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众音乐不再小众的时候
小众音乐,顾名思义,就是听众比较少的音乐。小众音乐并不是指那些少有人喜欢的音乐,相反,是指那些少有人发现的好音乐!例如一些低调的独立歌手创作出很棒的音乐,但传播的范围受限,所以只能是一小部分人可以听到,而这些应该就是属于小众音乐。
小众音乐和非主流音乐不一样,小众音乐具有良好的流行性,与大众音乐的比较是在一个有限范围内的相互作用,没有绝对性。可以这样理解为,小众音乐就是暂时被埋没了的大众音乐。
相比激烈的摇滚和大开大合的情歌,娓娓道来的民谣安静得似乎有些不合群,但这并不能阻挡民谣逆袭的趋势。曾几何时,民谣是孤独的表达,然而对很多人来说,民谣却是心底里最柔软的部分。宋冬野、莫西子诗、马頔、赵雷等歌手的出现,让很多人感慨,民谣又火了。
从去年开始民谣的崛起,小众音乐却变得越来越大众。各大歌单上民谣和流行已经各占半边天了,近年来民谣歌手大势,准确来说是独立音乐人崛起。
各大独立音乐人相继崛起,如李志、赵雷、宋胖子、好妹妹乐队、陈粒,程璧等。
刷爆了朋友圈几个月的成都,以及之前的董小姐、南山南、去大理等等也越来越脍炙人口。
据可靠数据,李志在五棵松体育馆开唱,“好妹妹”在工体开唱,马条、川子、马頔的演出报价是10至15万,“好妹妹”乐队是30万,李志参加拼盘演出的报价就达30万。他们和陈粒、宋冬野、赵雷、陈鸿宇、大冰等民谣歌手一起,成了年轻一代的偶像,“好妹妹”工体演出的票,半个月内卖光,赵雷去年的十几场巡演,上座率九成以上。
“十三月”唱片的CEO卢中强,曾为了“民谣在路上”卖掉自己在苹果社区的房子,但今年1月,“十三月”宣布获得来自某机构的A轮融资,估值过亿,而他仍认为“其实我们还是被低估”。
民谣崛起,应该还有别的原因。听了这些民谣歌手的歌,会发现他们的歌有两个非常大的主题:青春和出走。这两个主题也时有交替和覆盖,青春是出走的动力,出走是青春的表现。这十几年的流行音乐,紧跟城市化趋势,已很少会把风物意象写进歌词了,民谣作品却反其道而行,大肆歌唱夕阳、晚霞、早春、秋天。
有人说民谣崛起是倒退,个人不觉得,乐坛本身就是要百花齐放,各种类型都有,况且民谣说白了不完全是矫情,很多是回归纯粹,诗和远方。很多年轻人被民谣吸了,他们听歌量很大,各种音乐都有接触很多,能喜欢民谣可以说明这种类型音乐或者音乐人是可以让人产生共鸣的。
流行音乐大多数不也是为了流行吗?而且大部分流行音乐是千篇一律的情情爱爱。音乐产业确实需要不断发展,但民谣类型能存在这么多年,必然有其合理性,就像情歌唱了几十年,大众还是吃这套。
音乐,说白了主要是为了情感而产生的。现在民谣已经不是简单地那个吉他随便唱唱就是民谣,已经杂糅了多种元素,甚至有很多流行痕迹。制作精良。陈粒、好妹妹都是如此,而且他们也并不小众。
当小众音乐进入大众的视线,逐渐被听众认同和喜欢的时候。当独立音乐人面对激增的粉丝群体变成一个偶像歌手的时候,当诗和远方变成眼前的苟且不得不迎合的时候。有一部分听众会选择离开,新的听众会蜂拥而至。离开的人还会继续寻找那些没有被商业裹挟的好听的小众音乐,而留下的人则会听前面的粉丝诉说这位被埋没了的歌手的前世今生。
编辑|抓狂的牧小乐
为你推荐
· 点击链接直接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