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孩子的二十四节气【立春】
今日,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每年公历2月3日至5日之间交节,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315°,立春万象更新,万物复苏,意味着一个新的轮回已开启。
立春,有三候。一候东风解冻,来自南方的温暖气流使得大地开始解冻,
摄于2023.1.28.by绿野
二候蛰虫始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到:“蛰,藏也;振,动也”,意为:地下冬眠的虫子感受到了地面上温度上升的变化,开始苏醒开始出动。
摄于2023.2.4by绿野
三候鱼陟(zhi)负冰,说的是河水开始解冻,大家可以看到水里的鱼了。
摄于2023.2.4by绿野
24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24节气的划分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它不仅用来指导百姓从事农耕劳作,也影响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和处世哲学,它和易经一样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符号象征。
24节气,把太阳周年运动估计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每个节气分为三候,每一候都有相应的物候变化。
所谓“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24节气对应的72物候,它是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六个节气为一个季节,四个季节为一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
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由气候变化对应的自然界变化,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十四番花信风——古人看花识节令
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中共有24候,每一候都有相对应的某种植物开花,于是就有了“24番花信风”的说法。,立春对应的有:一候:迎春花,二候樱桃花,三候望春。
商朝时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即:两分两立,两分即春分、秋分,两立:夏至、冬至。(商朝 ,殷墟卜辞中,出现了“至日”“至南”“南日”等文字,这无疑指的是冬至。距今已经3600多年了。真正确立24个节气则是在汉朝距今也有2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生活中古人发现,不同节令之间日夜时长的差异,并逐渐发现冬至日照最短,夏至日照最长,春分秋分白天黑夜时间相当,如下图:
春分、秋分日夜平分;冬至白天最短,夏至白天最长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需要了解24节气?
经过这两年的观察,越发体会到24节气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之作,它不仅指导农耕,还启发我们去了解中国文化,古诗词。从诗经到二十九首诗歌,到魏晋南北朝文人雅士诗词歌赋,乃至唐诗宋词元曲,包括我们古时候的博物典籍、甚至失传的医学、玄学典籍等等。从一个点到整个面了解中国文化,如此传统瑰宝让我继续24节气的动力。
在“诗经”中提到自然物,目的不是为了吟咏自然,而是为了利用自然物进行所谓的“比兴”,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小雅 采薇》诗意最后落在”我心“,山水田园审美诗开始于东晋,先前确实玄风盛行的时代,到了东晋,谢灵运开山水拍,他是名门望族,但喜好山水,经常到山水间流连,他说自己”山水,性之所适“,它不喜欢”华堂“换了,而喜爱”枕岩漱流“。”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顿“。从借由山水“比兴”、抒情,到歌颂山水之美,是文学史里面重要的变化,自此,开出中国文化的一大传统,即自然审美。
它们是一个完整的相互影响和关联的整体,把它们综合起来看,才能勾勒出一幅古人生活智慧图,才能明白,这24节气之重要,这是融进血液里中国人对自然和人类发展的和谐统一的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