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园冶杯一等奖作品赏析丨千帆湖生,百行兴巷
岳阳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毗邻岳阳楼,西临洞庭湖,是岳阳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城区内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有效更新洞庭南路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是联通山水,延续文化的关键。
但目前从宏观城市格局来看,传统城市结构被破坏,“一城”加“一市”的古城风貌不再。微观层面的街区内文物缺少保护,周边建筑群老旧,形象不佳。服务体系落后,交通缺乏合理布局,缺少各类配套服务场所。其区域优势没有发挥,商业价值没有开发。同时,文化风貌较为混乱,亟需保护和设计。
上位规划与历史街区格局发展
基于《岳阳总体城市设计纲要》中的“江湖胜境,天下岳阳”的城市设计愿景,本次城市设计通过对街区现状与规划的研究梳理,以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为分类依据总结城市问题:街区内路网存在结构性缺失,连续性弱且导致部分区域可达性差,还造成了较严重的停车问题。
结合规划定位与问题导向,提出设计目标:在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历史街区自身内在潜力价值康续洞庭文化,并结合新时期洞庭南路街区发展趋势,赋予其新的功能与意义,打造生活性的历史民俗商业街区,使其重获生命活力,并结合滨水生态景色,疏通街区空间生态廊道,强化洞庭湖及岳阳楼在发展过程中的IP呈现。
场地周边分析图
在城市空间文化生态系统中,“文化生态位”是指城市空间在文化生态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它不仅在城市空间环境维度中占据位置,也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我们将生态学中的“斑块-基质-廊道”进行场地转译,在生活型历史街区的文化语境下,斑块是在空间表面上与周边环境基质不同的非线性的空间区域,是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物种”。廊道是文化空间中一种特殊的带形要素类型。在历史街区中可理解为不断重复的文化元素和信息符号 (如建筑类型、构件、装饰、色彩等)在空间中所形成的连续文化感知。基质则是指拥有相同或类似的空间肌理以及内在生态结构的面积较大的空间。
文化生态位下的洞庭湖南路
设计策略
运营策略
空间结构:空间的规划骨架呈四竖廊六横轴,竖向廊道依次湖岸景观廊、非物质文化廊、贸易集市廊和历史街区文化廊,并以连续的节点强调廊道性质。横向轴线以不同功能的节点衔接内向到外向滨水,激活场地。
建筑高度:整体建筑高度以历史街区的文化根基——慈氏塔为辐射核心,小直径范围内的高度最低,以突出慈氏塔的核心地位。之外的建筑主要考虑与慈氏塔的视线通廊,以它为核心,半径越大高度控制越低。
建筑更新:建筑更新依据原生建筑的质量、历史价值以及建筑功能,采取不同的更新方式,但主体采用微更新和改造的理念。场地西侧采用新建文化建筑来活化场地。
道路交通:基于原有交通线路,打造环形机动车道和四通八达的步道,主要强调场地中心的竖向市集贸易步道和岸线滨水绿色步道。
街道设计:街道设计目标为缓和机动车道的交通压力以及打造舒适安全的步道环境,采用了车道下沉、设置窄点、规划行人安全岛和人行架空天桥等。
总体规划分析
2.文化生态位策略的场地回应
对于文化生态位理论的实践应用,采用由宏观规划到中观街道建筑改造,在微观的建筑材料的调整、建筑立面的统一上进行理论的实践应用的逻辑顺序。
宏观规划上——培育文化优势种,创造多元共生聚点。利用廊道+廊道、廊道+斑块以及斑块+斑块的手法激活场地文化属性。
中观调整上——强化文化生态链,发展文化生态斑块。通过修补残缺斑块、统一异质斑块和舒活粘滞斑块的手法,强化历史街区的统一性、文化属性。
微观设计上——承续文化生态位,构建文化生态网络。对街区内的历史材料、文化标志进行统一和强调,形成文化廊。
文化生态位策略的场地回应
文化生态位手法的具体体现
4.空间结构分析
根据前期空间结构的规划大纲,设计了符合功能性质的建筑、景观节点,同时由于节点在轴线上呈现了连续、变化、衔接的效果,竖向轴线的文化属性更加突出,横向轴线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序列,两者承接呼应,最终形成了洞庭南路历史文化生态网络,激发稳固了街区的文化属性。
空间结构分析
在空间的竖向设计当中,考虑到洞庭南路由滨水到内向街区的高差,以及滨水范围的防洪原则,湖岸文化建筑的设计中大多采用底层平面架空的手法,在提高滨湖建筑防洪功能的同时,能够让出首层公共活动空间。除此之外,利用场地的高差设计架空景观廊道以及多变的滨水步道,丰富空间体验,增加景观的层次,最终呈现具有良好体验感与游览感的文化街区。
5.运营策划设计——活动指南
通过查阅洞庭南路街区的历史变迁以及文化节点,我们设计了专属于洞庭南路历史街区的文化之旅,在多元文化编织的洞庭南路文化生态街区当中,每个季节、每条轴线都能有其特殊的文化活动展开,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和人群、持续激活街区的文化系统,保证街区的长足发展。
运营策划设计——活动指南
奖项:第十四届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城乡规划课程设计类一等奖
相关链接