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释放养老改革信号:不能全靠政府
点击中产先生关注 回复“1”领取一周热文
1960个字 阅读时长:5分钟
中产先生 | 洞见时代 发现价值 讲述生活
- 1 -
高层信号
今天,《中国金融》杂志刊登了前央行行长周小川的署名文章,据说是由去年年底他在养老金改革会议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他的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提出了:养老金个人账户和预筹养老金经营体制。
我们来简单看看他的主要观点:
1、提高个人账户在养老金三支柱中所占的比重
什么是养老金三支柱:
中国养老金基本由三个部分构成:
一个是基本养老制度:占了80%,包括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养老保险两种。
一个是补充养老制度:占了20%,包括事业单位职工年金和企业单位企业年金,主要是国企和事业单位为主,私企几乎没有。
其实还有一个农村的新农合,是不是也算是补充养老制度。
还有一个是个人养老:现在是空白,当然不是没有人储蓄养老,而是没有形成制度化,事实上所有没有养老金的人都得靠个人储蓄养老。
看到这个支柱你就知道目前养老制度的问题所在:
1、老龄化日趋严重,基本的养老金已经入不敷出,空账越来越多。
2、补充的职业年金主要还是事业单位和国企为主。
3、农民怎么办?新农合的几百块钱够用吗?
突破点在哪里?周认为有两个点:
一个是激活个人账户,一个是预筹养老金经营体制。
2、什么个人账户?
我看了周小川的全文,他的个人账户其实和我们理解的个人账户不同。
我们理解的个人账户其实是基本养老制度里职工缴纳的那一部分账户,但是靠这点钱肯定是不行。
1)按照周的说法,个人养老金账户其实是一种覆盖全民的个人养老账户。
要知道,这个推行是很难的,不止是资金上难,还有历史和制度的问题。
难在哪里?因为国内的有些制度我们知道,早期缺少顶层设计,中期权宜从便,到了后期打补丁也打不完。
以养老为例,这个制度基本上横跨了几代人,以往老年人、中年人、各种不同年代的人处于不同体制下,养老制度不统一。这几年,养老也从靠政府变成靠个人,可见养老历史问题很复杂。
不过周提出一个办法:历史还原,参考住房改革中的“房改房”,就是没有个人账户的用工龄来折算个人账户养老金。
农民的话,有两个办法:农民工可以参与用工龄折算养老金,其他农民就要靠土地承包和宅基地来养老了,其实就是土地流转。
流动劳动人口其实也是这个办法,大数据的时代,一切清晰可见。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个办法。
不过钱从哪里来?
我手头没有数据,不过想想也知道,工作但是没有养老金的人不在少数,周的意思是可以用国有资本充实个人账户,这也是可行的。
2)绝大多数人覆盖个人账户之后,个人账户包括哪些呢?
按周的说法,除了现在个人缴纳工资的8%的养老保险,企业缴纳的20%也要计入个人账户。
然后,就是居民个人购买的商业保险,现在大病越来越多,很多家庭靠基本保险根本杯水车薪,所以很多家庭都开始有意识的配置商业保险。
周的意思是需要国家在个税上给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居民以优惠,其实也在试点中,比如:
个税递延养老保险,国家在政策上给予购买特定养老保险产品个人税收优惠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个税。
那么除了个人,养老国家就不出力了嘛?往下看。
3、预筹养老金经营体制
从现收现付过渡到预筹积累,这个积累的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养老金入市,这一点有些类似美国的401K退休基金。
把你的养老金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保值和增值,不过很多人害怕资本市场的波动。
周的观点是:从更长的历史阶段来看,保值增值很大的可能性还是要依靠资本市场。
他也提出了一些减少风险的办法:
1)做好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
其实已经在做了,注册制和退市制度。
2)提高养老金运营透明度
选择委托哪家机构负责养老金资金经营,回报是多少,每个人都能够清清楚楚且方便地通过网络查询养老金个人账户。
3)分散给几家机构经营
如果仅有一家经营,搞得收益很差或者出现腐败等问题,如果存在着几家机构经营,可以提高收益同时也更透明。
以上基本就是周小川过于养老金改革的主要内容。
- 2 -
怎么看?
首先我觉得周小川的提法很有可操作性。
对于养老改革一直以来有两种论调:
一种是发牢骚:主要就是那个段子。说从养老靠政府到养老不能靠政府再到养老靠个人靠子女。
这种段子式的宣泄挺爽,但是既无助于找出症结所在,也无助于解决问题。
另一种是强调困难:还是那一套国情的老论调,什么人口基数高,资金缺口大,历史问题多,反正能拖就拖。
发牢骚和拖延都不是好的办法。
从这一点来看,周小川的提法就很及时了。
总的来说,未来养老不能全靠政府,政府只能保障基本,想要舒服的老年生活,还要靠个人积累,特别是更要靠资本市场的增值。
换句话说,赌国运呗。
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