别人评价的人,往往有这样的特点: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们的情感是忽略的,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到了学龄期之后,这些孩子在学业竞争中有了一些优势,由此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和赞赏,他们被抬高到了一个过高的位置。
这种情况导致了他们自我价值感的严重摆荡:一方面存在着持续的「我不够好」的感觉,另一方面出现了强烈刺激性的「我很厉害」的错觉。
这两个条件(条件1:父母缺少对孩子情感上的体谅、理解和尊重;条件2:因为成绩等优异表现获得周围人不切实际的赞扬)如果都成立,那么,孩子很容易会发展成为一个特别在意他人评价的人,他们主要的关注点永远是:你重视我吗?你会不会讨厌我?我是不是最厉害/重要的?
条件1与2有着前后的关联。如果父母缺乏对孩子的理解和关心,容易形成孩子很低的自我价值感,那么,当孩子发现成绩好能够带来周围人积极赞扬时,这会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并执着于这种满足。这就像一些从小家境贫寒而备受歧视的人,一旦成年后当上高位就忍不住不断贪污金钱以填补内在缺失。这些孩子一旦发现优异的成绩能够补偿自我价值的缺失,就会执着于这种满足方式,他们会特别努力以获得外在的夸奖。
如果父母对孩子在情感上是体谅、理解和尊重的,对孩子充满着发自内心的爱(条件1不成立),那么,当孩子成绩优异时,父母一方面会非常开心,另一方面也会去关注:孩子过得开心吗?压力大吗?他们不会给予孩子过度的夸奖,因为他们聚焦的点仍然在孩子的情感和需要上。他们并不那么需要从孩子身上得到自恋满足:因为孩子好的成绩而肯定了父母的价值。
如果只有条件1(父母缺少对孩子情感上的体谅、理解和尊重),而没有条件2(孩子在学校里并没有出色的表现,并没有得到大量的赞扬),也就是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几乎很少得到父母及周围人的积极回应,那么,这会形成他们基础性的低自我价值感,一般会有两种表现。
对于有些人而言,这种低自我价值感可以会被防御性地扔到了内心深处,表现在外的是完全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他们会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很早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怎样去获得自己想要的帮助,通过在现实功能上的独立性来防御内心深处对他的人情感依赖。有些人则持续地体验到低自我价值感,已经不再奢求别人对他们的好评,他们会去寻找一段依赖的关系,依靠关系中的他人给予自尊的供给。他们在关系中讨好、顺从,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害怕跟人冲突,一味想得到别人的庇护,不敢去持续实现自我的价值。
因此,作为父母而言,如果你想要培养出一个自信的,不为别人评价而执着的孩子,那么,就要给予孩子持续地情感上的关心、理解、回应和尊重,这会让孩子形成价值感的自我供给来源(内在有一个稳定的爱的客体)。有了这个来源,再加上在学业竞争中的成功,那么,孩子会形成稳定的自信感,高自尊感,足够的自尊调节能力,这为他们的人际关系,学业和事业上的竞争打下了良好的人格基础。这些孩子不会强迫性的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对他人评价的免疫力更强。
如果父母对孩子情感上的忽略、不关心、不尊重,那么,孩子就会缺少自尊供给的内在结构(缺乏一个稳定的爱的客体),导致强迫性地依赖于外界的供给,并产生诸多的焦虑、抑郁与压力。当他们竞争失败时,会冒出大量自我否定的想法,无法去平息这些质疑的声音。他们也会对别人的反应做出过度贬低的解读,比如认为别人讨厌他,不喜欢他,排斥他等等。
那么,如果你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别在意别人评价的人,该怎么办呢?
你还是需要一段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内心的需要能够被看到和尊重,内在的情感被理解和回应,你能够表达任何事情而不用过度担心被否定和讨厌,你并不需要刻意做什么来证明自己或者讨好对方。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关系,你并不需要百分百地获得这样的关系,只要关系中主要是这样的特点就行。当持续时间足够长时,这样的关系就会被你所内化,逐渐发展成了一个能够供给自尊的内在结构(表现在:失败时会有温和肯定的内在声音;不会对他人的反应做出过度讨厌的解读)。一段健康的友谊、亲密关系、咨访关系均能达到这样的结果。
除了拥有一段健康的关系之外,你也需要在去拓展你的自尊供给来源。学业上的成功、事业上的发展、能力上的进步、金钱上的积累,以及其他的能够证明自己价值的途径,都能够平衡你持续不断的低自我价值感。健康的关系+现实的成就,两者协同进行着,你就能逐渐走出低自我价值感的牢笼,不断地获得健康的自尊感。此时,他人的负面评价对你的扰动就会越来越微弱了,你甚至已经忘记了对他人评价的关注,更聚焦于一些有趣的事情!
——
相关文章:
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