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孩子的24节气】惊蛰
热爱自然的大朋友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学习24节气呢?因为它不仅仅只是一首儿歌:“ 夏满芒夏暑相连......”,更是包罗了天文地理,物候历史等综合知识体系。此外,它更是我们中华农耕文明的“根”,作为中国人,我们的古人早在商代,距今几千年前就开始发现了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并娴熟地指导人们生产生活,这是不是一次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呢。
今日 惊蛰。
记录今天的大自然物候变化
柳枝发芽 拍摄于2022.3.5惊蛰by绿野
柳树雄花花序 拍摄于2022.3.5惊蛰by绿野
木兰 拍摄于2022.3.5惊蛰by绿野
泽漆的伞状花序 拍摄于2022.3.5惊蛰by绿野
紫叶李的叶芽拍摄于2022.3.5惊蛰by绿野
成片的蛇莓拍摄于2022.3.5惊蛰by绿野
蛇莓拍摄于2022.3.5惊蛰by绿野
【走过立春、雨水、马上就到了惊蛰】
这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线丽毒蛾的幼虫渐渐苏醒,从茧中爬出(左侧有红色液体,并有一个洞)拍摄于惊蛰by绿野
24节气,是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涵盖了天文、气象、地理、动物、植物、昆虫等等各类学科)
24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24节气,把太阳周年运动估计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每个节气分为三候,每一候都有相应的物候变化。
所谓“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24节气对应的72物候,它是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六个节气为一个季节,四个季节为一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
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由气候变化对应的自然界变化,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惊蛰分三候:以一候桃始华,桃花开始盛开。二候仓庚鸣,黄鹂开始鸣叫,鸟儿寻找配偶的季节到了。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老鹰化身为斑鸠,每年2、3月份老鹰飞往北方,古人认为此时常见的斑鸠就是老鹰的化身
二十四番花信风——古人看花识节令
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中共有24后,每一候都有相对应的某种植物开花,于是就有了“24番花信风”的说法。惊蛰对应24番花信风分别为:一候桃花,二候棠棣di,三候蔷薇。
一候,桃花开 《诗经》有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二候,棠棣 《论语》云: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三候蔷薇: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李白(唐) |
24节气与圭表
古时候,虽然我们的先人没有任何现代科学仪器,但他们通过肉眼观测天文气象日月星辰,发现了黄道、赤道、南北回归线,和现代天文学完全吻合,古人是怎么做到呢?古人有什么测量仪器么?
看自然,解开宇宙的谜底
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次,每365天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迹就被称为黄道,24节气,把太阳周年运动平均划分为24等份。每一份分三候,每一候为五日。由于,由于地球运行的轨道平面(就是黄道)和赤道保持着一定的倾斜角度,所以,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都是不同的。
用仪器圭表定节令
(北京古观象台的圭表)
古人发明一种测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圭表,早在周代,人们就已经知道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通过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来定节令并一步步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圭表日影长度,来指导农耕。
(图片源自网络)
春分、秋分:太阳光直射赤道(此时,正午12点时日影在中间位置,且日夜均分);夏至: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正午时,日影最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冬至: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日影最长,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商朝时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即:两分两立,两分即春分、秋分,两立:夏至、冬至。(商朝 ,殷墟卜辞中,出现了“至日”“至南”“南日”等文字,这无疑指的是冬至。距今已经3600多年了。真正确立24个节气则是在汉朝距今也有2千多年的历史了。)
冬至、夏至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
在生活中古人发现,不同节令之间日夜时长的差异,并逐渐发现冬至日照最短,夏至日照最长,春分秋分白天黑夜时间相当,如下图:
春分、秋分日夜平分;冬至白天最短,夏至白天最长
古人不仅发现了宇宙的奥秘,更是由此掌握了24节气,并用于指导农事生产。“惊蛰”太阳到达黄经345°,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开始进入“春耕”,农人们开始忙碌。
荠菜开花拍摄于2022年立春by绿野
写在最后
24节气,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是我们中国文化之“根”。24节气的划分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它不仅用来指导百姓从事农耕劳作,也影响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和处世哲学,它和易经一样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符号象征,它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影响着我们当代中国人。
知识链接:
二十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更多精彩自然观察,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欢迎转发或点“在看”如需转载或使用到本公众号的内容,或图片在其他文章发表,
请事先和我联系征得同意,谢谢!
联系邮箱:3901918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