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区夺嫡:江北新区与宁镇一体化,谁是亲儿子?

2017-02-16 城南科学家 蓝鲸六朝汇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房产资讯、内幕、分析,都在这里

文   |   城南科学家


最近江苏省两会上,关于江苏的发展格局和路线图,基本定下来了,主要强调了南京江北新区与南通海州湾新区联动,从扬子江城市群的范围内抓住这一头一尾,重点突破。而与此同时,一些代表委员也释放了大消息,后续宁镇之间要修建4条城际铁路(轻轨),宁镇一体化前景看好。人们不禁要问,江北新区与宁镇一体化,分别位于城市东西两个方向,左右两条线扩展,到底哪个是真正的重点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对南京的地缘格局做一个分析。


一、狭长的海马



从全国来看(表格中区划数据已滞后),南京土地占地面积为6597平方公里,列全国省会倒数第三,仅仅比上海和海口面积大一些,与杭州合肥等长三角兄弟城市差距非常之大。与此同时,虽然上海面积与南京相当,但其版图非常圆润,市区位于城市中心,东部直面东海,海域面积也非常广阔,发展空间远非南京可比。而反观南京版图,南北长,东西窄,地域分布非常不平衡,就像一个瘦版的海马,东西方向腾挪空间严重不足,加上长江与紫金山青龙山的阻隔,扩展难度比上海要大的多。而南北方向虽然狭长但也有长江天堑阻隔,两岸沟通成本较高。


从地缘格局角度来说,南京是受到行政区划影响最大的城市,南京城区增长史,就是一部城市发展与城市边界的斗争史,左右着南京城区的推进方向。


二、南北,还是东西?

东拓、西进、南推、北跨,任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四个方向如何选择的问题,而大部分城市并没有在一棵树上吊死,而是四面出击,各有侧重。北京沿着环线360度外扩,上海在重点支撑浦东新区的同时还建成了闵行产业区、松江大学城、嘉定汽车城等浦西城区。南京在90年代打响跨江第一枪,依托大厂地区与长江大桥的区位优势,把第一个经济开发区给了浦口西北部,然而当时跨江能力有限,过江通道唯一,进展并不顺利。进入2000年后,江南部分重点向西发展河西地区,向东建设仙林大学城,向南推进江宁一体化,城市框架大幅拉开。


而现在,南京向北通过S8发展到六合,向南推进到禄口甚至溧水,城区南北向长度超过80公里,即便对于京沪这样的超级城市,也很难把战线拉这么长,再向南北方向发展相关成本将越来越高。而向东已经基本建设完仙林湖,再往东就是镇江句容;向西河西新城中部和北部已经非常成熟,城建推动了江边,只能对江西的江浦动脑筋了(江浦其实属于城市西部,非北部);而向东就是镇江,如果不搞宁镇一体化,南京向东发展已经到头,没有任何发展空间。


所以,南京东西双向战略是使得城市圆润起来的唯一方式,也是在成本控制的基础上扩大城区规模的必然选择。(圆润的城区相比狭长的城区,通勤成本和运营成本更低)


三、向西发展,江北新区的地缘格局

首先说明,所谓江北新区,名义上是城市北部,然而长江在长江大桥之前,流向由南向北,江北新区的核心板块——桥林、江浦、顶山乃至桥北南部,应该属于大城西片区;高新区+大厂以及六合地区,才是真正的大城北片区。



江北新区核心地带,位于老山与长江之间,长约20公里,宽约5公里,可用土地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其中桥北、珠江镇、纬七路等子版块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左右,剩余土地基本属于白纸一张。另外地块与江南主城平行,相隔江面也就1.2-5公里左右,如果把江心洲算作江南的一部分,那长江两岸相隔基本控制在2公里以内,地缘优势非常明显,当然也存在一定瑕疵:

1.背山望水,襟江连湖,风水极佳;


2.城区与产业预留土地充足。高新区+大厂+桥林为产业预留土地,位于新区南北两端。五桥到大桥之间为新市区预留土地,符合城区与产业搭配的规律;


3.老山作为生态屏障,有效的控制住新区的面积大小,不会无限制扩大,有利于核心片区加速成型,与滁州等低发展区域完美隔绝,从而降低烂尾风险;


4.紧邻安徽,对于滁州市区、全椒、明光、和县等地市有非常大的新引力,尤其江北高铁网建成后,辐射范围扩大到苏北和皖东地区。

但成也老山、败也老山。老山让江北核心区的面积得到控制,却也限制了江北新区的辐射范围。换句话说,老山的存在可以让江北新区尽快达到江南的水平,但一旦到了江南的水平,由于自身的体量限制,使得其影响的范围及其有限,这是江北新区的天花板。


1.江北新区狭长的地域分布,将CBD安排在顶山地区是合适的,但由于体量限制,CBD规模不可能太大,只服务于江北地区,很难辐射全市乃至全省;


2.老山之外紧邻安徽,跨省制度成本和沟通协调成本极高。京津冀一体化由政治局常委挂帅,到现在也没有特别好的思路解决三省市的联动发展问题,江北新区建好就能带动安徽发展?主要还是把小城市的人口和资金吸引过来,环江北新区搞一些碧桂园开发。一些核心产业,江北新区都没有,又怎么可能为他省做嫁衣?辐射安徽跟北上抗日一样,是一种政治正确....


当然,说江北新区的天花板问题,并不是否定江北新区的战略,相反对于江北新区的建设前景非常看好,江南居民也不必心有不甘,江北新区的发展对于整个城市的格局将发挥积极左右。江南江北的发展格局,科学家总结:浦东的崛起不会打压浦西,反倒夯实了浦西的中心地位;江北的发展不会妨碍江南,反而使江南扩充了经济腹地!


 

四、江北新区的投入产出比

 

对于,江北的投入产出问题,由于90年代南京江北战略的惨败,至今还有不少人认为,投资江北就是打水漂,对于南京来说是一个资金无底洞,能否建成还很难说。也有部分人表示,江北新区对于南京异常重要,是南京跨入一线的必经之路。两派一直在争论,钱投在江北还是东南收益更大呢?我们从直接投入和经济发展两条线来说明问题。


投入方面:相比其他版块,江北无非增加了过江通道的成本,以长江5桥的投入成本60亿为基数,大桥到5桥5条过江通道的需求(大桥、长江隧道、扬子江隧道、5桥,再加1条过江通道),总建筑成本为300亿左右。我们以纬七路、纬三路附近保守地价2万/㎡的楼面地价为基数,即便容积率为超低密度1.0,所需地面面积也仅为150万平方米,也就是1.5平方公里的土地,容积率稍稍提高,1平方公里足够了。相比与江北核心地区近百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点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产出方面:很多人包括科学家自己都认为,所谓的国际级新区,都是GDP高速增长之地,一般为城市发展的GDP火车头,但如果仔细分析江北新区的产业结构,这个期望要大大降低。


1.新产业:老山以南地区,目前拟定了三个产业:医疗卫生产业、IC产业、汽车配件产业。其中汽车配件产业就在桥林的大众分厂,目前的产能在全国格局中忽略不计;健康医疗产业确实是比较新兴的经济模式,但对于GDP以及就业岗位来说,其规模效应太小,至今全国没有一个城市是依靠健康产业成功打造新板块的。


IC产业是亮点,以紫光和台积电为基础,打造圆晶产业链,江北新区将与武汉、成都、合肥一较高下,未来将成为GDP发动机。


2.数据基础:最近几年来,浦口区GDP增长表现尚可,但江北新区的另一组成部分六合区形势非常严峻,15年还出现了GDP负增长的局面,这与大厂地区的工业转型密切相关。未来大厂地区的化工厂、炼油厂、钢铁厂,按照规划都要陆续搬迁,留下的巨大经济缺口,谁来填上?浦口的经济增长能给六合的产业结构转型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吗?难度巨大!按照浦口、六合两区总和的统计数据计算,未来5年江北大区的经济增长率能达到江南中位数就不错了,再加上浦口六合GDP总量还不及江宁一区,指望江北经济总量出现连续30%的爆发性增长从而拉动整个南京,基本不可能。


但反过来江北的人民也有话说:


建设河西新城的时候,考虑过GDP增长吗?建邺区至今GDP还是倒数第一;规划大校场的时候,考虑过GDP增长了吗?安排什么产业?力捧河西南的时候,考虑过GDP的增长了吗?能够提供多少就业岗位?为何偏偏到了江北,就要独立发展?


是啊,明明距离江南主城不远,为何不能依靠一下,非要独立发展?你们这些买房的,都没用过父母的钱付首付吗?


讨论到这里,我们已经比较清楚,江北核心地区和江南的各个板块一样,都是南京主城的延伸和开拓,一旦政府投入少,指望板块自身爆发基本不太可能。江北新区与江南板块的唯一区别是占地面积更大,产业承载能力更强,未来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但,建设之初,啃老是一定的。


结论:有如此优质的新区放着不重点开发是傻子;而指望江北发展南京就能步入一线就是疯子...


五、一线,一线,一线


现在国内总共有4个一线,北上广深,加上香港在内,可以说有5个一线城市。而全国打算冲一线的城市大概有7-8个,号称中国第五城的不低于3个。各省都看中了一线红利,举全省之力打造强二线甚至冲一线的省份越来越多。而我们在全球来看,美国也就纽约洛杉矶敢称一线,芝加哥稍显没落;欧洲范围内伦敦巴黎两大一线稳稳靠前,罗马柏林马德里都要靠边站。一线是稀缺的,是寂寞的,如果一堆城市都是一线,那肯定是假的一线。


然而,南京在冲一线或者二线强的范围内,存在严重的制约短板,就是人口。没有人口,就形成不了规模效应,没有规模,就无法降低运营成本,无法控制成本,就发展不了产业,发展不了产业,就吸引不了人口。死循环!基于这个现实,在确保江北新区的同时,必须整合资源和人口,形成都市圈红利!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宁镇一体化。



相关文章

卓尔不群气自华,干货分析河西CBD天际线的前世今生

真相,国际级新区硬碰硬,谁是软柿子?

地缘现象对于刚需买房的思考与选择



长按二维码关注

蓝鲸六朝汇

更多房产资讯、内幕、分析,都在这里,等你来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