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屹立古今站成诗,风雨桥中显公益

2017-03-07 何泛泛 古今益识流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国人习惯并擅长以水为师、力参自然道韵。与自然亲密结合的山乡聚落,自然而然便把这种俗世的愿景寄托于桥。


飞跃山溪,穿越沧桑,被誉为中国建筑活化石的风雨桥,成为一个凝聚民间智慧的独特载体,它让我们欣赏到民间用石头、木材等就地可取的材料,支撑起来的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建筑艺术,无论是建筑形式还是附着在上面的绘画,也或者在岁月的长河中所承载的文化隐喻,都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梦想和需要、信仰与追求。

 

1

中国桥梁建筑活化石

 

桥梁是道路的延伸,是一种架设于河流、峡谷等之上的建筑物。许慎《说文解字》如是说:“梁,水桥也,从木水,刃声”。《拾遗记》记古大禹治水时,“舜命禹疏川奠岳,济巨海,鼋鼍以为桥梁”,而《诗•大明》则有关于桥梁的最早记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可见中国的桥梁史与木桥密不可分。

    

风雨桥在建筑史上称为廊桥或楼桥,俗称花桥,又称“福桥”。

 

   程阳桥


1965年10月郭沫若先生以其遒劲潇洒的书法艺术写了“程阳桥”三个大字,镌刻在大理石上,镶嵌在桥头中央;还写下了《题三江程阳桥》的诗篇,热情洋溢地赞美了三江程阳风雨桥。全诗是:


    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

    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

    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栽茁新苗。

    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

    

自此,风雨桥叫法随在民间传开。


风雨桥起源于公元三世纪初,现存于我国西南、西北、华东部分地区,被誉为中国桥建筑活化石。其中,位于广西三江的侗族风雨桥群最具特色。这种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廊内有长凳可供过路人休息。桥的两侧还有栏干,可以倚靠。

    

风雨桥一般用大青石作桥墩,桥身为杉木结构,由桥梁、桥廊、桥亭组成,风雨桥一般长五六十米,宽四五米。桥台上为长廊,长廊中绘有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奇花异草为题材的五彩绘画,既增加了桥的美感,又增加了桥的艺术价值。

 

2

散落山野之瑰宝

 

湖南、贵州、广西、湖北、浙江等地,都有风雨桥站立山野溪流间的灵动身影,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景致。风雨桥多建于交通要道,方便行人过往歇脚,也是迎宾场所。历来由民众集资、献工、献料建成,桥头立石碑,镌刻捐资、献工料者姓名,建造风雨桥现已成民间重要公益事业之一。

    

现存的风雨桥,大咖级别的有以下几座:

    

1.三江程阳永济风雨桥:坐落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程阳八寨之马安寨西。该桥始建于1912年。该桥按东西走向横跨林溪河面。全长77176米,桥道宽3175米,桥道高10170米。桥下三墩四孔,石墩木面翅式桥型。1982年2月23日该桥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三江岜团风雨桥: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北的独峒乡岜团村南的孟江河上,建于清宣统二年 (1910年)。桥面长50米,二台一墩三亭,桥面分人行和畜行高低两道,人行道宽311米,高214米,畜行道宽114米,高119米。岜团桥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木悬臂桥,其设计之周密,结构之严谨,建造之绝妙,在建筑史上极为罕见。

 

   

3.龙津风雨桥:位于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是现今中国最大的风雨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400多年来经过多次损毁和多次重建,是湘黔公路的交通要塞,商贾游客往来云集的繁华之地,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


    

4.黎平孟彦镇风雨桥:位于贵州黎平孟彦镇罗溪村,是一座明朝时期的侗族风雨桥,距今已有391年历史。这座风雨桥横跨黎平县孟彦镇罗溪河,长15米,宽2米,构架基本保持完好。


    

5.通道回龙桥:亦称回龙花桥,取“桥如长龙,翼立水上,水至回环,护卫村寨”之意,并因此而得名。


    

6.平等风雨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平等寨的平等河上。它是一座石墩木板桥,全长94米,高21米,宽3米,造型优美,结构坚固。桥分三层,共用180根杉木垒成。

 


3

修桥守桥修功德

 

古人认为造桥、修路、建庙,与人方便,造福众生,是一件为自己修来世福的功德无量的事情。一座座风雨桥,给我们留下的启示,不只是一种建筑学上的科学奇迹,同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于是,有关于集资修桥的传说融入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和信仰。

    

以龙津风雨桥为例。《芷江县志》记载了明朝沅州知府的侄儿朱之蕃撰写的《龙津桥记》称:“有僧宽云,失志建修。”将“沅江湍兮多狂澜,长年悲兮行路难。”变成了“石梁成兮危以安,基孔固兮凭其栏,歌于途兮生欢颜,于万斯年兮以垂不利。”

    

据记载:宽云和尚乃沅州城人,姓曾名长久,字善长,法号为宽云。宽云年幼时父亲病逝,二哥在西关渡溺亡,十五岁时母亲用火不慎,烧毁了几十户人家,受灾户扬言要打死她,为此要出家修行。宽云孝敬母亲,替母赎罪,就来到了城西大佛寺拜郑禅师(四川籍)为师,在寺内苦读诗文和经书,并苦练拳法武术,还出寺了解民情,行善义举,没有多少时间,芷江城的人都知道宽云和尚了。


期间,芷江城东与城西没有桥梁,全靠渡船过河,每年都有被卷入湍急狂澜无辜溺亡的民众。宽云遂发愿修桥。彼时,要修一座桥梁,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才。


于是宽云开始了漫长的“众筹修桥”化缘之路。他在湖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的在关县市豪绅富商及善人贤士中化缘十余年,不怕路途遥远、山高路险、强盗劫财、虎狼威胁、饥饿缠身、寒署逼人,行程三万里,感动了上天,感动了善心仁慈的人们,共募捐得金1.5万两,粮食11万担,为修龙津桥聚集了财源。

    

宽云募得钱粮之后,请来了芷江有名的石匠和木匠,泥工和民工,船员和技师等近万人在窑湾圹燕子岩开山取石,人抬船运基石,桥墩截流清基,避水战浪砌石,上山砍树运木,削木凿眼成型,拼木架梁为桥,后勤做饭送水,十五个桥礅用石灰、桐油、糯米浆搅拌混合砌石割缝。


    

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龙津风雨桥始修成功。明代文学家赞此桥:“凌空蜿蜒虹腰阔,破浪平分锯齿齐。”宽云和尚将桥修好后,沅州知府朱大人题写“龙津桥”三个大字的匾额悬挂桥头。为了歌颂宽云修建龙津桥的善行,有人撰写了“大桥千古在,宽云百世存”的楹联悬挂于桥上。


宽云则说:“修桥是千万人的努力,千万人的功劳,怎么说是我一个人百世存呢,不可,不可也。”宽云硬是把它取下来了,不准悬挂宣扬。尽管如此,数百年来相传宽云功德圆满、功高盖世、修成正果、已成仙人、寻无踪影。人们记住了龙津桥,也记住了宽云和尚。

    

古代人们造桥,有的村民穷,但也一钱、二钱、三钱地捐,或捐几根木头,如果什么都没有,就捐工、扛木头,干几天不要工钱的活。这些捐助行为都会刻在廊桥上,或被镌于石碑,传之后世。

    

风雨桥是侗寨的“神”,在侗民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管老幼,人人都是它自觉的守卫者。自清代至今,各座风雨桥都有进行过维修的记录,而村人则根据自己的力量大小或捐资或出力——在他们眼里,这是一种积德积福行为。这种管理和保护桥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也才保有我们今人所见的“建筑活化石”。

 

4

桥的文化隐喻

 

桥梁折显出不同时代的经济文化,同时又能管窥世人生活与习俗,狭义上桥只是一种建筑物,任凭踩踏碾压,但桥梁更象征承担负载,包含了跨越、连接、沟通等意义。风雨桥从来都不只是桥,它是某种文明、文化的象征。在与大自然的周旋中艰难过活的人们,一见到历经冲刷而不倒的它,便笑出满脸皱纹,就像那轻漾的河水。


 

侗族人信奉万物有灵,山神、土地神、水神、火神、天地神、日月神、雷神等成为自然崇拜,并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烙刻印痕。在物质贫瘠的年代,人们渴望找到适宜生息的场所,得到神灵的庇护,繁衍生息。


于是,人们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桥,改建成空中长廊式的大木桥,还在大桥的四条中柱刻上花龙的图案,祝愿花龙福寿无疆,平安吉祥。后来,侗乡人们大都把风雨桥建在溪河上,这不仅仅是给人们提供交通便利,且有镇邪和留财之意。

     

侗族民间信仰认为人的生命会生死轮回,人死后会进入“阴间”,只有在阳间多做善事,才能积阴德,才能投胎到人世。风雨桥上供奉的关羽和土地神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奉祀的神祇。这些都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把这种成果应用到桥上,创造了杰出的风雨桥的则是侗族。时至今日,风雨桥仍是其他民族认识侗族,感受侗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侗族古代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文化的传承更多依靠物质载体和口耳相传。制作风雨桥同样如是,抛却纸和笔,设计者凭代代相传的技艺,用竹片做模型,然后建造出工艺精湛的风雨桥。1982年,程阳风雨桥被洪水冲毁大半,在无图纸和无先进工具的情况下,原桥梁建造者杨富堂之孙——杨似玉带领村民,仅用十天的时间,便修建完工。

    

在侗族地区,修桥更是提升到宗教意识的高度,由于修造桥梁的神圣,专事建桥工作的工匠便得到普遍的尊重。在风雨桥的建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穿插了一系列的仪式,包括:择日起工、置办喜梁、祭溪祈佑、上梁喝彩、取币赏众、踏路开走、上喜梁福字及圆桥福礼等多道庄重仪式。

     

南宋诗人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中曾记载过这个壮观的场面:“……仡伶(侗族)农隙时,至二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


桥最初的作用为连接此岸与彼岸,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桥的装饰越来越趋于文艺。有的风雨桥在桥顶的每一个斗拱何桥廊的神龛里,都绘以各种不同戏曲故事和花鸟壁画,同时更有诗文对联、书法篆刻,让风雨桥变成一座真正的艺术“花桥”。



在侗寨,风雨桥并非孤立存在。除了风雨桥还有鼓楼、风水树、土地神等建筑与之相辉映,成为侗族社区维系的纽带。风雨桥是宗教祭祀的场所,桥上往往设有文昌、关圣、土地的神龛,逢年过节,村人都要前来拜祭,祈求平安。而桥本身也是当地村民祭祀敬奉的对象。


风雨桥是公共外交场所,村人在此互通有无,交换资讯,讨论集体事务,迎送亲友,每遇重大庆祝活动时,全村各户都端来“拿手菜”,在桥上摆出“合拢宴”;它是休憩交友的场所,常年有人义务供应凉开水,村人在劳作之余在此歇息,疲惫路人在此整休饮水,青年男女在此对唱情歌,互表衷肠。

    

桥是物质,是精神,是文化。沧桑融入古桥,岁月记录文明。风雨桥历经风雨剥蚀,岁月洗礼,年复一年静静地伫立在河面上。风雨桥似一位面容沧桑而又淡定、睿智的老人在轻轻诉说一段段历史兴亡,在缓缓讲述一个个过往故事。


注: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