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止于智者?问题是有谁见过“智者”?
俗话说“狡兔三窟”,“怀侠肝义胆气魄,写痛快淋漓文章”的老魏近期开了一个分店,叫做“文字客老魏”,主要以杂文笔法写时政热点。欢迎新老朋友去尝尝鲜,内容不重复,口味一如既往地辣爽。
只要涉及“谣言”这个话题,很多人必然要引用一句古语,叫做“谣言止于智者”。
可引用这话的人,基本上没有一个是“智者”——至少就我所见是这样。
更多的情形是,这些看上去老成持重一贯正确的人,刚刚引用完这句名言警句,自己立马就会传播另外一些货真价实的谣言或者别有用心的观点。
打这么个比方吧,未庄的小D 在村口与人闲聊说:“我刚刚看见赵太爷打阿Q了,啪啪,好大两个嘴巴呢!”王胡警惕起来了,严肃地说:“小D我警告你,村口可不是法外之地啊!”
小D如要争辩,说确实是自己亲眼所见,王胡先就要给小D嘴巴了:“谣言止于智者,谁不知道赵太爷德高望重亲切慈祥,我们整个村有谁没受过他的恩典!阿Q那猪狗一样的东西,多半是碰瓷,赵太爷打他可不是脏了自己的手!”
这“满脸胡子的”王胡,话语策略高明就高明在以智力判断取代事实判断,并由此形成道德判断,回过头来又照应智力判断,于是形成了逻辑闭环,天下无敌。
这有点像某个“盖世英雄”“一代天骄”杀人之前的雄辩演说:“我之所以杀你们,是因为你们是有罪的。何以说你们有罪?上天派我来,就足以证明你们有罪。如果没罪,上天怎么会派我来呢?”
鲁迅曾经在《论辩的魂灵》中对此类论辩高手有过形象的描绘:“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
鲁迅一百多年前的话,至今听起来仍然耳熟能详。随便去哪里找找,基本上都是如此这般的立论。所以,将鲁迅的文字从教材中清除,实在是高明之举。既然要打麻雀,就不能放纵那摇树乱喊的人。
“谣言止于智者”本质上是一种农业社会背景下的格言谚语。因为农业社会,一个人如果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以及基本的逻辑思辨能力,他就大致可以判断出一则信息的可信度。比如,“公鸡下了双黄蛋”“弱女子抢劫三壮汉”“聋子听哑巴说瞎子看见鬼了”。
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背景之下,科技日新月异,演技异彩纷呈,吹技突飞猛进。处于形形色色信息之中的现代人,除了最基本的一些常识和内心较为恒定的价值观念可以作为判断的凭借之外,已经不可能真正做到“明辨是非”了。
现代学科技术的分支也越来越精细,所以“专家”都只能专,稍有偏离,他就可能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无知的。
最可笑的是,公众却还习惯一劳永逸地指望几个明星专家。譬如军事听谁谁谁,医学听谁谁谁,经济学听谁谁谁。殊不知,军事也好,医学经济学也罢,本身有无数具体的学科分支,隔行如隔山,你让一个研究炮艇的人去谈激光武器,就相当于安排眼科医生去治肺炎,或者请个兽医给全家做保健医生。
那些包谈一切的明星专家,百分之百是连哄带骗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任何人其实都没有底气说什么“谣言止于智者”这样的废话了。除了一些较为低劣的谣言之外,绝大多数谣言之所以流行得起来,是因为造谣者本身就参照了某些专业背景,或者真假参半,尤其重要的是,它就是为迎合大多数公众的心理期待而炮制出来的。
做个老百姓真的好难,你既要学会区分真假鸡蛋,又要鉴别苹果有没有打蜡,还得识别地沟油……不炼成“万能老百姓”,你的上当受骗就都是活该。永远不敢斗胆问一问:我交了那么多税收,养了那么多专业机构和管理部门,为什么不是他们帮我鉴别与监管?
谣言这事也是这样。谣言永远不可能止于个人,社会性的问题不能将板子打到公众个体素质这只巨大的屁股上来。
谣言的天敌只有一个,那就是畅通的信息渠道。
除此之外的说法,真的没有任何说服力,而只会让我越来越成为“愚者”,而不是什么“智者”。
“非常魏道”篇篇原创首发,敬请关注、转发、推介。
“再微弱的光,都是刺向黑暗的利剑!” 心与心的映照,手与手的相握,总有力量留存。永不绝望,相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