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为两会建言献策”之 志愿服务事业如何发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和众泽益 Author 志愿专家团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务院《志愿服务条案例》实施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在2018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和众泽益志愿服务中心推出“我为两会提建议”活动,邀请志愿服务行业人士、关心与支持志愿服务事业的人员,对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经整理,建议主要围绕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的实施与落地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志愿服务与文化传承“互联网+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国际化六个方面。


一、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志愿服务制度化将是下一个阶段重点推动的创新方向。未来,在推进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制度的引导、规范和促进作用,从而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规范有序、长效稳定的发展成为重中之重。


㈠ 加强政府引领与多元共治

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引领,在政府与社会合作中更好的发挥多方的力量和价值。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行政动员能力,调剂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倡导社会公众自愿参与,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志愿服务力量;同时坚持社会化运作模式,建立健全社会化运行的工作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统筹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根据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国家鼓励企业和其他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可以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考察内容”,从操作角度,各级政府可出台政策,将各类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发放与参加志愿服务时长相挂钩。


㈡ 推进诚信建设规范社会体系

社会体系的发展是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基础,诚信建设是志愿服务进一步发展的前提。首先学校作为我国人才的培养基地,要更加注重道德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守诚信、有爱心的青年力量。其次,政府出台相关诚信建设的制度和保障措施,推动组织和个人树立诚信意识。最后,政府作为最重要的职能部门要积极行政,对组织和个人的诚信行为进行惩戒,规范志愿服务组织的行为方式等。


㈢ 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制度化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作为我国社会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最好的主力军。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指出,要坚持围绕大局、服务社会需求、突出青年特色,深化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当代青年大多都经历过良好的教育与道德培训,并且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可重点考虑推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制度化。青年通过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支持和贡献,将会成为我国诚信建设、社会志愿制度化最好的实践者、传承者和推广者。


㈣ 充分利用、合理分配志愿服务资源

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逐步发展壮大,许多政策文件、管理制度相继出台。但在实践中还是会出现资源分配不均、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加强志愿服务行业诚信建设,培养志愿者的责任心,并使资源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才可以更加健康持续发展。


二、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的实施与落地


2017年9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发布《志愿服务条例》,自2017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这项系统制度的实施与落地为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化提供了现实保障。如何落实该《条例》中的条款和要求已然成为志愿服务发展的重中之重。


㈠ 提高志愿者自身素养

志愿者是志愿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是决定志愿服务活动能否成功、志愿服务事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志愿者自身道德操守、个人素养对于志服务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志愿服务条例》要从基础做起,从提升志愿者的素养开始。推动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相关课程,提升中小学生的志愿意识;全社会要广泛开展志愿文化、志愿精神的传播。


㈡ 相关部门要互相配合

《志愿服务条例》中规定,国家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要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以及志愿服务经验的推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与志愿服务有关的工作;有关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做好相应的志愿服务工作。想要落实好《志愿服务条例》中的各项条款及要求,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不懈支持以及和志愿服务组织的通力合作。只有建立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合力,才能更好落实《志愿服务条例》。


㈢ 考虑管理体制灵活性

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确定了文明办系统、民政系统、地方政府、群团组织等不同体系的职责。经过多年发展,各地在志愿服务管理体制上有显著差异性。建议在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确定的管理体系的大原则下,考虑各省市政府的发展现状,给予管理体制一定的灵活性。


三、扶持与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志愿服务组织是志愿服务的重要主体,是供需双方有效对接的主要平台。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意见》以及刚刚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都明确了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化建设的创新方向。


㈠ 加强对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训

受发展阶段限制,我国志愿服务组织在总体上还存在着数量不足、能力不强、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甚至部分志愿服务组织缺乏相应专职人员和固定场所。要发挥志愿服务组织的功能和作用,首先要强化志愿服务组织自身的能力。通过培训,提升志愿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业务能力,让志愿服务组织能够有充分的实力担当重任。另一方面,通过示范引领、政策引导、重点培育、项目资助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批活动规范有序、作用发挥明显、社会影响力强的示范性志愿服务组织。


㈡ 加强志愿服务组织能力建设

志愿服务组织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是志愿服务组织生命力的源泉,直接表现为志愿服务组织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获得资助方、受益者、政府、志愿者、第三方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因此,要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公信力建设,提升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提升志愿服务组织的多方合作能力。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需要不同利益相关方通力合作,需要政府、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志愿服务组织要提升多方合作能力,进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㈢ 加大对志愿服务组织支持力度

志愿服务组织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角色,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合作者。在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后攻坚阶段,要根据国家治理现代化来进一步确立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方向、原则和目标,并且也可以将简政放权和促进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统筹考虑,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领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化发展。


㈣ 培养志愿服务领袖人物和骨干

要像改革开放初期扶植企业家一样,培养和扶持志愿服务领袖人物和骨干,让他们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创业家”。在国家层面建立志愿服务组织人才示范培训机制,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依托高等院校、党校、团校等教育培训机构来建立一些志愿者培训基地,快速培养一批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熟练掌握服务知识和岗位技能的骨干成员。同时,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熟悉现代管理知识、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人才。


四、推动志愿服务在传统文化层面的

精神传承

志愿服务是美好的道德行为和重要的道德实践,通过志愿服务促进思想道德建设是党的十九大对志愿服务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推动志愿服务在传统文化层面的精神传承,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志愿服务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成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㈠ 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志愿活动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可以通过振兴传统节日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发展。不同地区的志愿者可以结合当地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来举办一些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活动,尤其要邀请一些当地的老人来参与。一方面是对这些老人的节日关怀,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依旧如初;另一方面,有了老人们的参与可以唤醒更多的人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迷人之处。当志愿活动围绕着传统节日进行开展,也就赋予了志愿服务深厚的传统文化。


㈡ 常态化学习雷锋精神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一种文化现象,雷锋精神本身就是一面旗帜,指引着众多善良的人去积极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去。们要继续发扬学雷锋精神,常态化开展雷锋精神学习,并将雷锋精神打造成为一种志愿者文化,

号召更多的人来投身公益。


五、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互联网快速普及,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㈠ 发挥互联网的工具性价值

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可以让志愿服务的目标、主体、内容以及形式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互联网+”为志愿服务开辟了新领域,让“人人可公益”、“志愿服务定制化”成为可能。积极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做到更精准更有效率。要重视大数据、应用大数据,推动志愿服务创发展。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志愿服务科学决策机制,运用大数据开展志愿服务统计、分析和研判工作,促进科学决策,实现精准服务。


㈡ 开展培训普及互联网知识

志愿者可以熟练应用互联网技术是开展“互联网+志愿服务”的前提和基层。在当下的志愿者群体中,有很多人是一些退休老人,他们并不曾接触过太多的网络,因而这些志愿者需要有专业的人来进行培训,教会他们使用互联网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各样的网络诈骗也层出不穷,在开展“互联网+志愿服务”同时,还要普及网络诈骗常识,避免不法分子利用志愿者的善良来进行诈骗,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阻碍。


六、推进“一带一路”背景下志愿服务国际化


随着中国外派志愿者的数量逐渐增长,志愿服务成为民间交流的重要渠道。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志愿服务将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㈠ 培养国际化志愿者

当代志愿服务活动已经逐渐成为具有本国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我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志愿者众多,根据中国志愿服务网我国志愿者已超过8500万人(截至2018年2月底)。但由于受发展阶段的限制,我国志愿者走出去的数量较少,活跃度较低。近年来,国际志愿服务事业从单方参与、双边合作逐步发展到多方、多国参与多边、多国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一些困扰人类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所面临的共同难题,这也成为志愿服务国际化的重要基础。随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对全球议题影响力的提升,我国的志愿者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际志愿服务中去,在国际中参与的志愿服务越来越多。在未来的志愿服务中,我们要培养更多的国际化志愿者,这些有着高素质的志愿者能够代表我国参加世界上的志愿服务行动,让我国的志愿服务在世界舞台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㈡ 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为突破我国“援外碎片化”瓶颈,2018年两会审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决定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为鼓励志愿服务国际化发展,让志愿服务事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应尽快研究制定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走出去”,开展民心相通工作的政策意见。

 

本文在多位专家的建议基础上整理而成。

感谢上海师范大学慈善与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祖平教授;北京志愿服务联合会专家和韧老师;以及中国志愿服务培训师、现任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公共资源部部长张军文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建言献策。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志愿服务引领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