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城市生活 | 复杂的“家”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家庭和口述史是天然的盟友。家史是一个人和一个家庭存在的标签。一个人会在一个地方生活很多年,随着岁月的沉淀,他生活的轨迹与记忆会和他长期居住的地方形成其独特的家庭(城市)记忆。家庭关乎身份认同,阶级、族群、种族等在“家”的概念中或隐或现。家也关乎空间,故乡、迁徙、每一次的移动也带来新的融入和依附。当然,每一个家庭也是历史的切片,这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一种心理状态,等着我们去理解、回忆和探索。
本期主持:王越洲
近期回顾
人人都是一座历史博物馆
2022年7月8日至9日,英国口述历史学社(Oral History Society)年度会议在伦敦举行,会议主题围绕“家”(HOME)展开。家,作为一个物理空间,也作为精神寄托的特殊概念,对每个人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来自大约3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口述历史工作者参加了此次年会,一起探讨最新的学术成果和工作心得。
候车式文化工作室(Waiting Room)有幸入选大会的发言环节,在线上向全球口述历史的专家学者及工作者们介绍了有关上海枕流公寓口述历史项目的实践经验。
秋日,枕流公寓被华山路上蓬松的梧桐树包裹着
枕流公寓航拍,曲尺形构造清晰可见
“枕流之声 The Voice of Brookside”是工作室受静安寺街道委托发起的口述历史项目。项目以“枕流漱石,以文化人”为主题,通过访谈拍摄、文物信息采集等手段挖掘建筑特色和人文故事。项目第一期历时4个月,以建筑为纽带,访问了13个家庭共17位居民,收集视频资料1200分钟,逐字稿近28万字,图片620张。通过分析居民口述和旧时平面图,我们还通过建筑建模还原了上世纪30年代枕流公寓的建筑特征。项目的成果,除了展现近现代高级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以外,更希望从多元维度去了解他们作为有血有肉之人,在不同历史横截面的生活状态。
受访者们的故事个个精彩,让人特别感动的是,除了访谈,他们都无私地找出了许多老照片、老信件、老物品,与我们分享了他们在枕流公寓中的故事,也表露了对于这个“家”的特有情怀,让我们感同身受。受访者有外科学家吴肇光、画家沈柔坚的妻子王慕兰和他们的女儿沈黎、影视表演艺术家乔奇和孙景路的女儿徐东丁、越剧演员傅全香的女儿刘丹、文艺理论家叶以群的儿子叶新建以及孙子叶音,还有自认为并不值得一提但我们觉得是历史重要构成的居民们。受访者的年龄跨度高达60余岁,职业背景多元。令人感慨的是,17个个案中,已有2位受访者相继离世。这更加让我们有了一种迫切感,时间不等人,希望尽我们所能,抢救更多鲜活的记忆。
史料信息采集
口述历史访谈进行时
为受访者拍摄生活照
《枕流之声》画册
为了与时间赛跑,我们正在筹备“枕流之声”第二阶段的工作。静安区有着“老年人多”“老建筑多”“老故事多”“新商圈成熟”这“三老一新”的特点。我们希望与社区居民共同编织枕流公寓百年记忆的同时,让更多的学者、市民、学生等参与进来。通过枕流公寓的一个个小故事,看到时代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从而提升参与者以及读者们对上海的归属感和对现有生活的幸福感。
“枕流公寓女儿群”因“枕流之声”而自发组织的怀旧聚会
有关上述项目的分享在本次英国口述历史学社年会上得到了业界同仁的认可,他们对用口述历史“活化”一栋历史建筑的方式表示肯定,也对口述历史在社区营造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表示赞许,甚至还觉得我们在项目收尾时为每位受访者准备纪念品是一件非常贴心的事。我们认为这些包括相片、画册和纪录片在内的纪念品,以及正在进行中的更侧重个人生命史的案例连载,都是向受访者们表达感谢的方式,特别是两位已故的受访者,我们很幸运记录下了他们的影像故事。
“枕流之声”第一期中的17位受访者
此外,年会上其他发言嘉宾的分享内容同样具有启发性。两个主旨演讲的题目分别是“英国南亚裔人群对何处为‘家’的看法和归属感”以及“‘温德拉什一代’及其后代在英国的经历”。“温德拉什一代”是指二战后从加勒比海移民到英国并帮助英国改善劳动力短缺问题的人群。但英国政府后来以没有他们的档案为由,将他们及其后代遣返回50年都没有踏足过的“故土”。在此,口述历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史料收集的方法,而且也给予了这些特定人群发声的机会,并发挥了一定的心理治疗作用。
一名来自巴基斯坦的艺术家分享了在他们国家非常流行的用以记录事务的重要媒介——录音带。在他们国家,包办婚姻的盛行,有时候使得两个年轻人在没有见面的情况下就要慢慢培养感情。身处异地的情侣们通过制作录音带和邮寄的方式来介绍自己、互换信息。在今天用惯微信的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极度延迟的沟通方式,倒也成就了不少新人。
另外,一位来自英国名叫Alison Chand的母亲,她记录了英国新冠肺炎暴发初期那些怀孕、分娩和初为人父母者的口述。受访者对她说,自己“没想到会每天被困家中,还得找点事来娱乐新生儿”。这些选题新奇有趣,紧跟时事动态。但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个辩证的问题:“口述历史”中的“历史”如何界定?多久以前的事情算是“历史”?
口述历史不仅是历史文献资料的重要补充,更包含了心灵历程、社会关系、语言特性等多元信息在内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历史的鲜活性、生动性,与史学整体化、大众化的发展要求相契合。近年来,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口述历史得以更有效地传播,亦得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以此来拓展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共识。
历史不是沉闷枯燥的,历史不是高高在上的,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是一座历史博物馆。这也印证了英国历史学家保罗·汤普森的一句话:“将历史归还给创造历史的大众。” 也因为这样,工作室下一步的计划将更聚焦于“个人生命史”的探索,如:中国第一代女播音员的口述史、“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最后一代主人的口述史等等。这些看起来似乎普普通通的“生命故事”,在作为个人生命历程的整体存在时是包罗万象的。它们不仅是个人生命历程的梳理,而且流淌着一个家族生之育之的养分,更留下了一个时代起起伏伏的烙印。
(图/文 赵令宾,候车式文化工作室发起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硕士;王南游,候车式文化工作室联合发起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硕士。作者在这此特别感谢口述历史社区茉莉留声机对项目的支持)
图/文 赵令宾
王南游
本周主题推荐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篇
书|《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
“棚户区”在近代以来的上海历史中,一直是规模庞大、形态独特的城市贫民区。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居住的主要是50年代中期以前自全国各地迁徙来沪的下层移民,也有小部分是原来即居住于此的“本地人”和50年代中期以后零星搬入的居民。该书通过大量人、事调查研究,阐述了上海市城市贫民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书|《过去的声音——口述史》
该书作者认为:口述史为历史学带来的变化在于拓宽了研究范围,证实英雄不仅出自领袖,也可以出自平民。它把历史引入群体,同时把群体引入历史,使各阶层的人们建立了联系。同时,口述史也向某些历史的假设和公断发出挑战,对曾被忽视的实质性群体重新认识、在历史学中产生一种积累式的运动着的变化过程。历史在这里更丰富,社会使命也随之变化――历史变得更民主了。这是口述史的意义所在,也是口述史研究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的原因。
书|《邻里杂货 :澳门士多店主口述历史》
该书为“澳门口述历史丛书”之一,主要由对十一位澳门士多店主的访谈整理而成。他们饱含情感的讲述,展现了“士多”(store)这一便利社区居民、联络邻里感情的载体从兴起到繁盛,再至逐渐衰落的历程。这些士多曾给社区居民带来诸多美好回忆,见证了澳门街区几十年来的邻里关系、街坊情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近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和经济发展。
书|《我的抗战 300位亲历者口述历史》
全书由300位抗战老兵真情讲述,由一个个独立的抗战故事组成。首次将战俘、伪军作为历史正面叙述的主角;重新为中国空军、文艺抗战者、情报工作者、修路民夫、知识分子等找到了合理的历史位置;描述了抗战过程中的爱情、友情、亲情;呈现了正面战场的22次重大战役,以及敌后战场的几次辉煌战斗,包括百团大战、松山之战、平型关战役等。
播客|寻找素锦
从收藏家从文庙里买到的八大本旧书信开始,20年沪港两地的姐妹通信,是一个关于寻找的声音故事。
线下活动推荐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篇
上海·读书会|居住问题与建筑实践
上海·分享|当代作为历史景观
详情: 上海上生新所 茑屋书店
上海·展览|邵文欢:万境之眼
详情: OCAT上海馆
上海·展览|萬亨屏画展:“涵墨镂金”
详情:龙美术馆
上海·展览|当代水墨四人联展
详情: 刘海粟美术馆
上海·书展|第二届abC艺术书奖入围作品展
南京·展览|刘冰个展:入山寻宝
详情: 问象艺术空间
杭州·展览|杭州国际工艺周:不纸于此
详情: 杭州艺术展览
广州·征集|植物杀手
详情: 扉美术馆 FEI Arts
深圳·漫游|环岛计划:园岭艺术趴趴走
详情: 一树Arbre
厦漳泉汕·驻地项目|地方、海丝与现地行走
详情: 夹山改梁 Jasagala
线上活动推荐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篇
线上论坛|美丽中国·未来社区论坛:参与的力量
详情: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
请发邮件至
dongyl@thepaper.cn
扫码关注我们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