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礼物文化 Gift Culture(1/2)

rokey Rokey的Blog 2021-05-12

前段时间读过 Alex Danco 系列文章,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来解读身份获取与社区文化,共四篇文章(含两篇访谈),他引用了开源社区,黑客文化,金融等领域作者观点,并拓展到互联网内容创作领域的身份构建。他指出的现象我觉得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思维似乎有很多关联性,搜了下发现他职位很有意思:Shopify Systems & Crypto person


  • 以下并非全文翻译,是自己的笔记摘录,原文有更为丰富的内容

  • 其中包含我对观点的再组织,及自己的观点与理解。

  • 如有翻译理解有误,欢迎指正。


第一篇:在Twitter世界中耕耘自己的地盘 Homesteading the Twittersphere:

https://alexdanco.com/2020/08/21/homesteading-the-twittersphere


第二篇:Julie Young访谈:

https://alexdanco.com/2020/09/04/scarcity-status-versus-abundance-status-gift-culture-part-3/


第三篇:稀缺状态 vs 过载状态 下的身份:

https://alexdanco.com/2020/09/04/scarcity-status-versus-abundance-status-gift-culture-part-3/


第四篇:Eugene Wei and Julie Young 访谈:

https://alexdanco.com/2020/09/12/the-kids-are-alright-an-interview-with-eugene-wei-and-julie-young-gift-culture-part-4/




现象

  • 到处是过载的内容,也有很多收费内容,但真正优秀的内容是免费的,例如:

  • - Matthewball 的文章 Disney as a Service

    - Kevin Kwok 关于Figma的 文章Why Figma Wins

    - Turner Novak 写的拼多多 Pinduoduo and Vertically Integrated Social Commerce


  • 作者不是为了钱,这类内容也不是一次性的,持续耕耘特定的领域。

  • 世界已经由稀缺转向过剩。

  • 交换经济Exchange Economies,是我们交换价值的默认方式。

  • 新的交换方式正在出现:礼物文化 Gift Culture。


思考笔记
  • 在关注科技领域,我确实发现英语世界中有大量极其优秀的免费内容和作者。

  • 优秀内容经常会使用引用,这种互相引用,启发,碰撞,互予Credit...这种集体智慧的协作性在中文世界中我感觉是缺失的。

  • 工具层面,主流的文字媒体 Facebook, Twitter, Reddit, Medium...及大量新闻类应用内链接,嵌入等方式非常普遍。国内常用的信息工具,门儿只往里开,系统内的信息协作存在,但整体不利于优秀信息流动与链接。

  • 工具形成习惯,习惯塑造心智,心智打造工具...这个螺旋中也有沉重的社会商业环境与文化背景。


The Hacker Milieu as Gift Culture

文中重要部分引自 Eric S. Raymond(开放源代码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黑客文化历史学家)

The Hacker Milieu as Gift Culture
http://www.catb.org/~esr/writings/cathedral-bazaar/homesteading/ar01s06.html
  • 礼物文化匹配过剩,而不是稀缺。

  • 礼物文化在原来一些物资丰盛的土著文明中曾经出现。

  • 物资过剩使得交换模式对于社交地位变得没有意义,通过给予,而不是获取,获得社交地位。

  •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富人的捐赠善举,黑客会长时间贡献高质量的开源代码。

  • 开源社区的黑客社群就是很好的例子:存储,带宽,算力,软件...网络当中没有真正意义的稀缺性,竞争/衡量社会地位的指标只有声誉(声誉的获得来源于付出,而不在于拥有)。

  • 以下排错请跳过❌这个NB(精巧复杂)的体系在应对物资稀缺性上,规模化能力非常强

  • 稀缺物资通过交易,去中心化方式分发。

  • 交换经济下的社会身份决定于对资源的控制(不一定是物理资源)。

  • 这种模式下,稀缺性物资被中心化权威强制性分配和储备。

  • 命令层级的规模化很差,规模越大效率越低,也越残忍野蛮。

  • 命令层级下越接近中心化权利,社会地位越高。❌

  • 人类天生要为社会地位 Status 而竞争。

  • 90% 的人类历史发生在农业发明之前。

  • 高社会地位(通常是能有效结盟和说服他人的人)意味着最健康的伴侣和新鲜食物。

  • 这使得对身份追逐的表达方式,基于极大的生存物资稀缺状态上。


  • 最简单的方式是命令层级 Command Hierarchy


  • - 这种模式下,稀缺性物资被中心化权威强制性分配和储备。

    - 命令层级的规模化很差,规模越大效率越低,也越残忍野蛮。

    - 命令层级下越接近中心化权利,社会地位越高。


  • 我们的社会主要是交换经济 Exchange Economy

  • - 这个NB(精巧复杂)的体系在应对物资稀缺性上,规模化能力非常强。

    - 稀缺物资通过交易,去中心化方式分发。

    - 交换经济下的社会身份决定于对资源的控制(不一定是物理资源)。


  • 除以上两种,第三种模式会非常不同:礼物文化 Gift cultures

  • - 礼物文化匹配过剩,而不是稀缺。

    - 礼物文化在原来一些物资丰盛的土著文明中曾经出现。

    - 物资过剩使得交换模式对于社交地位变得没有意义,通过给予,而不是获取,获得社交地位。

    -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富人的捐赠善举,黑客会长时间贡献高质量的开源代码。

    - 开源社区的黑客社群就是很好的例子:存储,带宽,算力,软件...网络当中没有真正意义的稀缺性,竞争/衡量社会地位的指标只有声誉(声誉的获得来源于付出,而不在于拥有)。


思考笔记

  • 即使仅以近百年史看,数字信息的稀缺性可能一眨眼的功夫就转向过剩了。亲历数字信息稀缺到信息爆炸的过程,自己算是幸运的体会了这个过程。

    找到一张1969-2002互联网Host数量增长图



    2005开始的信息生产量 来自 Mary Meeker | Kleiner Perkins

  • 现代社会非物理性资源对身份的决定性似乎更大:数据,信息,知识,人脉...

  • 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不同在于,付出的是时间资源,并不使拥有的信息资源减少,而意味着你有更多机会得到回响(信息交换)。

  • 长远来看,付出的质量 = 收获的几率。

  • 微信的赞赏文章是一种礼物经济,收费文章就是交换经济了。


生产与质量判断

Eric S. Raymond

The Many Faces of Reputation
http://www.catb.org/~esr/writings/cathedral-bazaar/homesteading/ar01s08.html
  • 在过剩的环境中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对抗复杂性,澄清,筛选curation,分析决策Synthesis...这形成一种礼物文化经济,只是和前两种非常不同。

  • 社会身份在过剩世界中仍是稀缺的,在开源社区或Twitter的金融话题下尤为显著,你要付出真的努力把成果分享给他人。

  • 找到自己擅长的独有领域拥有,建立,耕耘它,作者自己也拥有一片自留地,硅谷相关投资话题,而且很愿意将其经验分享。

  • 一个独特现象是,礼物经济不像现实中的物质交换经济那样容易公正的判断其质量,其成功依赖的是peer的批判与判断。

  • 只有当被交换的礼物被充分理解,礼物文化才能运转。

  • 如果你说的完全没人懂:一点价值没有。如果你重新贡献既有的东西:只是复制也没有意义。




最近文章:
- Spotify 的第三格式
- Zoom Zapps 与线上工作的未来
- 微信公众号编辑器应该是个Notion

- 早期只有“记录者”,现在只看到“创作者”

- 图片媒介的积极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