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韦东奕到“韦神”:中国人为何特别爱制造“天才”?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循迹晓讲 Author 谦逊好学盛老师

来源:循迹晓讲  刊发经授权

最近,一段北大数学老师韦东奕的采访视频火爆网络。

视频中韦东奕不修边幅,手提一瓶矿泉水、两个馒头的形象引起了网络热议。一开始网友们对韦东奕的形象调侃戏谑,认为“其貌不扬”,但在其履历被发出来后,崇拜如潮水一般的汹涌而至

◎ 在某视频平台上,关于韦东奕的部分弹幕。视频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b4y1Z7af?from=search&seid=2048622590068852859


◎ 韦东奕在某百科中的介绍

于是,“其貌不扬”的韦东奕瞬间火速出圈,被誉为“韦神”、“陈景润接班人”、“北大疯人院院长”,引起网友疯狂追捧,各大媒体争相采访,最后北大不得不出来回应“青年学者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才稍稍平息这场对天才的疯狂追捧。


◎ 国人的“天才情结”

回顾历史就会发现,我国不仅自古以来盛产天才,而且普罗大众对“天才”“神童”有着狂热的崇拜和追捧

例如中国古代天才的鼻祖甘罗,传说其十二岁时就能让燕赵两国互殴,使得秦国不费吹灰之力白捡十几座城池,最后被秦王拜为上卿。再比如著名典故“曹冲称象”的主角曹冲也不遑多让,《三国志》里说他“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五六岁的时候智力就达到了成年人水平。

◎ 《曹冲称像》

到了宋朝,在朝廷主导的政策鼓励下,神童,天才出现了井喷现象。例如,江西饶州有个叫做朱天赐的十一岁小儿,因为能够将七本经典倒背如流,被宋神宗亲自认证为“神童”,并赏赐五万贯钱,实现了阶级迁越

在榜样的号召下,大宋掀起了“神童热”,父母们逼着孩子从三四岁起,每日死记硬背经典,不管孩子懂不懂,只要求能够倒背如流,开封城中专门背书的孩子甚至达到了上千人。每天都有很多人带着孩子求皇帝认证,最后不堪其扰的宋理干脆取消了神童认证,神童井喷立刻就戛然而止了。


到了现代,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天才,神童更是以几何倍数增加,而且大有超越前人的节奏。


例如,浙江神童芩怡诺14岁就能“一天能写300首词牌,2000首诗,15000字小说”,写作速度堪比AI;多次登上热搜的“裸跑弟”何宜德,3岁在雪地里裸跑引起大众关注,8岁考入南京大学,9岁拿下机器人大赛冠军,号称12岁就要博士毕业;云南六年级小学生陈灵石更是惊为天人,仅仅花四天时间从“基因是什么”学到“如何掌握基因编辑实验操作技术”,凭借“敲除结直肠癌基因”拿到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这天分足以让研究了几十年的专家学者惭愧。

但只要稍微动动脑子想想就明白,不论古今,大多数天才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不光是上面提到的几个小“神童”,就像过去一直被视为“天才指挥家”的舟舟,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音乐天赋,演奏水平也绝达不到天才,只是用来满足大众对天才想象的人造明星。

◎ 曾被称为“天才指挥家”的舟舟

而且就算是货真价实的天才,也不一定会成才。

1978年3月9日,中科大选拔了21位全国最优秀的天才少年,组成第一届中科大少年班,如今40多年过去了,中科大少年班培养了4000多位天才,大多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更多人还在努力打拼,尚未达到人生巅峰


◎ 上图:曾被称为“第一神童”的宁铂(右二);下图:如今出家为僧的宁铂


曾经的“中国第一神童”宁铂,在第一届少年班就读时被安排学习并不喜欢的理论物理,而且在当时狂热于天才教育的社会氛围中,在十几岁的年纪承担了太多压力,不管做什么都他人赋予过高的要求,只能选择不断的逃离,最终在2003年选择出家。

◎ 少年班学员毕业生情况

不过,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大众对天才的追捧和羡慕,绝大多数父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变成天才,甚至不惜投入大量成本,试图提高孩子的智力、记忆力和各项能力,最终希望自家孩子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快人一步,实现弯道超车。

◎ 如何培养“天才”?

这些年来,培养天才的方法以千百计,既有珠心算、少儿编程这种名门大派,也有倒背圆周率、XX记忆法这种左道旁门。

但归根结底分成两大流派,即嗑药流神功流。顾名思义,嗑药流乃是依靠某些食物、保健品、药品达到补充脑力、提高智力和记忆力的效果。
◎ 喝过这个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说一下疗效如何

例如上世纪90年代大火的“生命一号”,80后、90后一代肯定对其有深刻印象,靠着在央视这种级别的媒体上播出的广告,一夜之间打开市场知名度,在当时可谓是头号补脑产品,据说,孩子吃了这种产品,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改善记忆力。

在有央视“站台”的背景下,无数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变得“更聪明”,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买,然而多年后,“生命一号”已经被证实是智商税,甚至可能加速青少年发育等副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黄金搭档、鱼肝油等保健品各领风骚,成了家长们的心头好,特别是现在经济水平普遍上升后,家长更愿意在这方面花钱,现在大多数孩子的成长都伴随着无休无止的补脑保健品。

但是这些东西用处有多大,经历过应试教育,心智正常的人应该都有数。

◎ 利他林和阿得拉本来用于治疗多动症,吃多了副作用明显


当然,有些“盼娃成神”的家长为了快速提高孩子成绩,弄来所谓的“聪明药”给孩子服用,这类药物本是用来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短时间提高记忆力,但时间一长就会产生成瘾性,反而会害了孩子

“嗑药流”已经足够离谱,“神功流”更是千奇百怪。

珠心算曾经是当之无愧的幼儿教育第一显学,自从在上世纪80年代“三算结合”教学基础上发展出来,在90年代开始被大力推广,几乎成了所有幼儿园的必修课程

◎ 还有用珠心算和计算器比计算速度的无聊比赛


在全面推广之下,珠心算从一开始的兴趣爱好逐渐变成硬性教育,家长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攀比心和虚荣心,甚至逼着孩子上课外珠心算辅导,而且珠心算在思维上和竖式计算相冲突,反而影响了对数学的学习。

更离谱的还有前两年曝光的量子阅读法,号称能在短短1-5分钟的时间里看完一本10万字左右的书,只要交钱报班,数天内就可以让你的孩子拳打牛顿,脚踢爱因斯坦,成为学校里的头号学霸。具体方法就是让孩子一手拿着书本,另一只手快速拨动书页,书中信息瞬间达到脑的深层,动员右脑的共感。

◎ 量子波动速读现场

说白了,学生只要拿着书给自己扇风就能学到知识

虽然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看出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但那些“望子成神”的父母们为了让自己孩子在人生马拉松中坐上火箭,宁愿选择相信这种拙劣的骗局,甚至心甘情愿花费三天19800元的高昂智商税,在这些父母的心中“一切都为了孩子”,但最终的结果就是钱白花了,孩子只学会了表演

至于那些通过XX记忆法倒背圆周率几百位,还有什么清华状元培训班、中科大少年班好习惯、哈佛少年学习方法,无一例外都是靠推出一些真真假假的成功人士、专家学者来站台,利用父母盲目推崇的心理,以此来赚的盆满钵满。

◎“天才”焦虑的背后

那些所谓的“神童”、“天才”能够层出不穷,“生命一号”、量子波动阅读这类智商税能够大肆收割,究其根源还是在应试教育的极度内卷下,广大父母们对子女的教育焦虑,他们渴望为孩子寻找到一条人生捷径,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能快人一步。

◎ 北京某国际学校学费情况

但在目前阶段,除了极少数中产以上家庭可以通过精英教育“躺赢”,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应试教育这一挑战

不论是想要维持阶级不下滑的新中产,还是渴望下一代阶级迁越的普通家庭,他们所能依靠的只有应试教育,为此他们不计成本、再穷不能穷教育。

根据《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知数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68%的中国家长为孩子教育焦虑,超过44%的家长认同超纲教育,近半家长可接受的教育花销为家庭收入的40%。这就导致了应试教育整体竞争烈度持续上升,绝大多数家庭对教育的投入都在提高,但优质的资源只有那么多。

◎ 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071万
◎ 估计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将突破1200万
◎ 2019年高考211,985以及一本录取率统计及排名

就拿高考来说,自从2019年起高考报名人数就已经突破了千万,今年仍然保持上升势头达到了1078万人,然而只有不到5%的考生能上211、985这类一流院校

面对这种极度残酷的竞争环境,家长们除了逼着孩子努力外,能做的只有另辟蹊径,去寻找一种能在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那些能够提高孩子智力、记忆力的保健品、学习法,就成了父母们的救命稻草。

◎ 某教育机构的招生海报

与此同时,各种教育机构大搞焦虑营销,在诸如“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的口号中,焦虑的父母们不断掏空钱包来交智商税,今天你给7岁的娃娃报了珠心算,明天我就给5岁的娃娃报个清华状元好习惯培训班,更有甚者,还有给2岁孩子开设的机器人编程课,似乎你家孩子不报这个班,在智力水平上就已经处于落后状态了。

况且很多父母将“弯道超车”奉为圭臬,似乎孩子能像就像三流网络小说里的主角一样,废柴主角掉下山崖捡到宝物,瞬间一跃成为绝顶天才,孩子也能通过某些方法打通任督二脉,从班级垫底一跃成为头号尖子生。

◎ 某百科上关于韦东奕父亲的介绍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就像韦东奕的数学天分并非无根之萍,他本身就出生在高知家庭,父亲就是数学博士,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了良好的熏陶,而不是所谓的无师自通。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多少天才神童,目前也不存在将孩子变成天才的方法,在很多所谓的“天才”背后,不过是满满的生意经罢了

虽然对于普通家庭而言,“鸡娃”是不得已而为之,但适度培养和拔苗助长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家长们应当克服焦虑情绪,保持审慎的判断力,避免落入一些人设计的“天才”陷阱中。

◎ 蒙眼量子波动速读

◎ 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能用“耳朵识字”的儿童 图右为:唐雨

◎ 伴随着大科学家对人体特异功能的认可,全国各地不断出现各种身怀绝技的特异功能大师,神童


当然,骗钱还都是小事,让孩子参加量子波动阅读、XX记忆法这类的“培训班”,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孩子只要投机取巧就可以获得成功,对孩子正在构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非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把他们培养成潜在的骗子。

而且更让人担忧的是,很多孩子从小接受各种培训方法,如同提线木偶般按照家长的意志行动生活,按照所谓各类状元、成功人士的学习方式、思维模式亦步亦趋,完全失去了自我对生活的把控和感知,他们或许是父母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但他们似乎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过,只是按照他人的指令活下去而已,也就是现在经常提到的“空心病”,这是教育过度商业化带来的恶果。

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自己去把握生活的脉搏,去体会生活的意义。

◎ 结语

从古至今,我们对天才的崇拜从未间断过。

这种崇拜的背后,实质上折射了大部分人对“生来即拥有某种优势”的向往,这种“躺赢”的快感谁不想拥有呢?

近现代以来,整个社会对“天才(躺赢)的崇拜”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个陷入“天才焦虑”的中国,必然会大量生产各种各样的“天才”“神童”

而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近半个世纪以来对“神童”“天才”过分追捧的背后,实质体现的是国家对顶尖人才缺口的焦虑

特别是在近代史上,我们被西方远远超越之后,对天才的渴望和推崇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就像主流舆论对爱因斯坦、牛顿、特斯拉这些大科学家推崇之极,现在网上直接将韦东奕称为“陈景润接班人”。

但是更要清醒的认识到,国家各领域水平并不是靠几个天才就能飞跃式提升,靠一些旁门左道也不能批量制造天才,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优化高等教育质量,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往期精彩


猪食、毒品、鸡汤和狼奶,请珍惜能吃到猪食的年代

“土猪”争论的背后,带你看看真正的贫寒

正黄旗后人们,别给北京丢脸了!

大象一路上访,控诉中药砂仁

当今社会为何冷酷自私者更容易成功?

三胎政策爆热,但我们都忽略了那个核心

欢喜的群众偷偷开了一次诗会

“土猪”争论的背后,带你看看真正的贫寒

就我们有数学天才?某些国人爱吹牛逼的毛病该改改了

躺平,是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

做号不易,打赏随意

赞赏

真心感谢每位打赏的朋友
视频号 望岳+ 长按识别观看关注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2150111或加qq2150111

留言请讲理性、讲技巧,未关注、不上墙

😊阅读原文 支持本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