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6月27日 上午 10:00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经济

今天,中国成为高收入国家,引发不小争议

你们的中产先生 中产先生 2024-06-25 11:58 江苏


1445个字 阅读时长:4分钟

中产先生 | 洞见时代 发现价值 讲述生活


也是一种执念。


今天,夏季达沃斯在大连召开,前IMF副总裁朱民发表了一个观点:


引发争议。


他说:


我国已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列,生育率下降导致消费降低,也可能大家太忙了没时间去消费。


引发争议的有两点:


1、是否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列。

2、他完美得避开了结构问题。


第一个问题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疑问,朱民是前IMF副总裁,肯定不是酒囊饭袋,这个观点是有数据支撑的。


我想起另一个人,林毅夫,他2022年的时候说:

中国最晚2025年就能迈入高收入国家。


如今按照朱民的看法:

已经提前一年进入了。


看下高收入国家的标准:


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12536美元,折算成人民币需要9万,去年中国这个数据为8万6,只差一步之遥。


看来今年是跨过去了。


但怎么说呢?


也是一种执念。



这是迅雷总做的图,中国成为高收入国家,是不是意味着所有人都是高收入呢?


肯定不可能啊。


看这个图,全世界高收入人口只占15%,也就8亿多人,突然加进去14亿,不现实啊。


所以,迅雷总认为:

没必要纠结是不是高收入,而是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结构的合理调整。


这才是里子的问题。


朱专家完全避开了结构问题,他认为消费是老龄化和供给端的问题,而需求端只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个:

大家太忙没时间。


啊这…


我们在《不是好苗头》里说过,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就是:

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


其中的关键就是有效需求不足。


这是过去经济结构性最大的问题,也是未来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这里就涉及到居民收入的问题。


过去三十年:

中国是生产型国家,资源都向生产倾斜,是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这是历史阶段性的选择,后发国家都是这样过来的。


但是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都是主要考虑生产和再投资,带来的影响就是居民收入不高,内需不振


当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效应开始边际递减,就需要转向内需消费,这个时候,短板就出现了。


居民收入不高,加上房贷挤压消费,拉消费有点费劲。


这个时候,虽然经济总量很大,但是结构不合理,有效需求就不足。


这是当前经济的突出矛盾,也是未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结论来了:


中国是高收入国家吗?是的,但是调整结构已经刻不容缓


怎么调结构:


1、初次分配要向居民倾斜,提高工资收入。


2、二次分配要改善贫富差距,富人补贴穷人。


3、提高福利兜底,减轻居民的负担,才能敢消费。


其实已经在做了。


比如昨天有个巨大变化,不少人有点慌:



个税明细里增加了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即所谓的资本利得


这当然是个显著变化,对高收入人群的影响很大,但并非像网上说的那么偏负面,实际上,这是系统性改革的的一部分,也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更是经济转型换挡的必然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


可以继续阅读:该来的躲不掉


就这样。


发现价值 · 目录
上一篇多地鼓励放弃宅基地,只为一件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