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给孩子的24节气【处暑】

绿野 给宝贝的故事书
2024-09-05

关注自然的爸爸妈妈们,一起开启自然育儿之路吧!


今日,处暑

太阳黄经到达150度为处暑,处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道:“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民间有说:“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立秋”只是概念上的秋至,而真正的气象上的秋天,要等到处暑后。


“处”的本义是隐,止《说文》释“处”:止也,得几而止。“处”作隐退、消隐、潜伏等含义,处暑的含义:暑气渐消并逐渐‘’秋高气爽”。


处暑分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今日上海晴转小雨,气温39~28℃,今天已是上海第50个高温天。


虽然酷热难当,但看天气走势图,心中也有些许的安慰,过了今天就将引来我们期待已久的秋天,温度从39摄氏度将至35摄氏度,并在后面一周持续走低,炎炎夏日终于要和我们say goodbye 了。而这样的炎热天气对我们自然观察有什么影响呢,一起来看看今天大自然的变化。


一起来观察今天大自然的变化吧!



大自然的警钟。。。

人类过度活动使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不适合人类生存,最终倒霉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西方流行颇广的“盖亚理论”该理论,就是以整个生物圈为考察对象,认为生物与环境一道,正在使地球变得越来越适合生存,如果有不和谐因素,将会被生物圈设法清除。得到大量数据支持,但也衍生了一个可怕的结论:地球正变得越来越热,越来越不适合生物的生存。造成这一不和谐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人类的活动,根据该理论的数学模型,地球在最近五十年内将大幅减少人口数量,温度升高和疾病流行是减少人口的主要原因


这几天连续的高温,江水干涸,火灾频发,大自然以它最严厉的警告,在告诫人类,过度消耗迫害大自然的后果之严重。


爱护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被每一个人重视起来,出门带一个布袋,少拿一个塑料袋,少开一次车,调高一点空调温度,提倡断舍离,不过度消耗资源,仅取自己所需,还更多于自然,每个人都节约一点能源,都爱护一点自然,或许才能谈未来。






24节气与圭表

古时候,虽然我们的先人没有任何现代科学仪器,但他们通过肉眼观测天文气象日月星辰,发现了黄道、赤道、南北回归线,和现代天文学完全吻合,古人是怎么做到呢?古人有什么测量仪器么?

看自然,解开宇宙的谜底

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次,每365天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迹就被称为黄道,24节气,把太阳周年运动平均划分为24等份。每一份分三候,每一候为五日。由于,由于地球运行的轨道平面(就是黄道)和赤道保持着一定的倾斜角度,所以,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都是不同的。

用仪器圭表定节令

(北京古观象台的圭表)

古人发明一种测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圭表,早在周代,人们就已经知道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通过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来定节令并一步步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圭表日影长度,来指导农耕。

(图片源自网络)

春分、秋分:太阳光直射赤道(此时,正午12点时日影在中间位置,且日夜均分);夏至: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正午时,日影最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冬至: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日影最长,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商朝时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即:两分两立,两分即春分、秋分,两立:夏至、冬至。(商朝 ,殷墟卜辞中,出现了“至日”“至南”“南日”等文字,这无疑指的是冬至。距今已经3600多年了。真正确立24个节气则是在汉朝距今也有2千多年的历史了。)

冬至、夏至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

在生活中古人发现,不同节令之间日夜时长的差异,并逐渐发现冬至日照最短,夏至日照最长,春分秋分白天黑夜时间相当,如下图:

春分、秋分日夜平分;冬至白天最短,夏至白天最长


写在最后

24节气,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是我们中国文化之“根”。24节气的划分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它不仅用来指导百姓从事农耕劳作,也影响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和处世哲学,它和易经一样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符号象征,它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影响着我们当代中国人。

更多精彩自然观察,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欢迎转发或点“在看”如需转载或使用到本公众号的内容,或图片在其他文章发表,

请事先和我联系征得同意,谢谢!

联系邮箱:39019187@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宝贝的故事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