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杰出教师潘翔: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已成功举办十届,在竞赛活动中广大指导老师付出了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工作。为鼓励这些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组委会对2017年以来指导学生连续获一、二等奖作品的老师颁发了杰出教师奖,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的潘翔老师就是获奖者之一。
对获得园冶杯杰出教师奖,潘翔老师觉得既意外又惊喜。他谦逊地表示,自己还是园冶杯的一名“新兵”,感谢组委会对教师团队与学生们共同努力的肯定与鼓励。
其实,潘翔老师从2015年就开始指导学生参加园冶杯了,每年他都指导2-3组学生参加园冶杯竞赛,共获得4次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各类主题设计及论文类都有所涉及。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他所在的课程团队还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特色教育模式。
潘翔老师
潘翔说,自己指导学生参赛的出发点,是用最有效的方式找到最优途径完成设计,真正地用风景园林的手段去解决问题,探索风景园林未来的可能性。不过,在这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以本次获奖作品《点石成金——金马河河滩地棕地修复及乡村振兴规划》为例,选址就是第一个大问题。团队需要一块存在真正冲突的场地,且能用风景园林的手段去解决冲突。最初的想法更偏向于做生态修复或湿地类设计,他和指导教师朱春艳老师带领学生调研了岷江的主要水系流域,发现大量河滩地潜在价值未被合理开发利用,过度的砂石开采却直接导致了河滩生态系统的破坏。最后,团队将设计定位为河滩地的乡村振兴,希望给国内大量河滩地提供一个振兴模板,指导同类区域的棕地修复及乡村发展。
在这一作品的设计中还遇到了另一个困难,也是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找到一个能从生态、景观、产业三位一体式全方位推进乡村发展的策略。对于场地砂石的处理,一般的手法是进行清理,进而进行土壤修复,更好一点是利用现有的砂石改造成景观。但是他们想到,这个场地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产业支撑,成为后续生产生活源源不断的动力,能不能变废为宝,利用场地的砂石资源,用生态的处理手段将之变为产业发展的原料?随后,指导教师李西老师提出了“点石成金”这个点睛的名字,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更多可行空间。
潘翔老师在指导学生
潘翔所在的四川农大风景园林学院位于成都,专业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学院在教学与竞赛紧密围绕西蜀园林、川西林盘、乡村与公园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康养等方面,这也是他们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最大特色。近几年,学院参加园冶杯竞赛的获奖,也都彰显了这些特点。
学院一直支持鼓励全院师生参赛,不但出资奖励获奖师生,还积极推进学校对园冶杯奖项的认定。之前,学校对获奖学生只有综合素质测评加分,在学院的不懈努力下,学校自2017年起,制定了授予园冶杯获奖学生奖学金、给予保送研究生成绩加分等优待政策。
潘翔介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团队在学院、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特色教育模式。实行“教——学——赛”一体化模式,鼓励学生将课程设计投稿参赛。教学设计任务即对照设计竞赛要求,以往的获奖作品就变成了教学案例。教师在理论教学中,通过实际竞赛项目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实践指导过程中则能根据竞赛要求更好地把控教学进度。
最终,课程团队及学生们越来越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与参赛上都收获了丰厚的成绩。风景园林专业甚至还专门开设了“国际竞赛教程”课程,越发突显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特色教育模式。
通过实际竞赛项目进行课堂教学
潘翔老师表示,园冶杯近年来规模越办越大,参赛作品质量逐年提升,影响力越来越广泛。能够和国内外众多的相关专业师生团队同台竞技,他们非常感谢和珍惜这个平台。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园冶杯竞赛,几乎每个团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很多学生更把参赛当作是一次自我挑战和历练。教师团队也在不断研究总结历届获奖作品,从中获得经验得到成长。
不过,潘翔老师也指出,基于经验不足的情况,学生的参赛作品在落地性上或多或少都有纰漏,还有些作品只注重了华丽的图示表达,却忽视了最初发现的核心问题。其实很多作品可继续深入打磨,但由于时间关系浅尝辄止了。他期待学生能够更多反思,更好地成长。
对园冶杯,潘翔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期望。他说,园冶杯经过十年发展,铸造了自己的品牌与影响力,希望将来园冶杯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吸引更多的全球各地优秀团队参赛,为师生搭建更高更好的平台,接触更优秀的作品。
潘翔
四川成都人,博士,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副主任,讲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参编专著3本。
排版:Amber
——END——
园冶专访丨邹可人:通过竞赛获得专家的认可
园冶专访丨唐萌:兴趣是学建筑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